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定安古韵犹存的美食民俗

海南中部的定安县,东临文昌市,西接澄迈县,作为一座有韵味的古城,自然也少不了美食的香味,定安人感恩大自然的馈赠,用最平常的原材料,还原食物的本质,烹饪出许多令人赞不绝口的美食。

定安粽子

定安粽子形成于明代,是海南三大名粽之一,定安粽分为两种,用糯米制作的又称糯米粽,用籼米制作的称籼米粽。制作原料是富硒大米和富硒黑猪肉,猪肉一般用七分瘦肉三分肥肉,并用盐,香料等调料调制好大米。

将事先洗干净的富硒粽子叶铺好,在铺上一层猪肉,咸鸭蛋,大米,然后将粽子叶仔细包裹好,放在锅中蒸煮十个小时左右方出炉,制作的过程十分讲究。这样煮出来的粽子味美肉鲜,让人越吃越上口。

定安菜包饭

菜包饭很有“料”,是把肉、菜、饭混在一起,用手拢成团捧着吃,特殊的吃法,保持了饭菜的原汁原味,定安人称之为“绿色的聚宝盆”。

仙沟牛肉

海南定安仙沟牛肉享誉岛内外,仙沟牛肉作为定安牛肉的代表,近年来已成为食客寻找美味的风向标。仙沟牛肉独特之处在于选用本地农民户外放养的牛,现杀现卖,鲜嫩可口、香滑劲道,被称为“会跳舞的脉动牛肉”。来定安旅游的朋友们,都会驱车前往定安县定城镇仙沟,只为一饱仙沟本地小黄牛的美味。

定安鸡屎藤粿

鸡屎藤形成于元代,又称鸡屎藤粑,鸡屎藤清热、解毒、祛湿、补血,润肺醒脑,白色的椰奶汁加上粒粒翠绿的小疙瘩,甜丝丝,粘滋滋,带点咬劲,是味道奇特的民间滋补品。

翰林焖猪蹄

用当地家养的黑猪肘子(猪手),加配料花生油、蒜头、生姜、草果、八角、胡椒粉、丁香、桂皮、绍酒、白糖、食盐、老抽、味精等放在砂锅里煨炖卤制而成。食用时色泽淡黄油亮,肉实而不硬,肥而不腻,香浓可口,下酒下饭均宜。

水粑

水粑滋味可口,看似寻常,可想把它做得好吃还得花一番功夫:第一步是要选购新鲜的粟米,做出来的米糕才会清爽香甜,陈米容易泛出涩味。粟米选好洗净后,先在水中浸泡两三个小时,将其泡胀泡发,沥干后,再一边研磨一边加入适量水,打成粟米浆。制作过程中,米香被充分释放,滋味清新怡人。

米浆做好后,放入锅中加热搅动,直至搅成均匀的粘糊状后,倒入盆、碗等容器中,放在阴凉处晾放五六个小时,直至完全成形,一块米香十足的粟米糕便做好了。吃水粑时先把粟米糕切成小块放入杯中,再往杯里加入各类底料,捧在手里边走边吃,百吃不腻。

定安炒粉

定安炒粉用鲜肉、海鲜、青菜、虾酱、葱花、酱油炒出细软润滑的粉条,配上热滚芬芳的酸菜浓汤,是定安人最喜欢的一道美味佳肴。早餐或夜宵的菜单上必不可少,也当主食。

定安腌粉

腌粉是海南流传一百多年的一种传统小吃,在定安地区,每年正月初四与农历五月初五两个节日家家户户必吃。制作方法:把手工制作海南粉放在碗里,顺次加入适量香油等腌制而成。

定安作为古城,至今很多人家里仍保留着无论新旧的建筑,按过去的样式把厅堂建得很大,并摆上大桌,横梁上标明“某某堂”字样。沿着古城北门街,踏着青石板,穿过北门洞,来到南渡江大堤,你会看到体现道文化的龙王神庙,和与它相差几米的南渡江大堤护栏处有繁体字“南无阿弥陀佛”石碑。

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一个带着神秘感的节日。定安古城居民除了在家祭祖,也带着祭品、纸钱穿过北门洞来到“南无阿弥陀佛”石碑这里,排开祭祀。在大堤上,人们烧纸成灰后,还会出现阵阵旋风卷着纸灰,以打圈的方式离开。这一现象更添加了这个节日的神秘色彩。

这些烧成纸灰的纸,是古城居民用小长方纸钱卷一圆筒,两头往里折一下型似古时的金元宝。还有用各种颜色特有的大长方纸折成一长条,再把一端往里折型似古时的长衣服,这种特殊烧纸,古城居民会在农历七月十五前一两天在家亲自动手折叠,也只在农历七月十五才烧这种特殊形式的纸,称“烧袍”寓意死去的先祖能收到子孙的心意。不仅如此,古城居民“烧袍”给祖先祭祖的同时,也会给生前没有子孙的五保户,年幼去世的孤魂“烧袍”称“施孤”。

*本文图片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z/7794.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