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汉字博大精深,从食部字浅析中国古

QQ营销求职招聘微信群 http://www.lkhdzx.com/guonei/s83614.html

中国的文化是不同于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化的存在,这一点在不同文明的文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现在世界上最流行的、运用最广的两个语言文明就是中文和英文,从这两个语言文明中可以非常直观地看出。

汉字有几千个,而且每一个都是不同的,并且有多音字、同音字等,而英文就简单得多,那就是26个字母通过不同的排序组合而成。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汉字的出现是一种文化的融合,并非是单单为了表达,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就在于所有的文化内容、文化表现都是融会贯通的,都是相互链接的。

而中国文化中一个精髓就是中国的饮食文化,中国的饮食文化是一种文化水平的体现,也是社会其他各个领域的水平体现。

比如说“乡”这个字的由来就与饮食有着极深的联系,“乡”的古汉语是一个象形文字,描绘的是两个人围坐在一个石头边吃饭的场景,这样一幅画面非常直观且直接地让人感受到了家乡的温暖,也感受到了家乡的深刻含义。

所以说中国文化在汉字中有着一一对应的表现,而汉字中尤其是古代汉字中很多创作原型都是来自于饮食文化相关的场景,因此研究中国饮食文化就是非常有利于研究中国的传统国学文化。

以下就以“食”部字为例,来探讨中国文化中的融会贯通现象,“食”部字中所能表达的内容可以表现出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比如说最重要的就是饮食文化,其次是宴饮礼仪以及中庸调和,还有就是传统的祭祀礼仪等等,都可以从这些“食”部字的创作原型中找到解释。

一、从“食”部字对中国文化中的饮食文化进行简析

“食”部字在饮食文化中承载的信息是非常深刻的,因为古代文化中饮食文化与礼仪制度是密不可分的,研究饮食文化就是对当时社会制度和制度的一种探究。

我国现阶段对于汉字研究最为深入的莫过于《说文解字》一书,在《说文解字》中一共收录了个汉字,这就可看出中国的每一个字都有一个创作由来,而在这些汉字中以“食”部首的占据了很大的篇幅。

中国饮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烹饪制作方式

以“食”为部首的汉字最直观的就是各种各样的饮食,古语有言“民以食为天”,由此可见中国是一个非常注重饮食文化的国家,从现在的八大菜系就可以看出,中国人对于饮食的重视是对么普遍。

而且中国的美食也是中国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尤其是在国际交流中,中国美食更是一个促进交流的方式,因此对饮食的研究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都处于一种热切的氛围中。

对于美食的文化首要的就是烹饪的方式,中国菜中的烹饪方式如同饮食派系一样多,煎、炸、烹、煮……等非常多。

在《礼记》中记载“未有火化、食草木之食、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然后修火之利,以炮、以蟠、以烹、以炙、江为醴酪”,由此可见古代时期的饮食烹饪方式就已经非常之多了。

而“烹饪”二字就有一个是“食”部字,“饪”在古文中为“月壬”也就是代表了肉类的意思,除此之外在古代的饮食文化中,对于肉类的烹饪还讲究“腥、烂、靡、饪”这四种程度。

“腥为全生,烂是半生不熟,靡过熟而导致肉食烂,饪则是刚刚好适宜食用。”由此可见“食”部字在饮食文化中的烹饪一环是很重要的。

2、中国饮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食物种类

除了烹饪方式之外,中国的饮食文化还体现了地大物博,比如说《周礼》中有记载古人认为的饭包括“黍、稷、稻、梁”等等,而膳食则是“牛脍、羊炙、雉兔”等等,珍馐则是“糗、饵、粉、粚”。

从上述的记载中也可以看出,古代的食物大多数都是以“食”为部首出现的,包括但不限于“米”、“禾”、“月”等等,这正是饮食文化对于汉字影响深远的表现。

再比如说在《说文》中有一篇专门写《食部》中就记载了“雝加食字底”的一个古汉字,“熟食也,从食雝声。”在现代汉语中则是饔字,由此可见古代的很多食物种类都要加上“食”部,只不过现代社会为了汉字化繁从简所以都简化了。

