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老病死是一种不抗拒的自然规律,生就意味着死。人进入了生命倒计时,因人而异会出现各种症状,这些症状的出现往往预示着生命即将结束。看一个病重老人还能坚持多长时间,从外部特征看:民间有一种说法叫男怕穿靴,女怕戴帽。意思是男人怕肿脚,女人怕肿脸,如果出现这种现象人就快了。还有一种方法看抬头纹,不论男女抬头纹开了,人也就只能坚持一两天了。从精神头方面看:有经验的人还特别注意回光返照。所谓回光返照就是人在去世之前一两天,精神特别好,给人造成一种错觉,感觉病人好了。钟家村有一人小名叫大官的得了胃癌,很长时间不能进食枯瘦如柴。有一天他突然起来了上桌子吃饭,一顿吃了四个大包子,说是自己病好了,明天就出去干活,结果当晚就去世了。我老妈妈在去世的前一天,感觉一切都很释然,用最后一点气力唱社会主义好。回光返照,就像即将燃尽的蜡烛突然一亮,然后熄灭了的道理是一样的。从语言方面看:人在弥留之际重度昏迷处于阴阳两界,还会念叨一些故去的亲人名字,包括说我的妈妈要领我走了之类的话,常人听了都感觉有些发毛。从动作方面看:有时卧床多日,突然提出让人把他扶起来坐一坐往外张望,也有的让家人把他搀扶起来到院里走一走,有经验的老人都知道这是去世之前望路,也叫看道。说明病人很快就要上路了。
旧时,老人进入晚年做儿女的要准备两样东西,一是准备送老衣服,就是再困难也要为逝者准备一套送老衣服。仔细想一想,一个人在大家的笑声里精光光地来到这个世界上,打拼了一辈子,最后又在亲人们的哭声里穿着一身整齐的衣裳送他上路。所以民间有一套嗑:来时精光光,走时一身装,腿一蹬,眼一闭,看你还争不争抢不抢。送老衣服一般要根据老人的身体状况提前几年准备好,春夏秋冬的衣服一块准备齐了。钟家村有一对老人,刚过七十,每年三十晚上都要一起穿上送老衣在屋里走一走冲冲邪气。穿送老衣服有些讲究,一定要在人即将咽气之前穿上去。据说,人咽气之后,再给穿衣服死去的人就没有得到。这就是老人不行的时候,儿女都要围在跟前的原因之一,给老人抹身穿送老衣服。人去世之后,不可让其穿随身的衣服走人,那样他会回来找你讨要的。70年代末,有一个小伙子跟汽车去大连拉粪车祸身亡,当时的情况是可想而知的,没有换衣服,就送殡仪馆火化了。不久,托梦给他父母,说他穿的衣服上全是粪水,要他的父母给他做一套新衣服。他的父母非常后悔当时没给孩子换衣服,就穿着身上衣服叫孩子走了,赶忙重新做一套衣服烧掉。
早先年,没有实行火化之前实行土葬,儿女要给老人提前准备一口寿,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棺材。有条件的大户人家有专门的库房存放,没有条件的就放在老人住的房间里。我姥爷的寿材放在卧室里靠西山墙横放着,小孩初次看了有点害怕,老人看了心里非常坦然,他已经有了百年后的房子。民间有句俗语叫人想财,材想人。棺材有时因为木材或干燥会发出嘎巴嘎巴的响声,我姥爷就拿着棍子敲打棺材,说我还没活够,不想走,你着什么急?闹什么动静?敲打之后,棺材便不出声响。寿材的规格和用料不一样,有钱的大户人家用上等木料制作棺木;普通百姓人家都是用一般厚一点的松木板做棺材;困难人家就用薄板钉个棺材。旧社会要饭的人家死了人,一领草席子把人一裹就埋了。60年年代末,钟家村有一个姓刘的老贫农去世了,那时买木料相当困难,生产队也没有板材。于是队长想个办法,让编匠用棉槐条子编了一个长条笼子做棺材,就把人埋了。不久,那坟墓就塌陷了。
