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溪摆胜溯源

北京医院白癜风多少钱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tsyl_bjzkbdfyy/

摆胜,是汤溪老辈人惯用的一个词,比如小孩吃饭磨蹭,久不见米饭少去,汤溪人就说:“好吃扣吧,弗么摆胜么!”——意思是说,“好吃下去了,不要像摆胜那样”。——可不是,摆胜,无论摆多少天供品都不会少去,用这形容吃饭磨叽确实非常形象。当然,这句话也可以用于喝酒磨叽的,至于劝酒还是嫌恶,则视情境而定。

摆胜不常见,汤溪人感受更深的是摆珍。摆珍是在封年之后,用茶水、素食(水果糕点),供奉自家先人的——就是“家祭无忘告乃翁”的那种家祭。印象深刻的是,小孩如果在摆珍期间多嘴多手,是要“开新年”的——就是新年头一回挨揍,一个爆栗子!

那么,什么是摆胜呢?让人疑惑的,首先是“摆胜”这一怪异的称呼。

金华周边县市,类似的祭祀也有,比如浦江,他们的称呼通常是“摆祭”。浦江的里黄村,他们在正月十二祭拜治水的禹王和家族中的先祖;又比如浦江的杭坪村,他们在正月十九和正月二十,祭拜的是关公老爷和家族中的先祖。“摆祭”,先摆供品,再祭拜,这称呼一目了然。

浦江里黄摆祭(正月十二),祭奠大禹和先祖,祈求风调雨顺(图片提供:何僧)

但汤溪人称为“摆胜”,口耳相传并形诸文字。《汤溪县志》说到正月风俗:“是月赛会最盛,其尤著者为下伊之十五、黄堂之廿六。凡会场陈设赛品,各极富丽。有装高跷台阁,扮演故事以助胜者,而架列巨猪十百,谓之胜猪,或重至四五百斤尤为特色。”这里出现了两个“胜”,何为“胜猪”?“扮演故事以助胜者”,何为“助胜”?

“摆胜”,从字面看,“胜”字,原本有两种读音,汤溪人不读去声,而是读成平声(目前文言文中才读,比如“不胜其扰”的胜,读第一声)。这个“胜”字,同音且符合语境的是“牲”。——“摆胜”,就是“摆牲”,算作同音通假。而“牲”,则为“牺牲”。“牺”是古代作祭品用的毛色纯一的牲畜,“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用于郊祭的牛是很讲究的,毛色纯一的才能表达出献祭者的虔诚;“牲”则是供祭祀用的全牛,也引申为供祭祀和宴享用的牛、羊、猪以及牲礼。“胜猪”即为“牲猪”,是用于祭祀用的猪;“助胜者”的“胜”,指的是牲礼,“装高跷台阁,扮演故事”是给享用者助兴的,就像现在吃饭,有歌舞或者金华道情助兴。事实上,通行的做法是演大戏,以戏娱神。

而享用者是哪路神仙呢?是汤溪城隍老爷宋约吗?

先说下伊,享用者是徐偃王和伊姓祖宗。

下伊摆胜(牲)旧制:七年一轮回,先空四年,第5年为接胜年(小规模),第6年为培胜(牲)年(小规模),第7年为正胜年(大规模25桌)。解释一下,接胜,就是接牲——也就是说,你家买了一头小猪或者小羊,小鸡鸭鹅什么的也行,反正你领了任务了。而培胜,就是培牲——也就是好好培育或者侍弄这猪羊,据说饲养的时候,不能打骂,要让这猪羊在和和美美的环境下顺利成长,不然祖宗是不喜欢的。接胜年和培胜年只能小搞小闹,因为祭祀用的“牲”还在培育过程中,正胜年则是大年了。——若同时遇上“摆谱”(祭新谱),则伴以板凳龙、筒龙、布龙(6条)、舞狮、做戏(2台,在雨台屋与午御门同时演戏)、抬阁高跷等,热闹非凡。

想想也是,在农耕年代,虽然有各种什么会,比如摆牲会、戏会、龙头会等,差不多是现在名目繁多的基金会,但年年搞25桌,演两台戏,“架列巨猪十百”,谁吃得消啊?

