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清明,超市的青团总是一抢而空,很多时候都是供不应求。可一旦过了清明后,青团就消失了。就算你吃到了青团,吃到的恐怕也不是最正宗的。
最近几年,市场上的青团种类越来越多,大家都在跟风吃青团,可对于为什么要吃青团却一无所知。
清明时节,万物复苏,大地一片绿意盎然。作为最会吃的民族,每到清明节都会制作一些好吃的,带着去踏青春游,或者是祭祖上坟。
而青团就是最受人们喜欢的食物了,清明前后吃青团在江南的食俗文化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青团的时令性和祭祀功能让青团在众多食物中脱颖而出。
青团作为大自然的馈赠,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见证。那为什么要非要在清明节吃青团呢?为什么其叫做青团呢?
作为一种江南地区特有且延续至今的食俗,这其中承载着多少的食俗文化和祭祀文化呢?
青团”的历史由来
根据现有记载,“青团”一词最早出现在《嘉靖吴江县志》中,书中称其为馒头青白团。
由此可知,嘉靖年间就在江南已经出现了青团,主要当作祭祀的祭品。之前人们都粉团当做祭祀品,而青团出现后就替代粉团,继承了祭祀功能。
然而,道家也将其作为主要的斋食,因此,青团最早可能出现在吴江地区,后来杭州地区才出现。
然而青团的出现与青精饭也就是乌饭的流行密不可分。早在唐代,青精饭就已经广为人知。
许多诗歌作品中都提到了青精饭,比如陆龟蒙的:“旧闻香积金仙食,今见青精玉斧餐。”到了宋朝,青精饭就成了浴佛节的斋食。
佛、道两教对青精饭的推崇,以及青精饭成为寒食节和清明节的节食,让大多数人都掌握了制作青精饭的方法。
而青团的制作方法与之类似,首先是用蒋麦叶把米粉揉成团,然后把艾草挤成汁液,最后让两者完美融合,一个青绿色的青团就诞生了。
明朝时期,青团出现的范围并不是特别大。青团大范围出现大概是在清朝,大部分史书都记载到清明时节,各家各户都会制作青团祭祀。
现在的的台州和丽水也出现了青团。总体看来,青团主要集中出现在苏杭地区,进一步流行到其他地方,恐怕要等到民国之后了。
“青团”的别具一格
青团的首要特色莫过于其制作原料、独特的口感以及特有的审美感受。一开始,青团是一种冷食,这跟寒食节不生火、吃冷食这一习俗密切相关。
而寒食节吃冷食的习俗,加上青团的时令性极强,所以只能寒食清明前后来做,自然也成为了寒食节的一种食物。
青团最突出的特色,莫过于其极强的时令性。现在我们可以吃到许多反季节的蔬菜和水果,但青团依然保持在三月中旬到四月中旬上市,反映出了自然时序的约束感。
只有在这一段时间,采摘的艾草叶和蒋麦叶才是最青最嫩的,榨出的汁液才有最清新的香味,因此才造就了青团的色泽碧绿,清香软糯,甜而细腻的绝佳味蕾感受。
虽然现在也可以冷藏储存,但口感还是差了些。而就苏州地区而言,是十分重视菜品的时令性的,人们对青团的喜爱,也是受到了这种“不时不食”观念的影响。
青团中中的艾草具有较强的药用功能,可以祛湿、抗氧化、提高免疫力等等,这也是受到大家喜爱的一个主要原因。
青团的外表碧绿洁白,给人一种自然、清新和宁静的感觉,让人有种舒适感。
青团作为一种时令食物,除了赠送亲友和自食外,也是大部分江南地区人家用来在家祭祀和上坟祭祀的主要祭品之一。
而青团作为祭品,是和我国长久流传的“荐新”习俗有关。所谓“荐新”就是把新收的或者新鲜的食物献给神灵或者祖先,是中国古代祭祀祖先的一种常规祭祀活动。
青团的时令性使其成为间新的食物之一,因此被赋予了怀念祖宗的文化内涵,也让人们在食用之外,多了一种精神寄托。
青团“的盛极一时
青团自从产生后,一直在江南地区流行。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光上海每年在清明节的青团的供应就要达多万个,相当于每人吃一个半。
到了今天,青团更是受到了人们的强烈喜爱,每每到青团上市,大家都会抢着购买,足以见得青团这一食俗的强大生命力。
青团作为一种民俗,可以从中窥见人们的饮食文化、审美倾向和祭祀文化等等。
就现在而言,青团的祭祀功能已经弱化。但作为时令性较强以及具有姣好外观的美食,一度受到人们热捧。
而追捧青团的这种趋势也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现代人绿色、健康的饮食观念。
所以,这个清明节,你吃青团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