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八佰中白马意象的象征意蕴

白癜风能康复吗 https://m-mip.39.net/nk/mipso_4639147.html

电影《八佰》中的“白马”意象是魔幻主义和现实世界交织的产物,唤醒了观众的审美记忆、民族情感以及心理上的共鸣。结合“白马”出现的不同画面和情节背景,分析其在影片中的意蕴体现,进一步探讨“白马”原型意象经历的漫长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并理解其所带来的现实意义,品味背后深刻的民族内涵。

“‘意象’作为一个美学范畴,‘意象’决不仅是寄托思想感情的艺术手法,而是将再现纳入表现的范畴,达到两者相统一的美学理想”[。电影的实质就是借助一定程序的组合镜头,构成一个个完美和谐的视觉画面,向观众传达某种审美经验,一部电影、一组镜头的完成必须借助丰富而独特的审美意象。

电影《八佰》中“白马”意象一共出现了六次。

第一次是白马的登场,是在与仓库格格不入的光影笼罩下,白马惊恐的情绪,被小七月一声口哨安抚下来。后的两次登场都是在纷飞战火中,紧张慌乱,是勇敢无畏。

民间的三国名将赵子龙麾下的白马是英姿飒爽,即便一人一马也有抵挡千军的气势。这个民间的“白马”意象只出现在小湖北的想象中,一是因为面对灯红酒绿的租界心生向往和希冀,二是怀念哥哥并敬佩其蜕变之后的勇气。小湖北和白马依偎的镜头更是代表了“年轻”和“希望”。

最后一次是谢团长骑着白马与日军谈判,一白一黑,正义与邪恶对比鲜明。电影反复运用“白马”这个意象,通过画面、声音、镜头、人物等一系列因素改变“白马”背后的意蕴。

(一)白马坐骑:祭品

影片中的“白马”不仅仅是被人雕塑而成的铜像,立于广场,瞻仰后人,也不仅仅是谈判时的坐骑,凸显气势,更多的是一种无声的悲剧,一个时代的祭品。“白马”在电影中最开始的形象是一座白马铜像,孤独静默地注视着每一个前赴后继的士兵。

镜头开篇是从一群仓皇失措的散兵,通过度的环绕视角,转向远方四起的硝烟战火,配上轰鸣不断的爆炸声,再转向灯火通明的四行仓库。白马铜像始终以向上的奔跑姿态立在广场中央,就像一支支从它旁边经过的行军队伍一样,并不知道前方是什么,最终的目的地在哪,但始终迈着急促的步伐向前奔跑。

环绕镜头巧妙交代了事件背景,日军突破防线,国民革命军全线西撤,濒临崩溃,仅留下“八百壮士”死守最后的上海。这是一场注定失败的战斗,这是一场极具象征性的抵抗,每个人都将成为时代的祭品。

每一个士兵心里只有两个字:回家。“国军没有,宪兵没有,这里日本人都没有一个”,“晚稻都收了,你们还不着急回去”,士兵们交谈中对于回家的确信和坚定,都在顷刻之间变成了枪林弹雨后的沉默和绝望。

在这个看不见蓝天和笑容,只听得见炮弹声响和痛苦哀嚎的昏暗世界里,不乏有人一直前进、舍身救国,但也有人怀着期待,却深陷泥沼,沦为祭品,只能像白马铜像一样,来不及思考存在的意义,只能听从命运的安排。

电影随着日军不断加强的进攻达到一个又一个的高潮:日军投射毒气弹、日军渡河被逃兵发现、三小时内日军要以强火攻下四行仓库。将士们与日军搏杀、用血肉之躯护住国旗。

一开始并不是每位战士都能如此无畏,年纪尚小的小湖北满脸灰尘、畏畏缩缩地躲在窗户边,小七月见状便大声喊道“小湖北!蹲下!”。听小湖北说看见了跑丢的白马,小心翼翼地抬头看向窗外,就在他侧脸想对小湖北微笑的那一瞬间,小七月被敌军乱射的子弹一枪打死。

