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榜#
清明节,带娃一起回老家扫墓。
婆婆摆好祭品后,烧着香喃喃道赶紧来尝尝。
娃听到后跟我说:”妈妈,你不是说死了的人就是睡着了吗?那为什么不叫醒太太起来吃呢?”
年龄稍大点的侄儿在一旁回他说:“人死了是不能复生的,是叫不醒的。”
我家娃那肯听啊,他硬说,有复活药水。还对着正在祭拜的奶奶说:
“奶奶,等你死了,我给你喝复活药水,你就醒了。”
婆婆一听,脸都沉了。
我赶忙制止娃别再说了,怎么可以说“死”这个不吉利的字眼。
这出闹剧就这样在婆婆的黑脸中收了场。
晚上,和娃他爸去散步闲聊,他很认真地提起此事:
“我觉得孩子对死亡误解太深,不懂死亡也就不知道活着的珍贵,我们该和孩子好好聊聊这个。”
娃他爸的话提醒了我,一直以来,我觉得死亡这个话题太过沉重,也不太吉利。
所以,只要娃问人死了去哪了?我都是说睡着了,或者说去了很远的地方,或者干脆换话题。
但这次孩子一本正经的说复活药水,人还可以起死回生,让我意识到,闭口不谈,不代表孩子自己就会懂。
你们有没有同感,感觉我们中国人都比较避讳死亡,老一辈的人,甚至连死这个字都不让提,总是用“去了”“走了”这样的字眼代替。
我觉得死不吉利就是受我奶奶的影响,小时候,每次和奶奶说到死这个字时,她会说“呸呸呸呸,别说这么晦气的话。”
但这种讳莫如深的态度,反而让我更害怕。
记得有段时间我特别害怕我妈会死,所以到晚上我就抱着我妈哭。
我妈一直问我是不是哪里不舒服?我一直说摇头,不敢说是因为怕她死了。
直到有一天,我忍不住还是说了出来,妈妈对我说,“妈妈会死,但还要很多年之后”,我才安了心。
父母不好好和孩子聊,孩子会从其他不正当的渠道了解。
就像我儿子这次,他坚定地认为死了还可以用复活药水起死回生,事后我问他从哪知道的,他说他玩游戏时,队友告诉他的。
除了他,玩游戏的好几个小朋友都相信了这样的谎言。
错误的死亡认知往往会害了孩子。
这种谎言表面看起来是个玩笑,但孩子会当真,还会失去对死亡的敬畏。
因为死了也没关系,只要有复活药水就能复活。
类似的说法荼毒了不少孩子。
曾经看过一则新闻报道,一名12岁男孩在玩了“爆血能复活”的游戏后,以为只要爆血之后就能立刻复活。就从学校楼顶跳了下去身亡了。
身边有个朋友就跟我说,辅导作业时,她多吼了儿子几句。没有想到她家儿子对着她大喊:“你再这样骂我,我就去死!”
那么多孩子、甚至是大人轻言放弃生命,很大程度上是不懂死亡,误认为死了就能重来,死是解脱……
殊不知,死了就什么都没了,哪有什么再来一次。
儿童教育学家罗夫斯说:“如果孩子能在开诚布公谈论死亡的环境下长大,那么他对死亡会有较好的理解,不至于太害怕。”
死亡教育,表面上是谈死亡,其实是讨论如何好好生活。
不过,不同于成人,当死亡教育的对象是孩子时,我们要更注意方式方法。
首先是年龄。
匈牙利心理学家玛丽亚·纳吉进行了早期研究,她采访了名儿童,让他们回答什么是死亡?
