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农历三月十六,莘塍洛川叶氏宗祠都要举办一年一度最盛大的活动——摆“祠堂酒”。今年也不例外,当天,祠堂里张灯结彩,鼓乐齐鸣,隆重的祭祀仪式后,千余叶氏族人欢聚一堂,举杯共庆,热闹非凡。规模宏大、礼仪规范、安排有序,洛川的叶氏“祠堂酒”在温州地区很具代表性。
今年叶氏“祠堂酒”席开桌
叶氏后裔分六房,八代同堂
“祠堂酒”是温州农村的一种古老习俗,盛行于明清。此古老习俗得从“祠堂”一词说起:在乡下,凡有大姓人家聚居的村庄,一般都建有规模不小的姓氏宗祠,俗称祠堂。祠堂每年都会择定吉日举行祭祀活动,因此成了子孙祭祀祖先的场所。祭祀时,族人要在祠堂里摆上一顿丰盛的宴席,以此来表达子孙后代对祖先的诚心,俗称“祠堂酒”。有些大宗族,往往摆上几十桌甚至一百多桌“祠堂酒”,以此来展示本族人丁兴旺、阖家欢乐的景象。温州现存的“百家宴”也是由“祠堂酒”演变过来的,只不过“百家宴”谁都可以参加,而“祠堂酒”仅限于本姓族参加。
叶氏宗祠
莘塍洛川叶氏宗祠,始建于清道光十六年,由门厅、左右厢廊、正殿等组成合院式建筑,占地面积平方米,建筑面积约平方米。年被列为市级文保单位。年5月5日因线路老化导致电路短路,不幸引发了火灾,使这座极具历史价值的古建筑,在无情的大火之中毁于一旦。
叶氏宗祠被大火烧毁
灾后,叶氏后裔同心协力,为宗祠重修四处奔走,并募集善款多万元。在当地政府及文保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按原貌重建的叶氏宗祠于年农历年底在原址竣工落成。
叶氏宗祠供奉着大名鼎鼎的南宋思想家、永嘉学派集大成者叶适。因为“文定”是叶适公谥号,故叶氏宗祠又称“叶文定祠”。据史料记载,叶适祖籍龙泉,曾祖父叶公济游学不成,自黄南(今丽水龙泉)徙居瑞安,此后子孙繁衍成为叶氏一大支脉。至元朝,叶公济第十代裔孙叶夔迁居莘塍洛川,成为洛川叶氏始迁祖。
洛川叶氏世系图
洛川是古代的地名,现分为星火、和平、四坦三村。叶氏后裔多人,分为六房,分别居住在星火、和平、四坦、上村、董田等村落。
洛川叶氏人丁兴旺,健在的族人中辈分最高的为“祥”字辈,最低的为“有”字辈,相差八代,可谓是“八代同堂”之喜乐。每年摆祠堂酒时,族长公和八个辈分的代表各身披红绸,在祠堂正上位就座。(见下图)
摆“祠堂酒”是宗族的头等大事
数百年来,洛川叶氏祠堂一直保留着摆“祠堂酒”这一习俗。按祖宗留下的惯例,每年农历三月十六摆“祠堂酒”,以招待前来参加祭祖的族人。近几年,随着宗族文化的兴起,宗祠在族人心目中的地位变得更高,“祠堂酒”也愈发受到重视,很多身在外地的游子都会在这个日子回到祠堂祭拜祖先、吃“祠堂酒”。
凡参加吃祠堂酒的叶氏族人,须提前购买入席券,本村的叶姓老人只要年满六十周岁,就可以免费领取入席券。除了本地叶姓族人外,还会邀请其他县(市)的叶氏宗亲前来吃“祠堂酒”。
过去,由于叶氏祠堂没有经济收入,族长就规定六房族人轮流负责每年的“祠堂酒”,费用由各房自行筹集。改革开放后,村民生活富裕了,叶氏宗祠有了公产租赁收入,摆“祠堂酒”的经费改为由祠堂统一支出。
