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兴捡广东小男孩大把捡拾中元祭品塞满兜,

#我是本地分享家#

农历七月十五的中元节,俗称“鬼节”。

记忆中的中元节,晚上父母都不让孩子出去乱跑,这一天总是人烟稀少,连晚上散步的老人都很少。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传统佳节必然少不了风俗礼节,贡品是拿来敬祖先的,供品不能乱吃乱碰,然而又因为文化差异的不同,每个地区的说法不统一。

捡贡品的孩子

8月21日,广东肇庆,市民们上街祭奠准备中元节,晚上的行人不多了。南方比北方更重视祭祖等相关活动,将中元节与清明节看的特别重要,节日前几天,家家户户就开始筹备。

调皮的孩子晚上不回家,被市民拍下了捡拾贡品的一幕。

拍摄者一边笑一边拍,没有上前阻拦男童。

孩子望着拍视频的男子,懵懂的大眼睛很可爱,眼神中还透露着丝丝疑惑,他不知道大人为什么笑,还以为是好玩。

地上的贡品散落一地,距离孩子不远处地上还摆着蜡烛。

随后他大把捡起地上的贡品揣进了兜里,很快裤兜就满了,他洋洋得意地笑了。

贡品该不该捡?

有人说孩子不懂事,大人也在一旁幸灾乐祸。

也有人说,小孩子而已,不会被怪罪的。

每个地方的习俗不一样,正在供着的不能吃,烧完香就可以吃了。老一辈的解释是,神明已经把贡品吃了,剩下的只是贡品的空壳。

在特别讲究的地方,还有专门吃贡品的职业,有人会把贡品分发给穷人。

拍摄者说,这是习俗,孩子捡贡品就不怕黑了。

不知者无过,反而体现童真

不知者无畏,因为孩子小不懂事,所以他不知道这些贡品代表什么意义。只觉得丢在地上可惜不捡白不捡,倒是有一份孩童般的纯真。

在某些地区,老人最后会把供品分给孩子,寓意是孩子变得更胆大、身体好。

说法归说法,但孩子只要没偷没抢,就没必要要怪罪。

小孩都调皮,谁还没偷吃过桌上摆的贡品呢?长辈们一般都不怪罪,因为老一辈提倡节俭,很多剩下的供品,还有使用的价值,白白丢掉了可惜,不如好好利用。

节日的核心比形式更有意义

民间总是给农历的七月半增添些许神秘的色彩,小时候总听家人念叨,这天晚上:不能晾衣服、不能拍照、不能捡路边的纸钱……

也正是因为这些禁忌,让人们对中元节产生了错误的认知。节日真正表达的是一种感恩文化,记住先人,吾辈当自强。现在又有多少孩子能记得呢?

文化的多元造成中国人对自己的节日慢慢淡化,洋节日越来越盛行,比如像圣诞节、万圣节,而我们却忘记了自己的节日,我们这一代人不能输,更不能忘记对祖先的敬重,弘扬节日应从娃娃抓起,告诉他为什么要摆供品、节日有哪些特殊要求。

在这重要的日子里,家人应该多跟孩子讲述节日背后的故事,让下一代真正意识到中国节日的魅力。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qfhqj/6668.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