结果就是,四岁以下的孩子对于他们身边人的离开并没有表达出强烈的悲伤。
而四岁以上的孩子则不同,他们的言语动作中无不透露出了对于身边人的想念,甚至还会激动到哭泣。
也就是说,4岁以下的孩子对死亡没有什么概念,我们不需要过多地和他们聊死亡。
如果孩子提到了,我们可采用空间转移法蜻蜓点水说一下。比如可以告诉孩子,死了就是说这个人去了很远的地方,不会回来了,我们也找不到他。
而4岁以上的孩子对死亡有一定的认识,对死亡这个话题很好奇,会提一些相关的问题。
我们可以从2个方面来帮助孩子了解死亡。
1、开诚布公地聊,帮助孩子正确认识死亡:
那场闹剧过后,我特意找了一个时间和娃长谈了一次。
我跟娃说:那天你看到奶奶一直喊太太,那太太来了没?
娃说没有啊。
“你知道为什么太太来不了吗?”我又问他。
这个问题一下把娃问懵了,他没有回我。
我告诉他:“人死了不是睡着了,而是永远地离开了。所以无论奶奶怎么喊,太太都是回不来的。”
娃听完,还坚持说,等他研究出复活药水,就能让太太复活。
我抱着他说:“傻孩子,妈妈知道你很想让亲人都健康地活着,但妈妈要告诉你真回不来的。”
娃看到我说的如此笃定,相信了我的话,但眼里同时也有一丝失望。
2、借助工具来帮助孩子接受死亡
为了帮助孩子更理解死亡,不必过于恐惧和焦虑,我和娃一起共读了绘本《楼上的外婆和楼下的外婆》。
绘本里,小男孩汤米94岁的曾外婆去世了。汤米问妈妈什么是去世?妈妈告诉他:“去世就是她在也不能和我们在一起了。”
汤米哭了,问妈妈,曾祖母是不是永远都不会回来了。
汤米妈妈说:“是的,不会了,不过,每当你想去她时,她就会回到你的记忆里。”
看到这,娃转过头问我:“妈妈,死了是不是真的像汤米妈妈说的那样永远不会回来了?”
我很确定地告诉娃是这样。
娃有点伤心,说汤米很可怜。
我安慰他道:“汤米妈妈不是说了嘛,当他想曾外婆时,曾外婆还可以回到他的记忆里。”
娃想了想说,我懂了,死去的人依然活在我们记忆里。
后来我还和娃共读了这几本绘本:《我永远爱你》《奶牛娇娇》《小树》《十粒种子》《樱花明年会再开》《獾的礼物》。
陪娃看了这么多绘本后,他知道了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也知道了我们还能用爱,回忆等方法减少死亡带来的悲伤,娃也就不会像之前一样,觉得死亡好可怕
除了绘本,我们还可以借助身边自然界的生物。
比如,在家里饲养金鱼或是小动物,让孩子见证小动物的生命的终结。
比如落叶,它们看着是死了,可是它掉在地上,埋在土里就成了大树的营养,到了第二年,树会长出更多的新叶子,老叶子就活在了新叶子里。
这是大树给世界的礼物。
英国超级育儿师凯瑟琳·梅维斯说:“有一节课很难,但我们必须教会孩子,那就是告诉他们没有什么是永恒不变的。”
和孩子聊死的话题,不是为了让孩子不怕死,而是让孩子消除对死亡的恐惧,让孩子更加了解生命的可贵,更懂得保护自己。
生命的可贵就在于只有一次,生命的魅力也在于,珍惜当下的每一刻,精彩地活出自己。
今天早上一起床就看到热搜话题#只要你记得我就活着#,不知道为啥,突然有点感动。死亡是自然规律,也正是因为会结束,才让我们更加珍惜当下的每一刻,有些人虽然离去了,但我们永远记得他。这里也给大家推荐一部电影,年上映的豆瓣9.1高分电影《寻梦环游记》,就是很好的死亡教育素材,这个清明节看,刚刚好。(后台回复“寻梦”,获取电影观看链接)
你好,我是李点点,4岁女儿番茄、8岁儿子土豆的麻麻,擅长用漫画和文字记录二胎鸡飞狗跳的日常,分享育儿感悟及婚姻幽默吐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