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开讲#
酒是人类最古老的饮料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在中国历史上,酒不仅是人们日常生活的调味品,也是祭祀、宴会、诗歌、音乐等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酒与道教的关系,也是一个有趣而深刻的话题。道教是中国本土的宗教,它继承了先秦诸子百家学说(主要是道家学说)、殷商以降的鬼神崇拜和神仙方术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它的历史非常悠久,从东汉顺帝时(公元-年)正式创立教团算起,至今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道教的思想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一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支柱之一。它与中华传统文化浑然交融为一体,但又具有自己的风骨与特色。道教在中华民族文化中有着深远和广泛的影响,它的许多思想和观念,经千百年的延续阐发,已经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那么,道教对于酒是怎样看待的呢?道教是否禁止饮酒呢?道教与酒又有什么样的故事和传说呢?
一、早期道教是不戒酒的
早在道教形成之前,中国远古酒文化就已经非常发达了,以致有商纣王耽于酒色而丧国之说。我国远古神祀宗教深深浸染了浓厚的酒文化特色。远古神祀宗教不但不禁酒,而且把酒作为祭奠神祉的重要供品,甚至还设有专门掌管宗教活动中敬酒事项的官职,称为“酒人”。据《周礼·天官·酒人》记载:“酒人掌为五齐三酒,祭祀则共(供)奉之。”现在出土的殷代古墓随葬品中多有酒具,也是这种事实的证明。
早期道教受这种文化氛围的影响,并不一概忌酒,至于是否仍然以酒作为祭品,还有待考证。不过道教沿用了祭酒的称号,用来称呼高级神职。张道陵在蜀中创立了五斗米道,也就是后来的天师道。他自号“天师”,并以符水咒法为人治病,教人思过,从者户至数万。
他还建立了二十四治,相当于二十四个教区,每个教区都有一位祭酒负责管理。祭酒是道教的高级神职,也是张道陵沿用了古代神祀宗教的称号。张道陵的五斗米道并不戒酒,而是把酒作为祭品和赏赐。
据《后汉书·张鲁传》记载:“陵死,子衡行其道;衡死,鲁复行之。
鲁以其法治民,民有疾病者,书记生身以来所犯之罪,手书投水中,与神明共盟,不得复犯罪,以生死为约。又令民各出五斗米为赎罪之资。每岁春秋二时,设坛场于邑中,鲁亲临其间,设馔甚盛。乃令门徒执刀斧、幡旗、剑戟、符节等物,环列坛下。鲁登坛上,左右侍从者数百人。乃焚香告天地、日月星辰、山川社稷、神明鬼神等曰:‘某年某月某日某时,天师张鲁奉太上老君玄元皇帝之命,敕告天下苍生:凡有罪者当改过自新;不改过者当遭雷霆之诛。’言讫,乃以符水洒之。其众皆拜伏叩首曰:‘愿从天师之教。’于是乃赐其众以酒食。”
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张道陵的五斗米道不仅没有禁止信徒饮酒,反而把酒作为一种奖励和庆祝的方式。
二、中期道教开始有戒酒的倾向
随着道教的发展和变化,一些新的派别和思想开始出现。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南北朝时期的南方正一派和北方上清派。这两个派别都强调内丹修炼和清净无为的境界,认为要达到长生不老和成仙的目标,就必须戒除一切杂念和欲望,包括对酒肉的贪恋。因此,他们开始提倡戒酒,并把戒酒作为一种修行的标志。
正一派是由南朝宋时期的葛玄所创立的。葛玄是张道陵五斗米道的第八代传人,也是第十三代天师。
他在江南地区广泛传播道教,并编撰了《正一续集》等经典。他在《正一续集·卷三十八·戒令》中规定了十大戒令,其中第一条就是“戒酒”。
他说:“酒者,百邪之源,万恶之门也。酒能乱性,酒能伤气,酒能破德,酒能坏道。故曰:‘饮酒者不得道。’凡欲修道者,必先戒酒。若不戒酒,虽有大功德,亦无益也。”从这里可以看出,葛玄把戒酒作为修道的前提和必要条件,认为饮酒会导致道德败坏和道法无效。
上清派是由北朝北魏时期的陶弘景所创立的。陶弘景是道教史上最著名的内丹家之一,也是《上清经》的编纂者。他在《上清经·卷十八·太上黄帝阴符经》中说:“凡欲修真者,必先戒杀、戒淫、戒妄语、戒贪嗔、戒酒肉。”从这里可以看出,陶弘景把戒酒肉列为修真的五戒之一,认为饮食过度会损伤精气神和阻碍内丹的炼成。
正一派和上清派的戒酒思想,对后来的道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道教派别都继承了他们的戒律,并把戒酒作为道教徒的基本要求。例如,唐代的灵宝派、宋代的南宗金丹派、元代的全真派等都有明确的戒酒规定。这些派别都认为,道教徒应该追求清净无为、超脱尘俗、回归自然的境界,而饮酒则会使人沉迷于欢乐和纷争之中,失去了修道的心性和方向。
三、后期道教又出现了不戒酒或适度饮酒的倾向
尽管道教中有许多派别提倡戒酒,但并不是所有的道教徒都能做到完全禁止饮酒。在历史上,也有一些道教人物或派别对于饮酒持有不同的看法或态度。他们或者认为适度饮酒无妨,或者认为喝一些特殊的药酒有益于健康和修炼。这些人或派别反映了道教在不同历史时期和社会环境下的变化和调整。
例如,在唐代,有一位名叫刘海蟾的道士,他是灵宝派的传人,也是金丹术的大师。他曾经写过一首《赞金丹歌》,其中有这样一句:“金丹成就不须斋,日日高歌对美酒。”这句话表明,刘海蟾认为金丹修炼到了一定程度后,就不需要再遵守斋戒规则了,可以随心所欲地饮酒,甚至把饮酒作为一种乐趣和享受。他的这种饮酒观念,可能受到了唐代盛行的诗酒风流的文化氛围的影响,也可能反映了他对金丹术的自信和自豪。
又例如,在明代,有一位名叫陈去病的道士,他是全真派的传人,也是医学家和药物学家。他曾经写过一本《本草纲目拾遗》,其中有一篇《酒类》,介绍了各种药酒的制法和功效。他说:“酒者,百药之长,能行血气,通经络,消食化滞,开胃增智,乃人间至宝也。”他认为,酒本身并不是有害的,而是可以作为一种药物,用来治疗各种疾病和强身健体。他还说:“凡服药者,必先服酒,则药力倍增。”他的这种饮酒观念,可能受到了明代兴盛的医药学和药物学的影响,也可能反映了他对药酒的研究和实践。
从以上两个例子可以看出,道教在后期又出现了不戒酒或适度饮酒的倾向。这些倾向并不是完全违背了道教的原则和目标,而是根据不同的时代和环境,对道教的修行方法和生活方式进行了一定的调整和变通。这也体现了道教的灵活性和包容性。
道教和酒的关系,是一个充满了变化和趣味的话题。它不仅让我们了解了道教的历史发展和文化内涵,也让我们思考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饮酒或不饮酒,是一个个人的选择,但是无论如何,我们都应该保持一颗清明和平静的心,追求真善美,遵循自然,这才是道教所倡导的生活之道。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或许我们都可以从道教思想中汲取一些智慧和力量,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幸福和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