对小七月而言,白马就是他的希望和寄托,是唯一一个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能倾听他心事的存在。所以即便在战火连天的世界里,他也愿意停下一秒来确认白马是否还活着。

“意象给电影带来的美学价值渗透在影片中的每一处细节,使得电影更加丰富、生动和厚重”。白马在失控时少年安抚了它,让它免于枪毙,让这个“希望”在每个人心中变得鲜活。

希望虽然不会消失,但需要有人付出代价,善良懂事的小七月就成了观众心中最遗憾的祭品。

面对日军将领主动找上门来谈判,团座谢晋元身骑白马赴面,让人不禁想起在柏拉图的《斐德罗篇》中也采用了极具诗意的表现手法,“把人的心魂比做一架马车,由一位驭手和两匹飞马组成。驭马中一匹是白色,种源高贵;另一匹是黑色,品质低劣”。

强烈的色彩对比,这场战争的正义性也就在这黑白两匹坐骑中高低可见。谢团的沉稳冷静和日军的气急败坏,形成的对比也充分显示出中方军队的气势以及对敌人的尊重,更激发起观众潜意识里的强烈共鸣和民族气节。

“三个月,你们是最值得尊敬的对手”,这句话无疑让谢团长更加明白他们所坚持的一切都是有意义的。随后特派员的一席话却让谢团长明白:战争,背后都是政治。“委员长之所以让你们留守至今,本就是做给西方诸国的一场表演,你们坚持下去,将不再是战士。”

凡尔赛会议无果,英美为了自身利益不愿伸出援手,最后被迫撤入租界也必须缴械。正如小七月初见小湖北时,就曾以十分轻松的口吻说:“小孩,等我死了,你替我”。

随着战争发展到尾声,每个将士也都逐渐清醒,自己挖的就是最终的坟墓,最后都将沦为战争的牺牲品、时代的祭品,但即便到了这一刻,民族大义也让他们争先恐后在敢死队名单上写下自己的名字。正如导演曾在采访中表示,结尾我们希望给的是非常憋屈的力量,观众无法从结局中得到逃出死亡的庆幸和快感,反而是情绪的压抑和痛苦。

(二)白马英雄:战士

“小人物的时代翻滚是混着血和泪的,是杂着怯懦和孤勇的”。在时代的洪流中,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英雄,无论是战士还是看客,都可以和白马一样,即便在一片废墟中沾满鲜血也能昂首挺胸、奋力奔跑。

《八佰》从集体英雄主义出发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生动的圆形人物,以小见大。他们并非理想化的形象,活得都十分真实,端午就是最为典型的人物之一。

半路被收容进军队的他,一开始并非为了保家卫国,他面对战争中一具具被扔出去的尸体的时候,只能不解又无助地哀求道:“我就想看一眼上海长什么样,我以为只是派我们出来打扫战场的,我妈还在家等我,你放我回去吧。”

当白马高昂着头颅勇敢地跑出仓库时,躲在一旁的端午眼神中流露着惊讶和怯懦。但在一堆鲜血淋漓的尸体中,奋力奔跑的白马并没有选择跑入租界,而是转弯朝着仓库一侧跑去,这一选择也与后面端午并没有从仓库逃跑不谋而合,也成了他英雄人格的升华点。

对以端午为代表的小人物塑造,让观众的认同感和共情感不断加深,同样还有一群人的心态和情感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那就是苏州河另一岸租界区里面的百姓。

“对于河岸观众而言,四行仓库就仿佛一个大的舞台,而他们所处的位置则类似于舞台下的座位区,舞台区和观赏区之间有明显的隔离距离,因此这是一种戏剧式的观影”。

导演在刻画两岸对比时,中间加入了一条河和一座桥来作为空间上的隔离,这样解释了民众最开始觉得战争与我无关的心理状态。

当白马逃出仓库之后,在河对岸飞奔的时候,出现在了离他们更近的视觉范围内,包括后来端午游到了河对岸,这些场景的出现都让看客们的心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最开始的漠视和冷淡,到为了战争的胜利一次次拍手鼓掌,并齐声欢呼道“你们是英雄!”。

