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琉球久米村士人受到了儒学传播的哪些影

引言

古代琉球久米村士人受到了儒学传播的哪些影响?《六谕衍义》被献给琉球尚宁王后,被许可为学校课本,琉球士人可以利用这部书作为学习汉语和修身养性的重要读本。

更重要的是,《六谕衍义》使忠孝节义等儒家理念渗透到琉球社会。

从日后的发展来看,《六谕衍义》在琉球得到了较好的传播,对孝义事迹的重视和宣传大大增加。有研究指出,光是乾隆八年(年)就涌现出很多忠孝仁义事迹。

如:“泊邑照屋履救人命”、“泉崎村崎山村之姑守节”、“泉崎村宫里孝母又恩助姐妹亲戚”、“高岭间切屋古村米次忠于家主孝于父母”等事迹。

并且,琉球王府还对这些展现出孝义忠节的民众提供奖励,进一步鼓励忠孝行为。

经过长期的中琉交往,儒学日益深入琉球久米村,儒学思想构成了久米系宗族的精神世界,对久米系的宗族行为产生了巨大影响。

一、孔庙建立与释奠祭礼的开始

随着儒学的传播,久米村士人对祭孔的要求也越发浓烈。久米村人有感于自从中琉建立朝贡关系以来,未曾建立“圣庙”。

于是,万历三十八年(年),紫金大夫蔡坚喜友亲方在奉使入贡时带着孔子“圣像”回国。

每年春秋时节举行,由唐荣士大夫们轮流贡献祭品。长期以来,祭祀孔子的行为是士大夫在家中轮流祭祀,没有立庙。

当时的紫金大夫金正春“恐家祀近亵非尊圣重道义”,于是在康熙十年(年),金正春向琉球王府建议创建孔庙,国王批准了在泉崎桥头中山建设孔庙的决定。

根据久米村家谱记载:“康熙十一年(年)创建孔子庙时,程泰祚与金正华赤岭亲云上等监督石匠,令治庙地四周石墙,自正月至七月交代”。

康熙十二年(年),孔庙首次在琉球建成。康熙十三年(4),王府命令石匠雕塑圣像放置于圣庙。康熙十四年开始,行春秋释奠之礼。

二、圣庙记

康熙五十五年(年),琉球国王命令程顺则写下琉球国新建至圣庙记。

原文如下:夫以圣人而君天下,不如以圣人而师天下也,君天下者泽及于一时师天下者举凡古今来天之所覆地之所载舟车所至日月所照之处靡不被教化焉。

噫岂偶然哉盖尝稽古危微精一之旨尧以是傅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至我。

孔子而集其大成所以删史书定礼乐替周易作春秋使天下后世之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无不相安于名分,廓有乱者较之君天下者何如也。

琉球远在海外去中国万里,宜若不闻圣道者,然自明初通贡献膺王爵至洪武二十五年王子陪臣子弟皆入太学,复遣闽人三十六姓往铎焉。

虽东鲁之教泽渐濡而尼山之仪容未亲及万历年间紫金大夫蔡坚始绘圣像率乡中缙绅于其家望之,俨然令人兴仰止之思不可谓非圣教之流于海外也。

至皇清定鼎文教诞敷斯文丕振较前尤盛。时有紫金大夫金正春于康熙十一年议请立庙,王允其议卜地久米村。

命匠氏庀材运以斧斤施以丹臛至康熙十三年告竣越明年塑雕像于庙中,左右列四配如中国制。王乃令儒臣行春秋二定释奠礼,既新轮换复肃俎豆漪歃盛哉从此亲车服礼器恍如登。

阙里之堂躬逢其盛也师天下之功不于此而见其无外哉。臣顺则奉王命纪建庙源末以勒诸石永垂不朽云。皇康熙五十有五年岁次丙申十二月望后二日琉球国协理紫金大夫臣顺则谨撰。

程顺则则延续父亲程泰祚之志,继续弘扬儒学。程顺则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儒学教育,对中华文化有浓厚兴趣,并希望将琉球的儒学得到进一步发扬。