人刚刚去世时,家里老人会告诉孩子不准喊叫,让老人很平静的上路。我老爹去世时,我妈对我们说,谁也不准喊,喊过来就是再活几天也还是遭罪。在炕上穿好衣服以后抬到堂屋地架的的门板上。老妈又对我们说,没有指路之前谁也不准哭,你们一哭你老爹就找不着道了。各村都有料理丧事的人,请他来的第一项任务就是写个指路。这个路条的形状就像过去的钱搭子,两边底下糊上梭子。路条上写上8个字,一面4个字:国宝流通,川流不息。长子把路条搭在擀面杖上,走到院子里喊:爹爹,走西北大路。然后将路条烧掉。儿女都跪在院里放声痛哭为老爹送行。我们邻居有一人死了一年后,家中哥嫂都觉得害怕,不敢进那人生前住的房子。找门前黑龙江来的大神看看究竟是怎么一回事,结果人家一查,他们家人死后没有指路,鬼魂至今还在家里徘徊,那能不害怕吗?事后,仔细回想一下,那天主事的是一个女人根本就没有指路,漏掉了这个很重要的环节。
人还没有入殓之前,一定要准备两件物品,一是一只公鸡,放在停尸的门板下,让公鸡给死人的魂魄带路,公鸡一叫魂就跟着棺材走了;二是要准备一张生铁錵犁或桃木枝放在尸体上,这两样东西都是用来镇邪的。旧社会,家里死人了一定要把猫关起来,最好找个条筐扣起来,千万不能让猫从死人的身上跃过,那样阳气带动阴气就会诈尸。古书记载:人死时有时胸中还残留一口气,如果被猫鼠什么冲了就会假复活,即平常说的诈尸。但是这一口气完全不能支撑起生命,只会让复活的尸体乱追乱咬,最后那口气累出来倒地,才算彻底死了。东北山有一户王姓人家,找了个老婆。的孩子虐待后妈,老人后脑勺生了个大包,从里面往外爬蛆虫,没有人给医治。老人去世后,大女儿趴在继母的身边诉说不孝,表示忏悔。已经死去多时的老人,忽然爬了起来,两眼直勾勾地盯着大女儿,两手死死掐住她的脖子不放,好在众人上前用力拉扯开来,不然那大女儿就会被活活掐死。诈尸过后,处在人尸之间的老太太仰面倒下一动不动的死去了。小时候听说刘家村南地有一男子诈尸,追赶自己的家人,差点把活人吓死,人都不敢进屋。遇到这种情况,赶紧请一个懂白事的高人,采用烧酒烫心或泼黑狗血就可以降住诈尸。早先有一诈尸的故事,说来有意思。有一胆大的人,晚上在路边替人家看车祸的尸首,一时内急要去瓜地里方便,又怕来车压着尸体,就点着一支香烟夹在死人的手上。这时瓜地的主人来看瓜,想抽烟没带火,看见路边有一人在躺着抽烟,就上去对火,一看是死人,吓得他撒腿就跑。正在瓜地里方便的人一看尸体跑了,这还了得,明天人家来要尸体怎么交代,提起裤子拼命追赶。跑在前面的人回头一看尸首追来了,这不是诈尸了吗?吓得魂不附体,一头栽倒,不省人事。那看尸体的人追上来,一看不是那个死人,心想怎么死人还会变脸啊。跑回去一看,那个夹着香烟的死人还躺在原地“抽烟”。这是一场诈尸的闹剧。
旧时家里老人去世了,亲属到土地庙报告死亡消息叫报庙。人刚死后,鬼魂暂在土地庙中栖身。每天早中晚三次饭前,由管事人带着孝子们提着孝棒,到土地庙“报庙”。那时个村都有土地庙,现在一个也看不见了。
人去世后,要派人向亲友报丧,定于某日出殡请参加。现在报丧就不用派人了,打个电话就可以了。
60年代之前,人去世后都是土葬,人死后就要入殓,也就是要盖棺定论了。入殓前在棺内要放些草木灰、烧纸灰等铺垫物,以防人体腐烂渗透脏液。四个人各扯一个褥角,将死者移入棺内,盖上寿被。家人绕棺一周向死者做最后告别。然后合盖钉棺。钉棺时长子要喊:爸爸或妈妈,躲钉子啊!躲钉子啊!在棺前摆上贡品,上香、烧纸。死者的后人分男左女右在棺旁守灵,守灵便是亲人们聚在一起,悼念死者,抒发缅怀之情。过去比较殷实的人家,要在院子里用席子搭灵棚,在里面挂上旌,就是在红缎上用金粉书写死者的姓名和年龄。桌子上摆放死者的相片、供饭、供果、焚香、燃烛,并有专人守候。河西王仁高老爹去世时,就在院里搭灵棚。
吊唁者来到灵棚向死者告别,向死者家属致哀,送上香纸并奠酒。奠酒时,吊丧者跪在案前,侍者单腿跪在侧,注酒于盏送给吊唁者,吊唁者接过酒杯向上一举,酹(lei)酒于地三次,叩三个头。祭酒时,守候人喊:祭酒!守灵人要回答:谢!叩头表达谢意。凡是来吊唁者都要登记在册,以备日后答谢。
