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洱海周边白族食物类祭品之粮食类祭品

北京酒渣鼻医院哪个好 http://m.39.net/pf/a_8733705.html

以本主崇拜为主要信仰的白族,自然少不了牺牲的献祭。我们知道,汉族人有以牛、羊、猪作为“三牲”献祭的古老制度。而猪、公鸡和鱼则是洱海一带白族使用的主要牺牲——或者我们将这三种动物性食料视为白族献祭的“三牲”。此“三牲”为肉类祭品。

粮食类祭品的比重仅次于肉类,这和大理一带的农耕文化不无关联。除了基本的谷物,还有许多祭品是由谷物加工而来,体现了白族的食品技艺与饮食智慧。

米饭

无论是家祭还是村社祭祀,一碗米饭都是祭祀的基本食物。每次祭祀仪式结束后,参与祭祀的相关村民,继续参与到紧接其后的圣宴中,分享"福气",或称为"打平伙"。食物在祭祀之前,是不允许被世俗人们先行享用的。因而,糯米饭在蒸熟之后,第一碗以及开始的几碗,都是敬献给神或祖先的。一般由主事者将热气升腾、米香四溢的新鲜糯米饭盛入小瓷碗,至堆起,用饭勺轻捏按压四周,然后小心地把米饭颠转成一个坟包的形状,米粒完整、紧实。唯有这种米饭才符合敬奉标准。相反的,日常生活中很忌讳盛饭过满,尤其忌讳用按压米饭。

面条

米饭或与荤食同奉,或与面条和汤圆搭配为一套素斋。米饭、面条、汤圆各一碗(小碟),并排摆在祭坛正上方,紧随天灯或香炉之后。

神像的左右手为准,米饭居中,面条居左,汤圆居右,按当地说法,排序的重要性依次是中、左、右——中间为最大,左高于右,这也是汉代后人们对于位置尊卑的普遍认同。备斋和敬斋的顺序也依次为糯米饭、面条、汤圆。面条捞起整齐盘放在碗里。祭祀的面条和汤圆顶端,一般都要放一小撮磨碎的红糖,有时候,还会放捏碎的干兰片。

汤圆

汤圆的馅料前一天晚上就要备好,一般是将花生米油炸后碾碎,混合香油、红糖与白糖。煮熟的汤圆有乒乓球大小,每碗盛三只。白族的观念中,唯有盐、糖和香油用于素斋制作。当地的旧俗中,面条和汤圆以糖调味,时至今日许多村民仍习惯吃放糖的面条。

干兰片

干兰片,是白族地区普遍献祭的素馔之一,汉语谐音为"干那"。

干兰片经米粉蒸制、染色、揉团、擀片、晒干等工艺制成,有红、黄、绿三色,祭祀时以干片入温热油锅炸成蓬松状。在白族的街市上,干兰片很常见,往往同样的颜色十片一捆(每捆一元钱),用棉线扎好,和冥纸、冥币、元宝这些祭祀用品摆在一起卖。尽管祭祀结束后的干兰片会进入世俗餐桌被人消耗,祭祀之外,未见当地人以干兰片作为日常主食或副食。

制作干兰片的工艺看上去并不复杂,但仍旧费时,通常克重量的米粉可擀制片大的干兰片(约20X3.5厘米)或片小的干兰片(约16X2.5厘米),而完成这个出品量需要从清晨到傍晚差不多一整天时间。做干兰片的农户对应不同需求制作尺寸不等的干兰片,在不同的街市上贩售。

粑粑

粑粑,是西南地区对饼状或团状谷物加工食品的笼统俗称。在南方人的表述习惯中,"粑"主要指以糯米或米粉为主要原料的粘性食品,如糍粑、叶儿粑等等。用小麦粉或其他谷物磨粉制成的团状或饼状食品习惯称作"饼"。而对于云南地区的许多少数民族来说,这两类食物的名称并不严格区分,多数情况下,统称为粑。

大理白族献祭用的粑粑,主要是两种:一种是油炸糯米饼,掌心大小,俗称糯米粑粑;另一种是用面粉做成的,俗称麦面粑粑,而各地又略有不同。

双廊镇的麦面粑粑,实则是蒸饼,即馒头或花卷。在接本主仪式中,村内本主庙外设的祭坛上,除了其他素馔,必须有一对硕大如成年人天灵盖大小的开花馒头。村民家的新房落成礼,堂屋的供桌上,要摆上一大盘拳头大小的点了红色印戳的小馒头,并且仪式其中的一个环节就是将一筐的馒头从房顶抛撒下来,由屋外的众人哄抢。而在对岸的周城,祭祀用的麦面粑粑是比拳头小一半的油炸面团,又叫酥油条,妇女们用小麦粉和面,兑入糖粉,发酵后,揪成团,用筷子辅助做出类似花朵的造型。面团入热油,炸成外皮焦黄、内里膨松,往往和干兰片一同盛盘敬奉。还有豆腐块,约2厘米见方,炸熟之后与酥油条色泽类似,也一同供奉。

文章:来源于《大理洱海周边白族食物类祭品研究》(侵删)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值班编辑:李月琴

白语茶座:dv

qq.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z/907.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