目前下伊的摆胜(牲)的程序如下:到山头祖殿,先踏八仙,然后接徐偃王按固定路线至伊氏宗祠(思任堂),与伊氏祖先一起接受摆胜祭祀。

徐偃王(下伊人说成“徐王圣帝”或者“金老佛”),随从是四大天王,寓意风调雨顺

至于供品,则为飞禽走兽草木虫鱼等奇珍异宝,尤为显眼的,是左右天井还趴着一头童猪、一头童羊,头披红绸缎,嘴含一把香和桔子,胸前挂一个大元宝。

下伊人说起摆胜,总有特别有意思的插曲——据说25桌祭品是抓阄的,抓到什么就要准备什么,比如抓阄抓到的是飞禽——普通的鸟,麻雀野鸭野鹁鸽什么的容易取,但也有好看而不易到手的,比如七彩山鸡、老鹰什么的——可是没关系,你好好祷告,届时就有好看的山鸡和老鹰从天而降,它们会主动地站在那一桌上,三天,三天之后它们自行飞走。

那么黄堂的摆胜呢?答案是类似的:徐偃王和丰氏祖宗。

关于此事,《黄堂丰氏文献谱》有《黄堂丰氏崇祀徐偃王序》一文详细记载,该文作者是四品衔候选同知叶镇邦,时在大清光绪三十四年(年)。该文先追述徐偃王仁义失国:周穆王“与楚共谋伐徐”,“徐不忍斗其民,之越城之隅”,“国人从之,万有余家”。然后叙述黄堂徐氏定下的正月二十六传统灯夜,黄堂丰氏“聚族于斯,信之深,敬之至”,“奉牺牲以硕大蕃滋,奉粢盛以时和年丰,奉酒醴以有昭懋德”,“街衢里巷,击壤兴歌”,一派祥和。

再看一看东祝村,相对于唐朝就有的东祝祝氏,下伊、黄堂丰都是后起的村落。

《华封祝氏崇祀徐偃王序》(汤溪教谕胡文炳)记载徐偃王仁义,“不忍斗其民”,弃国南下不在彭城,“而之越城,有遗庙在龙丘”,此庙是指龙游灵山仁惠庙。——这庙屡废屡建,比较有名的是“唐元和九年刺史徐放重修”,大名鼎鼎的韩愈写了碑记。宋朝时郡守袁甫重修,《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绍兴二十七年四月,加封徐偃王曰灵惠仁慈王。”故名仁惠庙。“元至正间毁,入明重修,嘉靖中复毁,隆庆中又重建”。此外的偃王庙则遍及各处,东祝的“桥东古庙”也是其一。——要强调的是,东祝是古代龙游县最东边的一个村落,村中界牌塘即为金衢分界——塘东属于金华的兰溪,塘西属于衢州的龙游。目下汤溪东祝以西的,包括下伊、黄堂等都是原龙游地界,它们是明成化年间划拨到汤溪县的。——桥东古庙是派溪童桥东边的古庙,现在已无存,当年是“东祝十景之一”。有姚梦石的《桥东古庙》为证——

偃王祠宇落丹青,天地西南此一灵。

童稚不知神姓氏,也随豚酒祝丁宁。

东祝正月二十灯夜——正月二十日,是徐偃王生日!东祝人也用摆胜礼来祭奠神灵,祈祷安宁吉祥。“定二十日正月奉行遗规,永守是诚,尊崇祀典。神之生也有德于民,则其没也,未尝不眷眷于斯土。祝氏聚族于斯,信之深、敬之重,焄蒿悽怆,千百年如一日。以顾我仓我廪,屡庆丰年,寖炽寖昌,多承幸福。”“寖炽寖昌”是逐渐繁荣昌盛。“焄蒿悽怆,千百年如一日”,“焄蒿悽怆”是说祭品熏蒸的氤氲之气,意指祭祀,“千百年如一日”,该序作者为清嘉庆年间(-)人,若上溯,确有千百年之久!——东祝始迁祖祝钦慈,“原籍湖广(江陵),唐高宗时以进士任东阳郡判,弘道二年(年),致仕卜居汤塘”。

如此看来,东祝摆胜源远流长,远远早于汤溪城隍庙的摆胜。只是东祝村摆胜规模小,而下伊的元宵节、黄堂的二月十六后来居上,风头更健。

《汤溪县志》载:“每见汤地之民,谋以四月既望日为神诞辰。先罗珍异于庭,至期迎神,周巡四关。主者纠群,沿途设奠。昼则演戏欢呶,夜则峥嵘鳌彩。箫鼓之声腾于郊,逾旬不绝。”——“罗珍异于庭”,就是摆胜。

又据民国《汤溪县志》载:“在城居民,分班联会,轮年值事。届期庙中悬灯结彩,设供演剧,务极华美。又盛陈仪卫,舁神像出游街坊,谓之出巡。城外农民插秧甫毕,争先入城游览,骈肩错趾,填塞通衢,商肆利市三倍。此为邑中赛会之最。”

“悬灯结彩,设供演剧”,这个做法正与今日的古城下伊同:摆胜演戏,以戏娱神,风调雨顺!

古城下伊元宵摆胜(正日为正月十五),演戏四天四夜(正月十四开始),敬请各路神仙围观——

参考文献:

《汤溪县志》《龙游县志》《黄堂丰氏文献谱》《华封祝氏家谱》

更多相关阅读——

纸上还乡:古城下伊

情系下伊

风物君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qfhqj/738.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