另外在《说文解字》中还提到“食,聚集的米”之意,也就是说“食”字在古代就是表示的米,而所有的饮食又都离不开米,所以古代的饮食中大部分都有“食”部。

正如《论语集注》中记载“食以五谷为主,故不以肉胜食也”,也就是说古代人更讲究的是食主食,而不是肉食,因此更加证明了古代食物众多,但是都离不开“食”。

二、从“食”部字对中国文化中的宴饮礼仪进行简析

除了饮食文化本身所蕴含的意义之外,“食”部字的意义还体现在宴饮文化之中,中国一直都是一个礼仪之邦,可见礼仪制度对于中国的道德品德有着极大的影响。

而宴饮文化更是中国饮食文化的典范,《礼记》中记载“夫礼之初,始诸饮食。”从这可看出礼仪的最初产生就是源自于饮食,那么饮食礼仪也就成为了中华礼仪的基石。

1、中国宴饮礼仪中的餐食习俗简要探析

说到餐食习俗就不得不提到“大食”,“小食”两个传统的文化习俗,这里所说的“大食”“小食”其实就是指的古代社会人们吃饭的规律。

在古代社会人们吃饭的习俗和现在其实是非常不同的,现代社会讲究一日三餐营养均衡,但是在古代社会人们往往只有两个饭点,也就是“大食”“小食”。

根据《殷历谱》的研究可以得知,所谓的“大食”也就是早上七点到九点这个时间阶段,在这个时间段里吃饭就是“大食”,也就相当于现在的早饭。

而“小食”也是指在下午三点到下午五点这个时间段里吃饭,相当于现在的晚餐,所以说古代社会人们就只有早晚餐,并没有午餐这种说法。

而这种餐食的习俗也是因为社会的发展而产生的,古代社会都是体力劳动,尤其是农业社会时期,所以每天早上起床之后吃饱就要去干活,这就是“大食”。

“小食”也正是劳动了一天之后回家休息,这个时候早上吃的饭已经消化得差不多了,所以需要再进食保持体力,但是这个时候需要的能量就小很多,因此吃得也不会像早上那么多,这也就是“大食”,“小食”的另一个区别。

2、中国宴饮礼仪中的调和之法简要探析

另外中国的宴饮文化中还非常讲究调和,在小的餐饮礼仪中讲究“大食”“小食”,那么再大的宴饮文化中,礼仪就更加细致,更加地富有深意。

宴饮文化中一个比较重要的部分就是酒文化,在中国文化中酒是绕不开的一个重头戏,在宴饮文化中就更是重中之重,在《礼记》中就有记载很多酒文化,总结下来就是就具有分清身份贵贱的作用,有利于维持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第二就是增进感情,尤其是表达一些思愁的时候,就是最不可少的。

但是酒性烈,所以说又延展出来了很多调和之法,比如醒酒汤等等,而调和之法也运用到了其他的各种饮食之中,也就是所谓的五味调和。

中国传统饮食讲究“五味”、“五色”、“五香”,而好的珍馐必然要做到色香味俱全,这就是调和的一个表现。

在《说文》中记载“未,味也,六日滋味也。五行木老于未,像木垂枝叶也。”从这也看出,饮食中的调和已经与中国文化中的阴阳五行有了深入的融合,这就是中国文化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表现。

3、从“食”部字对中国文化中传统祭祀文化的表现

另外饮食文化还与祭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说文》中记载“食寽”即“馔祭也”,由此可见“食寽”其实就是一种祭祀时使用的祭品,也就是以酒洒在地上这个动作。

另外在祭祀活动中还非常常见很多其他的祭品,但是大部分都是食品之类的,这也就说明了饮食不但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祭祀鬼神的时候同样重要。

而且在《说文》中还记载了很多以“食”为部的鬼神,由此也可以看出,“食”部已经完全渗透到了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中国文化的相互融合非常之深,饮食文化融合着宴饮文化,宴饮文化又融合着礼仪文化,而礼仪文化又是我国的思想道德品质的体现。

另外“食”部字如此之多也可以看出我国的地大物博,农业发达,物质生活非常富裕,所以说饮食文化反映了我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而文字就是最好的体现。

参考文献:

[1]《中国古代饮食文化》林乃燊商务印书馆

[2]《中国饮食文化概括》赵荣光高等教育出版社

[3]《历史社会风俗事物考》尚秉和江苏出版社

[4]《中国古代文化史》阴法鲁许树安北京大学出版社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z/7220.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