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忆先人,享当下

清明,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也是二十四节气之一。

自古以来,我们都会在清明节扫墓祭祖,追忆亲人的音容笑貌;或是郊游踏青,于春光中欣赏大自然。扫墓祭祖与郊游踏青两件看起来毫不相干的事情为什么会集中与同一天?

在过清明之前,一定要先弄明白这三个节日:上巳、寒食、清明。

清明,三节合一。

上巳节,俗称三月三,也称春浴日,有踏青和沐浴的习俗,论语里“浴乎沂,风乎舞兮,咏而归”就是当时的节日写照。

直到中唐,上巳慢慢不流行起来,变成文人雅士之间的小众趣味,逐渐被一个叫做寒食的节日取代。

寒食,顾名思义,曾是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也是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节时只吃冷食,需禁烟火。

而清明原本只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和寒食节只相差一天,逢天暖雨沛,宜春耕。如今,人们早已将寒食和清明融合为一,于是,三个节日的习俗便都集中于此。

作为中华民族的古老节日,除了种类繁多的节日习俗,其中也有中国人的生活哲学。

清明,思念先人。

清明前后,不少人匆匆赶赴老家,加入到大的小的祭祖队伍中。

年年祭拜祖先,不是为了祈求得到祖先庇佑,而是为了留住先人记忆,不遗忘。

还记得小时候,跟着长辈们扫墓时,拿着装好的祭品,被领着到这个那个墓碑前,听着先人们的故事:高祖父中过进士,请他写春联的人要排队;太爷爷在村里很有声望,乡亲们有什么事总要问问他的建议;曾祖母家里是地主,还做得一手好女红......小时候不解,为什么年年都要讲一遍同样的故事。

长大后离开家,去很远的城市工作,某次突然意识到自己成了小时候口中那些“在外地工作,一年回不了几次家的亲戚”,总是会期盼着这个节日,回到从小生长的地方。

清明节,一个让你回忆过往的节日,我们记起来处,记起祖辈,虽然素未谋面,但是他们活在我们的记忆中,看着小小的墓碑,总有莫名的熟悉和亲切感。

清明,享受当下。

在丰子恺的记忆中,幼时每年祭祖都是一件盛大的事,清明三天都去上坟。第一天上自家村里的“杨庄坟”;清明正日,同族五条村,租上两条大船,上“大家坟”;最后一天才是他们一家几口上“私家坟”。

年复一年的仪式里,父辈们谈论家长里短,孩童们嬉笑玩闹,便是用另一种方式告慰祖先:儿孙满堂,家族兴旺,您们可以放心了!

除了扫墓祭祖,民间踏青、食艾草、吃青团是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的习俗,古时叫探春、寻春,春回大地,生机勃勃,正是郊游好时节。

扫墓之余,一家老少在山乡野间游乐一番,也恰恰体现了中国人的生活哲学:“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人世美好,也值得纵情享受。

节日的哀思送给先人,清明的美景留给人间。

在这草长莺飞的清明时节,我们祭拜先人,慎终追远;也珍惜当下,不负春光。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光合星球——大设计让我们的星球更美好

Goxus——ForaBetterPlanet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z/8222.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