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号,全国各地的中小学生已经开始上课了,大学生也在陆续报道。这其中尤为重要的就是新生的入学了,不少学校都会举办开学典礼勉励新生。现今的形式一般为聚集新生,邀请校长,老师代表,学生代表致辞的形式。
古代开学典礼就更具仪式感了。
古代的儿童一般4岁到7岁的时候就进私塾读书了,人们称之为“开书”、“破学”或“破蒙”。那时候有三个入学季——正月农事未起,八月暑退,十一月砚冰冻时。
学童入学前需要拜请老师,那时候教师一般是由当地有学识有德行之人来担任。拜请老师时,家长得准备丰厚的礼品和贽见礼(学费),同时还要写下邀请函。但古代的学费没有定额,一般由家长根据自家情况自由奉送。
拜请老师后,家长还需要在入学前作为孩子们准备入学所需用品,如桌椅、文房四宝等。另外,还需筹备祭拜先师圣人的祭品。西周时期,祭品一般为芹、藻(寓意勤奋与早起)等普通菜肴。后来逐渐演变成为猪、牛、羊等肉食供品。
古代私塾不像现在一样有开学日期,一般由家长选择吉日入学。入学当天,儿童需穿新衣服和红鞋子,同时,家长要特意为孩子准备四样早餐:猪肝炒芹菜、蒸全尾鲮鱼、豆腐干葱、两个红鸡蛋。这些食品可是有寓意和讲究的,分别代表勤学当官、跃入龙门、聪明伶俐、连中双元。这些习俗至今还有一些地方还有保留。
比如无锡人向来有在其书包里放上带着美好寓意的菱角、鸡蛋、雪片糕、葱、梨子等的习俗,分别寓意着“步步高升”、“记性好”、“聪明伶俐”的意思;
潮汕地区父母要给孩子煮豆干抄大葱,“葱”与“聪”谐音,寓意聪明,读书开窍;猪肝炒芹菜,取其音“肝”与“官”,“芹”与“勤”谐音,寓意勤奋上进,今后能做官。煮龙舌鱼,而“鳞”与“龙”谐音,以示小孩将来能跳龙门,出人头地。
客家人的小孩上学的第一学期(即第一次上学),外婆家都要给外甥或外甥女做“聪明粄”,买书包。父母亲要给儿女煮“聪明蛋”。
而杭州地方有放葱、松明、豆,是取其聪,机灵的的意思,还有些地方是需要舅舅买新书包的习俗,这些都是长辈对孩子们的美好祝愿。
说完上学前的准备我们继续讲入学典礼
《礼记》记载:“学童首先换上学服,拜笔、入泮池、跨壁桥,然后上大成殿,拜孔子,行入学礼。”古时的入学礼非常庄重。“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
入学礼的第一步是“正衣冠”。学童们一一站立,由先生依次为学童们整理好衣冠。“先正衣冠,后明事理。”这是儿童知书明理的人生第一步。
第二步是“拜先师”。学生们在先生的带领下,来到圣人先师孔子的神位前祭拜:双膝跪地,九叩首;再拜私塾先生:三叩首。行完礼,学生向先生赠送六礼束脩(芹菜、莲子、红豆、红枣、桂圆与干瘦肉条)
第三步是“洗净手”。学生将手放到水盆中“净手”,正反各洗一次,然后擦干。“净手”的寓意为净手净心,去杂存精,希望能在日后的学习中专心致志、心无旁骛。
第四步是“开笔礼”。这是开学礼中最后一道程序,包括朱砂开智、击鼓明智、描红开笔等。“朱砂开智”就是先生手持蘸有朱砂的毛笔,在学生眉心处点上一个红痣。因为“痣”与“智”谐音,寓意着孩子从此开启智慧,目明心亮,日后的学习能一点就通。“击鼓明智”来源于《学记》:“入学鼓箧,孙其业也”,意在通过击鼓声警示,引起学生对读书的重视。“描红开笔”就是学生在先生的指导下,学写人生的第一个字,这个字往往笔画简单,却蕴含着深刻的含入学仪式结束,就标志着儿童正式成为了孔门弟子,从此就要安心读书求学。
“入学礼”完成后,标志着学生已经正式拜在先生门下,从此便踏上了“路漫漫其修远兮”的求学之路了。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