于是,他跟随琉球儒学大师郑弘良学习,甚至前往福州学习,儒学方面颇有造诣。

程顺则奏请国王建立启圣祠,希望启圣祠的建立可以进一步推进儒学的发展并且感染国人行孝的愿望。康熙五十七年(年),启圣祠在圣庙旁边落成。

康熙五十八年,程顺则写下新建启圣公祠记,记录这一事件,原文如下:稽古帝王之兴必以祖考配郊社重厥本也,况集群圣之大成而为万世师者,而可不尊其所自出耶。

皇帝握符御宇声教诞敷文命之化遍及遐,故琉球虽僻处东溟颇入知学已,鼎建。文庙春秋行释奠礼矣,是尼山振响实发源于乡邑。

今孔子既有庙而启圣公弗祠则所云尊其所自出者之谓何予乃仝长史等官议援中国例启请剑祠。王允其请,即发帑金令匠氏庀材立祠于庙左。

于康熙五十七年秋七月起工随至季冬报竣中设,启圣公神主,祠之左右,以四氏配。悉遵天朝旧制非创也。

维兹之举而水源木本寓焉,是亦可以教孝矣乎而吾王之尊圣必朔其所从生者而祀之,亦足千古矣。康熙五十八年春正月紫金大夫后学程顺则为记。

随着程顺则学术水平的增加和他官职的累进,康熙五十七年(年)时任总理唐荣司的程顺则,以“学官未备”为由奏请建立明伦堂。

他希望建设明伦堂作为培养久米村子弟的场所,让明伦堂变成传播儒学的学术中心和公立学校。程顺则在游历中国多年之后,对中国的释奠仪式深有感触,决心改造琉球过去的祭礼。

久米村家谱记载了程顺则借鉴中国祭礼对琉球祭礼的改造:康熙五十八年(年),程顺则考中国释奠之例,启请祭孔子用大牢祭,启圣公用少牢。

其帛爵璨盛八边八豆之实,皆如中国,惟祭品本国所无者以土产代之,祭期前三日与祭者皆斋戒,前一日演礼省牲春秋二丁。

国王遣紫金大夫丑时祭启圣祠,遣法司官寅时祭圣庙,皆行三跪九叩头礼,又于圣庙行饮福守胙礼。

自此以前以紫金大夫或长史官为主祭行八拜礼,不行饮福受胙礼,惟焚楮不用帛,又无斋戒省牲礼似太简。故顺则考中国之礼启请是年二月始行此礼。

可见当时久米村的祭礼除了在祭品上采用琉球当地的特产外,其他仪式流程应当与中国别无二致。这套礼仪一直延续下去,直到琉球被吞并而被迫隐藏。

在冲绳复归之后,久米村后裔们拼命想要重新找回“中国风”的释奠仪式。

三、久米系宗族建设

儒学在琉球的传播与渗透为久米村宗族的构建和宗族成员的精神世界提供了充分的思想源泉和精神养料,指导着宗族成员的日常行为。

明清时期,久米村宗族教育发达,人文荟萃。宗族成员团结族人、孝敬父母等行为与儒学文化具有较高的、内在的、精神和逻辑上的合一性。

儒学中将“孝悌”作为基本道德标准。“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孝的延伸便是尊宗敬祖,具体实践为祭祀祖先和传宗接代。

“孝”与“悌”两者息息相关,“悌”视为团结兄弟,团结族人。所谓,“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在儒学思想的教化下,久米村宗族子弟身体力行实践着儒学思想,维系宗族的团结也树立了榜样。家谱中对孝义之事的记载,时刻感染久米村宗族的子弟,也体现了日常的实践之中。

家谱中处处可见儒学的影响。最明显的就是久米村宗族在为子弟取名时体现儒学思想的名字。如大量使用忠、德、顺等文字,取名如光祖、邦辅、士达、文哲等。

这些文字的使用和名字都表明了家族对子弟的期望。从久米村家谱的编纂上看,具有教化作用的谱序在书写上体现了久米村家族的对孝道的追求。

魏姓家谱谱序中“汝为子孙慎之、戒之,战战兢兢,能守斯文之意,克竭忠孝之道,上以报国恩,下以辅宗德,是吾之所望者也。”

周氏家谱中“定昭穆,使祖宗功业,永垂无穷而作也。设教孝悌之道。”

曾氏家谱中“始必正源尔,必明同异,必审定昭,穆序长幼,彰往法来,皆赖乎谱之大义哉。故崇孝之道,莫急于尊亲,尊请莫大于合族,合族莫先于修谱。”

毛氏家谱谱序中的“吾穷思之,盖族氏其初一人之子一祖之孙也,而后支分弧衍,绵绵延延,竟不免乎情意各离家俗各异,而损本源之德矣。愿为孙子深思祖宗之业,能励忠孝之风上报国恩、下辅祖德,此诚吾所深望也。”

结语

蔡氏家谱谱序中:“灭宗毁族者亦有矣,此仁人孝子之所以汗颜也。”家谱中记载了传达孝义的故事。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z/8729.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