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民间,每到插秧、割谷时节,有喝“插秧酒”,吃“割谷饭”的传统风俗。首先,插秧这天,得“开秧门”。也就是到了插秧时节,得选一个黄道吉日,先在秧田焚烧香烛,奠上美酒,然后再唱赞词:“后稷,天开禾运大吉祥插秧时刻正相当,秧好一半禾,五谷装满仓。敬请神农大力相助,雷公风婆一齐帮忙,将秧苗插下下田,急急如律令一一敕!”爆竹声中,焚香人向秧上喷一口酒,顺手拔起一把秧,然后众人オ纷纷下田拔秧。这种种“开秧门”的风俗现在仍在江苏、江西、浙江等省的偏僻地区流行。
插秧结束后,还得“关秧门”。也就是插秧结束后,稻农要带几把秧苗回家,抛到自家屋瓦上。然后家家户户摆置酒席,宴请帮工,称为“关秧门酒”。旧时有“栽秧酒、割谷饭,行脚过路有一餐”的说法。这段时间,女儿要回娘家,亲成也可串门。对于参加插秧的人,从早到晚招待7餐(一般是小康衣家)。富裕衣户还在每人面前放条干鱼或两个盐蛋,让串工、帮工者带回家。插秧时,不分长辈、晚辈,可以互相嬉闹,所谓“栽种田里无老少”。例如,遇栽秧速度慢的,速度较快者边栽边围,用秧苗将其围在中间,谓之“装口袋”或“装壕子”,被围者须将“口袋”里的秧田栽完才能出来,以示惩罚。兴唱栽秧歌:“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维鸭。”这首歌为宋人杨万里所作,一人领唱众人合唱。
到了收获季节,另一套“割谷”风俗就隆重登场了。割谷之前,为感谢神灵的庇佑,农人一般要从田里摘五根稻穗头,蒸熟后插在饭上,再配以菜和茶到田头祭拜五谷神,方可开镰。有的地方的农民用酒饭、香火等祭品放在田头,祭祀谷神。祭祀完毕,就开镰割谷。割谷时为抢季节,农民们大多相互帮助,这家收割后再割另外一家。割谷时,一般是女人割谷,男人打斗(脱粒),孩子缚不杆。不过,现在平原地带多是机器收割,这种互帮的割谷风俗已基本没有了。收割时节的另一习俗是“尝新”,又称吃“割谷饭”。吃割割谷饭时都要先敬神、敬狗。敬神时,饭桌的上首摆三碗酒,下首摆三碗饭,每只饭碗上要搁一双子。还要到菜园里摘一把新出的蔬菜到田里摘一把稻穗摆上。然后插香烧纸钱,放鞭炮。家庭主妇则在厅门口小声地请五谷神、土地神,以及家中死去的亲人,来吃新米饭。这些敬神仪式结束后,一家人才开始吃饭。
除我国之外,其他国家在插秧、割谷时节,也有各自的风俗。尼泊尔每年6月的最后一天,都要举办“插秧节”、比赛插秧。这天鸡刚叫,农民就要起床做饭,一种黄豆和大米混合焖制而成的“抓饭”。人们认定,只有吃了“抓饭”才不会挨饿。正式比赛在下午举行。其时,人们扛着犁杖着水牛来到田头。刚下了田,青年男男女就开始在田里奔跑嬉戏,互相抛掷湿泥取乐,就这么你追我赶,热闹非凡,直到身上、脸上全是泥水斑斑。疯够了,这才开始插秧,随同来到田头的乐队也就立起鼓来,伴着鼓声,人们边插秋边对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