那时有钱的人家要雇喇叭,喇叭的价钱是提前说好的,曲目都是固定的。如果要多吹几遍东家就要赏钱。小时候,河西于士春的老爹去世时在营城子那边雇来喇叭杆子,在门前影壁下搭个棚子,吹吹打打的,我记得那个低音大喇叭杆子至少有成年人一坨长。出殡时很少有在路上有相遇的。结婚常有这样的事,两支队伍相遇,谁也不给谁让路。不像现在两家交换个手绢就可以了。这时就要看谁家的钱厚,东家赏钱喇叭杆子就拼命地吹,谁家拿不出钱了,谁就得让路。所以吹白事,不如吹喜事,最好在路上两支队伍相遇,东家赏钱还可以捞点外快。人老之后在家里停丧几日,根据情况而定,通常是3日、7日、9日的,也有因气温高,怕尸体出问题极早发丧的。国学大师罗振玉去世后,在旅顺太阳沟家里停丧天,每逢初一、十五都要摆供祭祀。他之所以在家里能停上天,一是对尸体进行了防腐处理,二是对棺木进行了密封,带油的麻布缠了九层。
出殡的前一天晚上,要烧夜纸,烧车马人,女人去世还要有一头喝脏水的老牛。烧纸之前,在车旁放一个小凳子上面撒点纸灰,点火的时候,你会清晰地看见小凳子上面有一个鞋印,这说明人上车走了。我爷爷出殡当天傍晚,我妈妈在我爷爷生前住的房间的外窗台上撒一层纸灰。第二天,窗台上出现一个大布底鞋印。我妈妈说,你爷爷走了之后昨天晚上还回来看看了。爷爷回没回来,我没有亲见,但东窗台上那个大鞋印就是我爷爷的是确定无疑的,鞋印底下的纹路和我爷爷临走时穿的那双纹路是一模一样的。
出殡当日全家儿女跪在地下有长子摔丧盆,死者若为其父用左手摔,若为其母用右手摔,将瓷盆摔得越碎越好。燃放鞭炮送逝者上路。路上撒路钱是女婿负责的,撒路钱的目的是打点孤魂野鬼,不要难为死者,使其能尽早到达“乐土”。旧时送葬的队伍里长子打幡,灵幡的作用有二:一是招魂,为死者的灵魂带路;二是震慑恶鬼,相当于一种法器。灵幡有男女之别,看灵幡就知道去世的是男是女。在灵幡的中间及两边的飘带下方来区分,男的剪出5个箭头,女的剪出5个豁口。在灵幡飘带的中间,男的剪圆,女的剪方。男为乾为天,女为坤为地,取天圆地方之意。男的剪13个圆形,女的剪14个方形。男属阳,;女属阴,剪双。现在不打灵幡了,也很少有人会制作了。
早先年出殡过河的时候,孩子就要喊爸爸或妈妈过河了,一直喊到过去为止。棺木抬起来之后,一路上不准落地。如果路途远,要有两个人各扛一条长条木凳子,休息的时候,要把棺木放在木凳子上。抬杠的活我年轻时干过一次,听经常抬杠的人讲,这里有一门技巧,就是杠头一声锣响喊起时,动作要快,在那一瞬间把尸体抖向一边,这样就会出现有的人要压死,有的人要轻快死。我抬的是自己的二姨夫,不可能干那种缺德的事,但我这一面不知是谁抖动了,一路上没有压着,有时扁担还悬空。到了坟地落葬的时候,棺材要放到圹上的两根横木上,用两根粗绳子一点一点放到圹里。老人的儿女按照大小顺序用手抓土,绕场一周往棺木上撒土。坟堆埋好之后,一定不能铁拍打,那样就会漏雨了。坟起后要举行祭奠仪式,在墓前桌子上摆上供饭、供果、焚香、烧纸。先由最长辈的亲戚再到死者家属,依次陆续分批跪在坟前,酹(lei)酒祭奠。送葬结束后,死者家属要设宴答谢参加送葬人员。
接下来就是圆坟、烧七、烧百日、烧周年。自人死之日算起,每七天为一七。每个七都要祭奠,特别是三七、五七、七七、十七更为重要。要在坟前摆上供饭、焚香、烧金箔银箔和黄纸。另外百日、一周年、三周年、十周年都要举行祭奠仪式。民间俗有长七短百日的规矩,即烧十七要顺延一天,烧百日要提前一天。人们通过这种方法一是对逝去的人寄托哀思,二是把亲朋好友和兄弟姐妹联系在一起,经常见面使之亲情不断,血脉相连。这里需要说明一点,没有特殊情况,每年民间祭祀的日子还是应该上坟的,摆点祭品,烧几张纸。现在讲究文明祭祀送一束鲜花也很不错。