苏州河一岸的看客是英雄们唤醒的对象,同样其中一部分人也在电影的尾声成为英雄。敢拍人性的真,甚至人性的丑,将人物最为真实的内心活动表现出来,是这部影片成功引起观众共鸣的原因之一。

(三)白马精神:理想

“在中国电影中,意象往往是与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封建历史有关的,在漫长的岁月中,中国有着一整套文化体系和伦理秩序,即使是在中国脱离了封建社会的近现代社会中,也有着其特有的文化印记与某套时代话语。这些文化往往在当代观众中也有着较为广泛的认同或认知,它们都折射、潜藏在某些意象中,当导演选用了这些意象,便等于精准地按下了某个打开观众意识、记忆法门的开关,勾起观众对相关文化的感触。”[

影片采取群像式的表现手法,逐步唤醒了观众内心的情感共鸣,除了通过航拍震撼的镜头、激动人心的视听效果、以小见大的底层人物来烘托群体的认同感。还用经典多义的意象来构建内心的乌托邦。

影片中多次出现赵子龙身骑白马的镜头与画面,是导演的巧妙之处,以此来充分激发起人们内心的爱国情感和抗敌斗志。

古言常道,唐三千,宋八百,演不完的三国戏。从古至今,三国里的英雄人物深受世人喜爱,赵子龙是其中之一,平民化,深受观众喜爱。

导演多次使用赵子龙骑白马征战长坂坡的画棉是具有深意的。电影里,端午将齐家铭背囊里受损的皮囊修好还给他时问道:“四百多年了,总演关老爷,你为什么搞个赵子龙啊?”“关老爷讲的是兄弟情谊,赵子龙不一样,他护着国呢!”

之后,电影画面从京剧上的赵子龙转向鲜血淋漓的白马之上赵子龙孤身一人面对敌军的场景,再转回战争现场,租界区的百姓游街征集仓库所需的物资,此时“白马”之上已经不再只有赵子龙一人,护着国的也不只有赵云一人是英雄,是背后无数伸出援手的中华儿女。

影片快结束之际,端午为护旗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此时白马的形象升华到最高处,死后的他化身为英姿飒爽的长山赵子龙,两者合二为一,眼神坚定地冲向千军万马。再加上戏曲配乐,让人的情绪达到高潮。

影片中两次端午化身赵子龙的场景都在小湖北的眼里展开,第一次是静止的背影,场面浩大且悲壮。第二次,则是一声令下,眼神里满是坚决与勇敢。

最后在画面结束时,小湖北仍凝望着窗外,此时满身鲜血的白马走了过来,也暗示着端午的死代表着使命的完成,它要将新的希望传承给年轻的一代,小湖北也只能学着小七月的样子呼唤白马,然后轻抚着它的额头,依偎在白马的身上。

正如影片中的台词:“国人皆如此,倭寇何敢?”此时的白马已经不再是一匹普通的白马,而是一匹无所畏惧的战马,身上承载着无数英雄的灵魂和希冀,是中华民族不会亡的信念与决心,是面对千万敌军毫不退缩的勇气。

除了引起观众强烈民族记忆的赵子龙身骑白马意象,白马很多次出现在四行仓库的镜头话语就寄托了非常浓厚的理想精神。

其从一开场,白马在光芒中被老算盘无意发现,就给战士和观众传递一种潜在的信号,只要白马还在,中华民族就永远不会倒,胜利也终会有来临的一天。

最后团长谢晋元谈判时身骑白马,此时的白马再次成为历史名将的坐骑,也象征着一种无畏与责任。战场上的白马并没有选择逃跑,正如谢团长和每一位将士视死如归的信念一样,面对敌人的侮辱和挑衅也毫不动摇,选择决战沙场。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qfhqj/3845.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