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伦崂山人的十月一

崂山人的十月一

王明伦

农历十月初一又称“十月节”,是崂山人的传统节日。

作为冬季之首,十月初的山野秋色犹存。满山霜叶艳红似火,金黄的野菊花芳香四溢。虽有“十月初一小阳春”之古语,亦有“交了十月节,不是风就是雪”的民谚。古人这种看似矛盾的经验积累,道出了大自然的反复无常。

时令既到,寒流渐至,树叶凋零,霜气更浓,凛冽的小北风吹响了冬天来临的第一声口哨。十月节一般都在立冬前后。俗话说:“立冬萝卜小雪菜”,一到立冬,地里的萝卜就该往回收了。这时候家家户户会在房前屋后的闲地里挖一个方形深坑,然后将收回来的萝卜整整齐齐地摆放进去用土盖好,以后便可随吃随挖。以这种方式储存的萝卜水分大、鲜度好,能一直存放到来年春天。如果立冬之后,谁家还瞅着那些青翠欲滴的萝卜叶子心存侥幸,想让它在地里再长上二两沉,肯定非吃亏不可。倘若一场寒流袭来,轻则冻伤口味大减,重则冻烂颗粒无收。

将秋庄稼收获完毕,已是坡净场光,地里没有什么农活可干了。按旧俗,此后的饭食将由原来的一日三餐改为“吃两顿饭”——这是农耕时代崂山农村冬闲季节的惯例。因此,十月一也成了“觅汉(殷实人家的雇工)”回家的日子。从二月二上工,到十月一下工,“觅汉”为东家出了大半年的力。如今天寒地冻,也该回家享受一下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幸福了。“觅汉”虽为雇工,但纯朴善良的崂山人从不以“东家”身份自居,全家老小每天与“觅汉”一个锅里摸勺子,吃相同的饭菜,干一样的农活,只是言谈之间多了几分客套。“觅汉”初来之日,东家会请其喝一壶“上工酒”暖心;分手之际,要设便宴为其饯行——即炒几个家常菜,烫一壶自酿酒,结清工钱,然后于推杯换盏中确定来年是否继续雇用。无论去留与否,双方均一团和气,坦然处之。

崂山人的十月一虽不像春节和中秋那样隆重,但作为一年中的“十二节”之一,凡是家里有当年结婚的新媳妇,必须提前回到婆家过节。因此,这天除了炒菜,很多家庭还会包饺子吃,用丰盛的饭菜庆贺丰收,迎接寒冬的到来。

在崂山,所有节日的饭菜在正式上桌前,几乎都会举行一定的祭奠仪式,俗称“供养供养”。按习俗,十月一这天煮出来的头一碗饺子,须先端到天井里敬天地鬼神,然后端回家中敬灶神,待祭奠完毕,再请家中老人品尝,最后其他人方能动筷用餐。

“立冬交着十月节,劈下风来带着雪”。十月一是崂山人上坟祭祖、怀念先人的日子。与清明节不同的是祭品中增加了“寒衣”,因此十月一亦称“寒衣节”“烧衣节”。“腊花剪纸送寒衣,十月初晨扫墓归。不独人间白棉絮,九泉亦怕雪霏霏。”从清代天津诗人周宝善留下的诗句中可知,这一习俗不仅由来已久,而且遍及全国各地。袅袅飘升的香烟和飞旋的纸灰,在朔风中传递着后人对祖先深切的缅怀。

关于十月一给父母上坟送寒衣的来历,在崂山有着这样一个传说:早年间有亲兄弟三人,自小爹娘双亡,只得以乞讨为生。这年冬天一个风雪交加的傍晚,三兄弟又冷又饿,昏倒在讨饭路上,碰巧让一位从此经过的老汉救回家去。老人无儿无女,便将其收为养子,并省吃俭用供他们上学读书。兄弟仨不负义父母的厚望,用功苦读,后一同进京赶考,分别中得状元、榜眼和探花,被皇帝授予高官厚禄,并御笔亲书“一门三才子”的匾额,让其悬于门上光宗耀祖。孰料牌匾刚刚挂好,老两口却因惊喜过度,在“谢主隆恩”时竟一跪不起,双双辞世……兄弟仨闻讯从京城快马赶回,想起义父母对他们的恩情,不仅悲痛欲绝。下葬的这天正是农历十月初一,兄弟仨担心义父母在那世受寒,便裁剪纸衣于坟前烧化,借此寄托绵绵哀思……他们的孝心感动了周围的邻居,于是大家纷纷效仿,抱着“宁肯信其有,不肯信其无”的想法,于每年的十月初一这天上坟祭祖,怀念先人,久而久之沿袭成俗。

在崂山,如果父母已经去世,已经出嫁的女儿也要在十月一前后去给他们上坟送寒衣。这样的规定除了提醒做子女的不要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外,更重要的是给兄弟姊妹提供了相处的机会。即使原来心存芥蒂,也可趁机沟通和解,让同胞之情变得更加深厚。一些传统习俗之所以能够延续至今,里面包含着许多古人深思远虑、举重若轻的大智慧。浩如烟海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财富。

作者简介:王明伦,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中国散文诗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山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青岛市作家协会、青岛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崂山区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崂山区作家协会副主席,崂山区文艺智库专家,青岛市首批农民艺术家,山东省齐鲁文化之星。出版有诗歌散文集《琴屿海风(合著)》,作品入选多种选本。

剪纸作者简介:苏霞,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青岛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崂山区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山东省首批“齐鲁文化之星”,山东省“齐鲁最美巾帼手工匠人”,青岛市首批农民艺术家,崂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青岛市文明市民,崂山区道德模范。剪纸《冬至饺子》和《复兴号》分别在央视“舌尖上的中国(3)”和“朝闻天下”播出。《中国文艺报》曾整版介绍其剪纸艺术创作成长道路。上合青岛峰会16米主题剪纸长卷、国庆七十周年19.49米剪纸长卷、抗击疫情系列剪纸和《崂山十二景》《五常》系列剪纸在《人民日报》《新华网》等近百家媒体刊发,作品多次登上《学习强国》。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z/8044.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