从来不上坟容易出问题。邵家岭高宝果园那东北边有一大片坟地,其中有一户人家从来不上坟。80年代初期的一个春天,不上坟人家的孩子得了一种怪病,久治不愈,便找一大神看病。大神说,你们家从来不上坟,老辈在那边穷得都没法过了,你们赶紧去上坟,多送点纸钱,孩子的病自然就好了。按照大神的指点,这家的男主人终于上山上坟了。放在坟前的纸刚一点着,好像从坟洞里吹出一口气把烧纸吹得四下飘落,瞬间燃起大火,山林荒地过火面积近百亩,上坟人差点被烧死。好在当地群众奋勇扑救,不然损失将更大。大难不死的上坟人觉得此事蹊跷,便又找一个造诣更深的大神看看是怎么一回事。大神说,你们家从来不上坟,孩子病了才想起上坟。你们家老的生气了,从坟里吹出一口阴气,引起大火教训你这不孝子孙,看你以后还敢不敢不上坟。有的人住在外地,不能回家上山上坟。祭祀的前一天,傍晚就在十字路口烧点纸,别忘了一定要写清楚收款人的地址和姓名,不然就被穷神恶鬼抢光了。估计那边也是采用快递的方法,山上的老人很快就能收到汇款。
现在有的人出门遇上出殡时感到不吉利,认为丧气;看到结婚的车队认为很吉利。在旧社会正好相反,古书上有出殡口诀为证:观君出门去谋望,路遇出殡有吉庆,此因官财是吉征,碰见嫁娶运难行。旧时村里死人了,晚上夜静吊纸时传来阵阵哭声。有人就说你听那家的哭声,儿子哭惊天动地,女儿哭真心实意。有的媳妇对老人生前不孝,人家就会说媳妇哭浪声浪气。现在有的地方有专业哭丧队,你根本听不出是属于上面的哪一种哭法,我看是无情无义或虚情假意比较合适,人家是奔钱来的,搞有偿服务的专业演出。实际上这样做也是做儿女的不孝。
旧社会,关于办丧事规矩很多,有些被延续下来,有的也被改革了。比如人死在外边,不能拉回家中停丧,医院里直接拉到殡仪馆去,这个规矩至今没有改变。人的一生中最大的悲哀莫过于白发人送黑发人。这种情况下葬也有讲究,如果家中老人健在,那么去世的不管年龄大小,有没有后人,都不准葬进祖坟,只能埋在坟地的外边。待老人去世后,才能挪进去。还有,即使老的都去世了,后人去世不足50岁,属于少亡,也不准葬进坟地,待满50岁之后才可以挪进去。如果不遵守这个规矩,说是要影响后人过日子的,家族里的长者就会不让呛。现在都要进公墓了,这个规矩自然也就不好使了。
为了表达对逝去的人思念之情,一般在两个老人去世一年后要树碑。旧时不过三年不能树碑。现在改革了,只要有一人去世了,就可以树碑,将还健在的人的名字用红色描写。树碑也有很多讲究比如前面的碑一定不能比后面的高,高度是逐渐递减的关系;同一趟的碑,一定要在一条直线上,而且碑石必须一般高,这些都管后人过日子。最重要的是一定要把逝者的名字写准确,马虎不得。东北二人转里有一段,夜晚的坟地里有一个老人用锤子和凿子在坟前干活。有人问他干什么,老人说他们把他的名字刻错了。这只是一段戏词,生活中真有类似的事情。旅顺双岛周家崴有一户周姓人家对坟地进行改造,同时树了好几块碑。其中有一块碑固定好了准备垒砖它就突然倒下了,好像被人用力推倒一样,如是三次,大家感到非常惊奇。有一老人说,看看是不是名字写错了,一看果不其然。赶紧去刻碑的地方重新加工一块,竖起来纹丝不动,好像有人在用手帮着扶着一样。幸亏墓中主人观察仔细连续推倒,不然真的就得半夜里拿着锤和凿子自己改名了。
丧葬文化内容繁杂,规矩很多,在北方丧葬风俗里,最常见的就是摔丧盆和烧枕头糠了。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乡下人把吃饭和睡觉看得很重,人既然走了,回来也没吃的,没睡的。随着殡葬制度的改革很多东西被简化了,但过去的老规矩,作为一种民俗文化还是应该了解一些。
周年祭祀(本文作者拍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