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传统年节小年

在我国,北方地区以腊月二十三为小年,南方地区以腊月二十四为小年,少部分地区以腊月二十五为小年。小年也称为送灶节。小年标志着旧岁的结束和新年的到来,故也称“交年”,小年的晚上也称为“小年夜”。

在小年夜,最主要的活动是祭灶。俗话说:“送了灶,新年到,张灯笼,放鞭炮。”

1.送灶、迎灶

小年最重要的活动就是送灶。

送灶前,各家都会对灶台(尤其是农村的柴灶)进行一次大扫除,把厨房里的锅碗瓢盆都仔细地进行清洗,还要把旧年的灶神像小心地擦拭干净。然后,全家人一起准备送灶的祭品。南北各地的祭祀用品和仪式会有所不同,但一般都会准备一碗灶糖、一碗灶饼、两只纸马,还有给纸马准备的一碗水、一撮秣马草,许多家庭还会准备酒和各种甜品。

送灶的活动多在黄昏时段举行,人们把祭品摆放在灶王爷的神像前供奉,点起三柱香,一家老小轮流跪拜。礼毕,送灶人把秣马草扔到屋顶“喂天马”。最后,送灶人将灶神像仔细地揭下,同两只纸马一起拿到院子中央焚烧,边烧边祈祷,希望灶王爷向上天递交的年终总结报告中尽量说好话,少说甚至不说坏话,“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旧时,送灶时间不固定,甚至有根据阶层选择的风俗,有“官辞三、民辞四”的说法。一般地,官宦世绅家庭在腊月二十三送灶,普通平头老百姓则在腊月二十四送灶。

小年夜送灶王爷上天,还要再举行仪式把灶王爷迎进家,俗称迎灶。

大部分地区正月初四迎灶,也有部分地区在除夕或正月初一迎灶。迎灶这一天早晨,东方还没有放亮,把新“请”来的灶神张贴在神龛里。没有神龛的,就张贴在灶台后的墙上。神像的两边一般都会再贴上一副对联,大约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一家司命主,万载降福神”等。再摆上各类的供品,焚香点烛,一家老小依次叩头,迎灶礼毕。等到公鸡报晓时,还会在院子里燃放鞭炮庆祝灶神回家。

2.除尘、筅(xiǎn)炱(tái)

过了小年夜,距离大年只有六七天了。

民间的谚语说,“二十四,扫房子”。宋代吴自牧《梦粱录》中记载[1],腊月里的最后几日,家家户户都洒扫门庭,去尘秽,净家户,以祈新岁之安。

古代,把春节前的大扫除称为“扫年”,来源于驱除病疫的原始宗教,后来逐渐演化为在年终家家户户都搞大扫除。

在北方,老百姓家家户户都会在小年前后“扫尘”,对家中做一次彻底的大扫除。这一天,会将家中不用的陈旧物件儿都扔掉,扫地出门。“尘”与“陈”谐音,“扫尘”也有“除陈布新”的意思。

南方的潮汕地区,会在小年后至除夕前进行“筅炱”。由家中的男人爬上屋顶,手里拿着用榕树枝叶、嫩竹枝叶以及红花、菝草等扎成长长的掸子,将掸子伸进烟囱,清理其中的烟尘。这是一种具有南方区域特色的迎新扫除。

3.吃灶糖、做酒酿

灶糖,是一种又粘嘴又粘牙的麦芽糖。把它抽成长条型的糖棍,被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的形状,也叫糖瓜。《燕京岁时记》中记载的祭灶供品中就有“关东糖”。

祭灶时供灶糖,据说是为了向灶王爷讨好献媚,灶王爷吃了粘粘的糖嘴巴就会甜,在老天爷面前会多说好话。

有些农村地区至今还保留着在小年前做酒酿的风俗。小年夜送灶时供上酒酿,据说其用意是让灶王爷醉酒忘事,这样,他上天汇报时,就会只记得这家人做的好事,而忘掉坏事。

《东京梦华录》中记载,腊月二十四,北宋都城东京开封的各户人家,都要在夜间烧一些纸钱,将灶马贴在灶上,再用些酒糟涂在灶门上,意思是要对灶神特别加以致敬,令他喝一个酩酊大醉,吃一个肚儿圆圆,好叫他替家中人多说一些方便话。

4.窗花、墙纸和年画

过了腊月二十三,离春节很近了。家家户户开始大扫除,将窗户玻璃擦得锃亮,然后贴上窗花。窗花是民间剪纸的一种,将窗花直接贴在窗户纸上的习俗,在宋朝和元朝时期开始兴起,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窗花的图案题材非常丰富,一般取材于知名的戏曲故事和农耕女织的生活场景,也有四季花卉、十二生肖和吉祥图案等。

小年后,旧时的农村地区有糊墙纸的习俗。当时,农村住宅的墙面主要成分是黏土,大扫除后,会贴新的墙纸。因此,人们会提前就收集好墙纸的材料,例如旧报纸。当然也有专用墙纸卖,专用墙纸的花色素雅,还印有网格线。

糊完墙纸,还要在新贴的墙纸上贴年画。年画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木版画,通常是新年时在居室里张贴,以达到镇宅、喜庆、迎新的效果。年画的主要题材是金鸡、神虎、神荼、郁垒、关羽、赵云、尉迟恭、秦叔宝、钟馗、张天师等,张贴年画主要是为了驱鬼辟邪。除了消灾镇宅以外,年画还演化出迎福纳祥的新意,题材上大为扩展,例如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戏曲故事、古典小说、侍女娃娃、花鸟虫鱼等。

#传统文化#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qfhqj/5472.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