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草青团里的柔光
杨燕芬
清明日近,朋友发了个艾草青团的图片,青绿的果团,饱满的内馅,配以煽情的文案——“一口软糯,把春天带回家!”“留住一口思念的味道”,瞬间勾起我久违的馋虫,伴以绵绵的情思!
艾草青团,顾名思义就是用艾草作为主要原料做成的面团,俗称艾草粿。即用清明前后鲜嫩的艾草和糯米粉按一定的比例和在一起,随各自喜爱的口味包上豆沙或蛋黄或花生、芝麻及白糖等馅料,再将之蒸熟即可,是清明最有特色的节令食品之一。在《随园食单》中,清代的高级美食评论家袁枚这么描述青团:“捣青草为汁,和粉作粉团,色如碧玉。”绿油油的颜色,圆滚胖萌的身材,不说味道了,脑补一下就觉得秀色可餐。
艾草,在家乡乃田间地头常见的多年生野草,整个植株散发着浓烈的气味。所以,人们常用它来香薰、针灸、驱蚊、烧水沐浴等。每至端午节之际,人们总喜欢将艾草置于家中、挂在门前用以“避邪”。爷爷奶奶是懂得一些药理的,生活中有个头疼脑热小皮外伤之类的,通常是找点青草煎服或捣烂外敷就好了。小时候,我们姐弟几个便是爷爷奶奶的得力助手,特别是到田间地头采挖野菜野草,足可堪用。清明前后,万物齐整待发,从春到夏大迈步,田畴四处风光无限,空气清新宜人,我们便可以借此机会奔赴田野,与春光来个热烈的拥抱。提个小竹篮,赤脚奔跑在阡陌之间,抓个蚱蜢、舀勺蝌蚪,或者摘几把嫩绿的野草、野花,制成花环,把春天戴在头顶上、捧在手里、拥入怀中,有艾草点缀,既美丽芬芳,又可以驱瘴。不是春游胜似春游。
满载而归后,我们还要负责摘出艾草的嫩叶,与绿竹叶都清洗干净备用,然后便是坐等大人们变魔术出那令人垂涎欲滴的美食。只见一把把普通的艾草,被揉搓、挤压出绿色的汁液,和入糯米粉中,揉捏至面团变成绿色,再分割成无数个小团子,拿出准备好的豆沙,用小勺子舀起放入小面团里包起来,等所有的青团都做好了,放上蒸笼铺好的竹叶或纱布上蒸。等热气飘散后,一个个翠绿色的小团子就像被施了魔法一般呈现在我眼前,微透明,轻轻咬上一口,松软的皮儿,有点黏,却不粘牙,再加上清甜的红豆沙,入口即融,不甜不腻,带有清淡却悠长的青草香气,仿佛将春天带回家吃进肚子里。笑脸盈盈间,满目的鹅黄嫩绿,一肚子的春光灿烂。
如今,随着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艾草青团的馅料已不只是红豆沙了,咸蛋黄、萝卜丝,方便易食、可盐可甜,春笋香菇咸肉豆干都一股脑儿往里放,似乎味道也不错。青团也和粽子、润饼一样,不再只是给先祖的祭品,也不再是在某个时节才能一饱口福的贪享,而早已转变成随时招之即来的寻常美味小食,作为春游食品或馈赠亲友的送礼佳品。
家乡在时间的蜕变中渐成符号,软糯Q弹的小团子却不时在梦里萦绕。虽只这么几天,记忆里味觉上的缱绻却是几年,其独有的气息让我们回想起儿时的欢愉,家人劳作的身影。如果说有一种食物能把江南绿透,能让春天醒来,想必,非青团莫属。
清明节快到了,再带几盒青团上山去。
★作者★
杨燕芬,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漳州市作家协会理事,龙海市作协副主席,著有散文集《满庭玉兰开》。
★朗读者★
刘慧洁,《闽南风》杂志编辑,播音主持专业毕业。喜欢朗读、写作、摄影。
来源:闽南日报
闽南日报社网络中心、专副刊部出品
音频制作:刘慧洁
图片来源:昵图网
编辑:邹美玲值班组长:曾婷婷值班主任:黄远林策划:吴荣光值班总编辑:赖雄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