摆“祠堂酒”是宗族事务中的头等大事,除了去年因疫情原因暂停外,几乎每年都是雷打不动。今年因疫情防控,举行大规模的聚餐活动需要到当地街道办理审批备案。当叶氏祠堂摆“祠堂酒”的手续获批之后,族长公就牵头召开会议,由各房推荐代表组成筹备小组,摆设凳桌盆、搭篷架、买菜等各项杂务都明确分工,落实到人。
“祠堂酒”各项杂物都有专人负责
“祠堂酒”办得成功与否,厨师长人选很关键。俗话说众口难调,要同时供应一千多人就餐,既要菜品口味好,又要确保上菜速度快,非常考验厨师过硬的功底。叶家祠堂酒的厨师长是姓叶的本家人,年龄四十左右,小有名气,最近几年的祠堂酒都由他来掌勺,受到宾客的广泛好评。同样,采购食材的人员也由各房族推荐产生,需对食材、行情相当了解,以保证采购的原材料既新鲜又便宜。
房谱要敲锣打鼓护送到祠堂
每到农历三月十六这天,洛川叶氏宗祠及周边道路两旁挂满了彩旗,祠堂内张灯结彩香烛通明,供桌上摆放鸡鸭鱼肉、瓜果等祭品,祠堂门口乐队奏乐,礼炮轰鸣,热闹非凡。叶家“祠堂酒”鼎盛时曾摆过多桌,祠堂周边的道路全部都摆满了酒席,上千人同时聚餐,场面很是壮观。
祠堂门口有乐队奏乐
吃“祠堂酒”开始之前,要先举行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祭祖仪式,以此感谢祖先,希望其保佑子孙安康幸福。祭祖仪式颇有讲究,首先,六房后裔代表在各房长公的带领下在天刚蒙蒙亮时出发,将本房的房谱用红布精心包好摆放在轿子上,沿途敲锣打鼓护送到祠堂门口。
然后,在族长公的带领下,各房按顺序列队抬着房谱在地方上游行一圈。沿途,族人会鸣放鞭炮迎接。游行结束后,再将房谱整齐摆放在祠堂的神龛前,表示各房子孙已全部到齐。
各房要在村里先游行一圈
到了指定的时间,族长宣读祭文,读罢便开始上香祭拜。在族长公的带领下,所有人依次来到神龛前向列祖列宗像三鞠躬,礼罢再把香插入香炉。
叶氏后裔祭祀祖先
这几个流程完成后,祭祀仪式也就结束了,接下来就可入席吃“祠堂酒”了。
开菜的信号是鸣六声礼炮
在吃“祠堂酒”时,你会发现农村的宗族文化很有意思,同宗同族之间也十分讲究辈份,大家聚在一起只论辈份不论年龄,往往一些老人恭敬地称呼某年青人“叔叔”或“阿公”。在祠堂这种场合,称谓礼数、言行举止,丝毫马虎不得,不然就会乱了礼法。
叶氏族长公和八个辈分的代表合影
通常“祠堂酒”十点多就开始了,每桌只要凑齐十人,就可以先开吃六大盘冷菜。往往开菜时间还没到,桌上六大盘冷菜早已空空如也,这时候,大家都会翘着脖子焦急地等待开菜的炮声,性急的索性就跑到厨房催问。开菜的信号是鸣六声礼炮,只要炮声一响,热菜就会一个接一个上来。在众人的推杯换盏之间,十几道热菜很快就会被一扫而空,是名副其实的“光盘行动”。当西瓜被端上来的时候,也就意味着整场酒宴的热菜都上好了。这个时候,大家才会满足地起身,打着饱嗝,在送客的乐曲声、鞭炮声、锣鼓声中陆续离席散场。各房的族人便在房长公的带领下,起身把房谱迎回房长公处保管。族人也开始整理盘碗凳桌,一年一度的祠堂酒到此算是结束了。
叶氏祠堂酒
老祖宗留下的“祠堂酒”习俗,是为了让同宗族人借祭祀祖先的机会聚聚,增加情谊。爱家庭爱家族的人才会爱祖国,良好的家族之风将汇聚成奋进之力,为美好生活添彩,为中华民族复兴助力。
作者:叶伟东编审:瑞安市社科联首发瑞安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