在古代,最宏大、最重要的典礼及其建筑,都与祭祀有着密切的联系。按《周礼》记载,祭祀的对象天神曰祀,地祇曰祭,宗庙曰享。宗庙制度是祖先崇拜的产物。人们在阳间为亡灵建立的寄居所即宗庙,它是供奉历朝历代帝王牌位、举行祭祀的地方。
●古代宗庙的由来
古代的宗庙制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不准设庙。宗庙的位置,天子、诸侯设于门中左侧,大夫则庙左而右寝。庶民则是在寝室中灶台旁设祖宗神位。古代宗庙,是每庙一主:唐夏五庙,商七庙,周亦七庙;汉代则不仅京城立庙,各郡国同时立庙,于是其数达一百七十六所,这是和后来天子宗庙仅太庙一处的制度很不相同的。
宗庙条祀时,要卜筮选尸,一般由孙辈小儿充当尸。庙中的神主是木制的长方体,祭祀时才摆放,祭品不能直呼其名。祭祀时行九拜礼:“稽首首”“顿首”,“空首”,“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肃拜”。据《礼记·曲礼》记述,凡于民有功的先帝如帝喾、尧、舜、禹、黄帝、周文王周武王等都要条祀。
自汉代起,始修陵园立祠祭祀先代帝王。明太祖则始创在京都总立历代帝王庙。嘉靖时在北京阜成门内建立历代帝王庙,祭祀先王三十六帝。从此,历代帝王庙成为明清两代皇帝祭祀中华三皇五帝、历代帝王和文臣武将的皇家庙字,其政治地位与太庙和孔庙相当,现在合称为明清北京三大皇家庙字。
●太庙祭祀典礼
宗庙,据化释名》解释:“宗,尊也,,先祖形所在也,中国古代皇帝祭祀祖先的地方就是太庙。在夏朝时,太庙称为“世室”,殷商时为“重屋”,周称为“名堂”。
永乐十八年(年),明成祖朱棣按照“左祖右社”的原则,依据古代“敬天法祖”的传统礼制,在紫禁城左前的东南方修建太庙,与右前西南方的社稷坛相对称。清代沿用此制。太庙规模不如故宫宏大,却是明清两代祭祀先祖的家庙。
起初,太庙只是供奉皇帝先祖的地方,后来帝后和功臣的神位也供奉在太庙。太庙分前殿、中殿、后殿三大殿。前殿是主殿,清代时内部陈设神座,帝座雕龙,后座雕凤,神座数与中、后殿所供奉的牌位数一致。前殿也称享殿,分东西配殿。东配殿供奉有功亲王的牌位,西配殿供奉的则是满汉文武有功大臣的牌位。中殿也称寝殿,供奉着帝后的牌位;后殿即桃庙,供奉清代四代先祖帝后牌位与玉册、玉宝等物,隔间外亦设神座,数目与牌位数一致。
清代的皇帝对祭祀非常重视,每一环节都有严格的规定,比起之前各朝代对上天和先祖的敬畏,有过之而无不及。清代皇帝祭祖每年四季首月祭典称“时享”,岁末祭典称“袷祭”,凡婚丧、登基、亲政、册立、征战等。
家国大事之祭典称“告祭”。殿内陈设金漆雕龙雕风帝后神座,座前设笾豆案等祭器,置稻粱、果蔬、牺牲、香烛福酒等祭品。祭祀活动前三天,皇帝和文武百官要斋戒,不处理刑事案件,也不看病。太常寺和礼部分别准备黄案;准备斋戒铜人,安排皇帝的祭祀活动等相关事宜,礼部官员要确认宰杀的牺牲是否符合祭祀要求,等等。
祭典时将祖先牌位从寝殿和桃庙(仅袷祭)移至此处神座安放;宰杀好的牺牲要送到太庙殿内,皇帝必须袒露右臂亲自迎接。礼乐官按照沿袭下来的传统方式敲钟奏乐,舞生高唱祭祀的歌曲并跳起舞蹈,皇帝和文武百官则需三叩九拜。祭祀场面庄重肃穆,既表达对先祖的敬意,也为国家江山社稷祈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