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中华书局一、三牲六畜
三牲六畜(sānshēnɡliùchù),民间出于自然崇拜、儒佛道教崇拜、祖先崇拜、鬼神崇拜等信仰,逢年过节时为祭祀准备的供品。三牲包括“马”、“牛”、“羊”三种,六畜包括“马”、“牛”、“羊”“猪”“狗”“鸡”六种。
三牲有马、牛、羊三种,作为祭祀的祭品。祭,祭祀也,从示,以手持肉。即手里拿着肉祭祀神灵。殷商时代祭祀之风盛行,一直延续至今。古人祭祀神灵所供祭品是因为他们坚信神灵可以品尝到。
以马、牛、羊作为主要祭品的祭祀制度可能与古人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对三牲的重视程度有关。古人只有熟练掌握了三牲的繁育技术,才会有大规模用作祭牲的现象出现。古人对祭牲的马、牛、羊有严格的年龄限制,马为马驹,牛为牛犊,羊的年龄也在1岁左右,青壮年马、牛、羊多为日常使用。
六畜为马、牛、羊、猪、犬、鸡。谚语“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作为太平盛世的象征。牛能耕田、马能负重致远、羊能供备祭器、鸡能司晨报晓、犬能守夜防患、猪能宴飨宾客。在汉代以前,六畜已经成为中国广泛利用的家养动物资源,是农业社会人们生活的基本物质保障。
二、六畜中以“马”最为高贵
“马”在古代是重要的交通工具,装饰华贵的车马我们说“香车宝马”;因长途策马跋涉而劳累疲困时我们说“鞍马劳顿”。骑马出行时我们说“走马上任”;形容车马聚集拥挤时我们说“车水马龙”。
“牛”在农业生产活动中是人类的好帮手,是“六畜”中体型最大的牲畜。在古人眼中,牛拥有不容小觑的神力,可以促使庄稼生长、农民丰收。人们认为牛具有温顺、勤劳、踏实、奉献、任劳任怨等优秀品质,用“初生牛犊不怕虎”来比喻年轻人的敢作敢为和无所畏惧,用“舐犊情深”“老牛舐犊”来比喻父母爱儿女之情,用“呼牛作马”来比喻对任何事情都不加计较。
“羊”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羊,祥也。”羊性好群居且温顺、善于服从的性格也是人们把其看作祥瑞之物的重要原因。汉字中以“羊”为部首的字大多带有“美好”之意,像“美”“善”“祥”“羹”“鲜”“群”等。羊之所以被人视为吉祥的象征,是因为羊给人们提供了鲜美、可口的肉。“羊羔美酒”“牵羊担酒”等成语都从不同的侧面揭示了羊肉的鲜美。
“猪”,人们常把它和愚蠢、贪婪、肮脏、懒惰联系到一起。形容坏人横冲直撞、随意破坏的“狼奔豕突”,比喻人的品行卑劣的“猪狗不如”;
“狗”往往是坏人、卑鄙、谄媚等消极意义的代名词,带有贬义色彩。例如,常常在一起做见不得人的勾当的坏人是“狐朋狗友”,隐藏在他人身后为别人出馊主意的人是“狗头军师”,失势的恶人是“落水狗”。形容人的心地不善良、歹毒我们用“狼心狗肺”。形容人不识好坏我们用“狗咬吕洞宾”。
“鸡”是六畜中体型是最小的,有“小、少、琐碎”的意思。例如,“鸡零狗碎”“鸡毛蒜皮”等从各个角度印证了这一意思。报晓是鸡的主要职能,汉语中的“鸡鸣狗盗”“闻鸡起舞”等成语都体现了鸡有报晓的特性。
三、三茶五酒
三杯茶五杯酒,也有三杯茶三杯酒。根据各地祭祀风俗而变。没有一定之规。
四、六畜五牲三牺
中国传统祭祖的供品之一。六畜,马、牛、羊、豕、犬、鸡;五牲,牛、羊、豕、犬、鸡。三牺,牛、羊、豕也。曰六曰五曰三,以物类言之,非以所用之事言之。
五、六畜轮回
这一表达不准确,应是“六道轮回”,是佛教所说的世间众生因善恶业而流转轮回的六种世界,并且把地狱看作是六道轮回中最苦、最凄惨的。“前世之来,后世之往,人与狗彘羊牛相为轮转而不息也。”随着宋代以后儒释道三教融合,佛教的果报、轮回等观念逐渐为民间普遍接受。
牛牲、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