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再饿莫吃坟前供,再累莫坐人肉凳,

导语:俗语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体现,虽然身为一个朝代里最渺小的一群人,但他们也同样是这个朝代里最多的一群人,他们在默默的用自己的方式缔造着历史,创造着属于劳动者的文化。俗语是古代劳动人民通过观察身边的事物总结出一些行之有效的规律,用简单易懂的句子将它们串联起来,就形成了俗语。

俗语涉及到的范围很广,其中还包括礼仪方面的内容,比如“再饿莫吃坟前供,再累莫坐人肉凳”。这句俗语似乎是在告诫着我们内容,希望我们能够限制自己的行为,那么这句俗语具体在告诉我们什么呢?

对于俗语的前半句中提到的“坟前供”,我们并不难理解。古人对于丧葬仪式都比较重视,不管家庭情况如何,一场完善的葬礼都是有必要的。葬礼结束之后对于逝者的思念并没有结束,每到清明节等重要节日的时候,人们还是会前往先人的墓前祭拜,为去世的亲人准备一些他们生前喜欢的食物和酒水,这些东西也被叫做祭品。

祭品往往是给去世的人所准备的,因此不会回收利用,大部分人也不会去碰这些食物。但如果遇到饥荒的情况,百姓生活十分艰苦,为了能够生存下去他们也会吃坟前的祭品。不过这样的举动往往是不被认可的,因为古人认为这样的做法很可能会给自己带来晦气。

另外古人本身对逝者就比较尊重,逝去的人大部分都是自己的先人,基于孝道文化也不能做出这样的举动。另外还有一个神奇的说法,那就是偷吃清明节的祭品往往还不会给自己带来不好的影响,但如果是在中元节等节日偷吃就会遭遇灾祸。其中确实有人在这些天里偷吃贡品,导致自己患上疾病甚至死亡。

对于这样难以解释的现象,古人认为这是因为那些偷吃的人的举动触怒了先人,导致灾祸上身。当然真实情况并非如此,这是因为中元节等节日是处于酷暑天气,放在野外的食物很容易变质,产生大量细菌,如果吃下这些东西往往会患上疾病,因此并不建议去吃这些祭品,毕竟野外的卫生条件比较糟糕。

不吃坟前的祭品不仅仅是为了我们自身健康着想,同时也是尊敬逝者行为的一种表现,因此对于俗语的前半句我们比较好理解。但俗语的后半句很多人往往摸不着头脑,这句俗语当中提到的“人肉凳”到底指的是什么呢?

这句俗语所提到的人肉凳其实指的就是人的大腿,古人出行的时候往往只能依靠马车或者自己的双腿,因此无法携带大量的东西。加上古代基础设施建设并不完善,并不像我们现在一样到处都有供人休息的椅子等。

另外在古代社会里阶级观念很严格,除了孩子之外其他人都不适合坐在他人的腿上,这也是因为这种举动在大庭广众之下是相当不礼貌的。这点再男女性之间体现的尤为明显,如果是在自己家里,这样的举动自然并不不可,但如果是在外面表现出比较亲密的举动,往往会被人认为是伤风败俗,哪怕彼此是夫妻也不适合这样做。

在我们现代社会当中做出这样的举动也是不太合适的,虽然不至于像古代那般所谓的伤风败俗,但确实是不合礼仪的。爱人之间的亲密举动最好还是在自己的私人空间去实施,在大庭广众之下还是需要收敛一下自己的举动。

因此我们在外面最好不要坐人肉凳,不管是因为太过疲惫还是其它原因,我们都需要做一个知礼守礼的人。如果我们只图自己的享受,而不在乎他人的感受,往往也会受到他人的摒弃。这两句俗语都是在告诫我们一些有关礼仪的举动,虽然其出发点存在着封建迷信,但所反映的内容却是正确的。

总结: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古人无法解释的现象被揭开,就像是吃祭品会感染疾病的原因一样,并不是因为沾染了晦气,而是因为吃下了不卫生的东西,导致自己的身体被感染。不过哪怕是基于礼仪方面的要求,我们也不应该偷吃祭品,这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精髓,那就是礼仪。中国传统文化十分丰富,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qfhqj/5128.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