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中,兔子所扮演的角色分为世俗的和神圣的两大类,人们对这两种兔子是区别对待的。
年山东嘉祥满硐乡宋山出土的东汉画像石上,有两件都同时含有庖厨图和西王母图(如上图所示),其中都有兔子形象,正好可资比较,互相印证。上部为西王母图。西王母居中接受膜拜,而左面有两只站立的兔子正在捣不死药。这两只兔子是西王母信仰的组成部分,是具有神圣性的兔子。下部为庖厨图。画面中,墙壁上悬挂的是作为人类食物的世俗的兔子。
兔子是一种常见的性情温顺的小型野生动物,所谓家兔是明代从欧洲传入中国。因此,在明以前,一般文献所云之兔子,都是野兔。
在中国传统社会生活中,兔子一直被当作一种肉食。《诗经·周南·兔置》云:“肃肃兔置。栎之丁丁。”说的是设置大网,捕捉野兔。《孟子·梁惠王下》:“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赵岐注:“雉兔,猎人取雉兔者。”意思是周文王的园囿方圆七十里。但是,周文王不私,允许百姓进入其中砍柴和猎杀野鸡、野兔。捉来了兔子,人们把兔肉做成烤肉、兔羹、兔醢等。
《诗经·小雅·瓠叶》则具体描写了炮制兔肉的方法:“有兔斯首,炮之燔之……有兔斯首,燔之炙之……”其中提到烤制兔肉的各种方法。所谓炮,意思是炮制。具体方法是用泥包了兔子煨烤。所谓燔.是直接在火上烤。而所谓炙,是把肉挂起来熏烤。
《礼记·内则》云:“……犬羹、兔羹”、“脯羹、兔醢”。这些都是用兔子肉制作的日常食物。兔子肉也可以作为祭品。在祭祀宗庙的专门仪式上,还要特意选用肥美的兔子作祭品,事见《礼记·曲礼》:“凡祭宗庙之礼,牛曰‘一元大武’,……兔曰‘明视’。”孔疏云:“兔曰明视者,兔肥则目开而视明也。”以上所谈到的这些兔子当然不具备任何神圣性质。
即使是作为高级祭品的肥兔子,也只是一种好牺牲而已,仍然是食物。因此,中国古代主流社会对于现实生活中普通的兔子没有崇拜。不过,《渊鉴类函》中出现了一条材料,似乎有点例外。此书引《芸窗私志》关于巴人崇拜的一个兔形神灵的故事:
后羿猎于巴山,获一兔大如驴,异之,置柙中。中途失去,柙掩如故。羿夜梦一人,冠服如王者,谓羿日:‘我鹅扶君,为此土地神,而何辱我?我将假手于逢蒙。’是日,逢蒙弑羿而夺之位。兔日‘鸩扶’,自此始也,至今土人不敢猎取。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后羿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人物,故事的目的是解释后羿为何被逢蒙所杀。
日本学者南方熊楠认为这个鹚扶君就是中国的兔子神。但是,他的说法并不准确。
首先,这个故事未见于记载后羿传说的其他古籍,是一个来源有点奇怪的异文。
仔细分析文本,这个像驴一样巨大的兔子是后羿在巴山猎获的,那里应该是古代巴人居住的地方。另外,这个神话明确表示:当地及后来的人们把兔子称为“鹚扶”由此开始,“至今土人不敢猎取。”可见,这种禁止猎杀兔子的习俗是“土人”的,不是汉族主流文化的。所以,这个神话应该是巴人创造的,而非汉族。
第二,即便在巴人那里,这个兔子形状的怪神也不是专门的兔子神。
按照这位神灵在后羿的梦里所说的话,他“为此土地神”——本地的土地神。巨兔形象只是他的一个临时化身而已。土人崇拜这位地神,连带也不敢猎杀兔子,担心兔子是地神的化身。
这和崇拜兔子是存在不小差距的。因此,这条材料不能证明中国古代主流文化崇拜一般的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