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传统礼仪文化释菜礼和释奠礼的区别是什

北京中科白癜风是几级医院 http://www.jk100f.com/baidianfengzixun/zhiliaowuqu/43777.html
引言

古代传统礼仪文化释菜礼和释奠礼的区别是什么?释菜礼是在古代入学之初,众学子为表尊师重教而向先圣先师行释菜之礼。我国传统社会中十分注重礼乐文化,礼乐教育是教化世人的重要途径。

释菜礼既是通过礼乐教化让众学子铭记为学之道贵在尊师,也是要求学子将自身的品德修养与尊师重教的礼仪相结合将立志为学相结合。

释菜礼在先秦时期就广泛存在于各个教育场合之中,并且占据着极高的地位,而后随着朝代的更替不断完善与发展到明清时期广泛存在于书院与官方祭祀之中。

一、释菜礼:礼轻情意重

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尊师礼仪是我国传统社会中最基本的礼节。

释菜礼这一源起于先秦时期的尊师礼仪被历代学子所传承,通过行释菜之礼而向先圣先师传达崇高的敬意,释菜之礼虽被定义为“礼之轻者”但“礼轻情意重”。

应劭的《风俗通义》记载:“孔子困于陈蔡之间,七日不尝粒,藜羹不糁,而犹弦琴于室。颜回释菜于户外。”该典故记载的是孔子曾周游列国之时,受困于陈蔡之间。

数天只能以野菜为食,尽管处境十分穷困孔子仍然抚琴作乐,在此情况下众多弟子只有颜回每日“释菜于户外”,以表从师的决心。

颜回“敬师于困厄之际,释菜于危难之间”,表述了他无论老师处于任何的境地他都尊师敬道,因而释菜之礼虽薄而轻,但敬师之情却重如泰山。

释菜礼起源于先秦时期,虽于汉魏之时暂遭冷落而后明清时期发展到巅峰时期,先秦时期释菜礼处于起源阶段因而较为简单,发展到明清时期礼仪形式大为丰富。

释菜礼的相关仪式因时代的变化而有所变动但都大相径庭。以清代《嵩阳书院志》为例其中详细记载了地方各类书院举行释菜礼的礼仪程序。

主要包括行释菜礼前要准备行礼所需的物品,历来释菜所需要的物品多以水芹(寓意青年学子)、蔓菁(寓意才华)、红枣(寓意早立志)、栗子(代表敬畏之心)为主。

其次礼前还要确定参与人员包括正献与分献,以及执事者、诸生。诸生负责扫洒户内外,摆好神案与祭品,并且负责司香、司爵、引赞、通赞。

祭品陈设中,先师案与四配案相同,爵三(左右二爵先注酒,中爵行礼时献上),品物四,中二品左水芹右菁菹,东西二品左栗右枣。

十二哲东西各一案与两庑东西各一案陈设相同,爵三,品物三,中菁菹左栗右枣。

释菜礼具体仪式以清代为例《大清通礼》中记载到,行释菜之礼当日清晨祭酒着朝服,诸生着吉服,由引赞带领,自大成门左侧门入,全部人员就位后。

通赞唱:“迎神,跪、叩首(献官以下皆跪叩首);兴,平身”。而后献官先后在引赞引导下盥手悦巾如仪、至酒尊所,司尊者举幂酌酒以俟。

引赞唱:“诣至圣孔先师神位前”(捧爵者三,各先行,奉先师者由中门入,奉四配者由左偏门入,献官随引赞亦由左偏门入至神位前向上立)。

引赞唱:“跪”赞献爵”(捧爵者由左跪授献官一爵,献官受少举之,转授捧爵者置神位前)。引赞唱:“俯伏、兴、平身”(献官俯伏、兴、平身)。

而后引赞先后引导众人“诣复圣颜子神位前、诣宗圣曾子神位前、诣述圣子思子神位前、诣亚圣孟子神位前”礼仪与前相同。

而后通赞唱:“行分献礼”(献官行礼将至亚圣孟子前,通赞乃唱行分献礼)。引赞各诣东哲、西哲、东庑、西庑诸坛位前,献爵如上仪,赞复位(献官以下各随赞引退原位)。

最后,通赞唱:“送神;跪、叩首;兴,平生;礼毕”。礼行至此释菜礼便完成。无论是先秦时期的释菜礼还是发展至清代的释菜礼,其所传达是众学子不渝的敬学之心。

也是众学子对先圣先师的敬重之心,其承载着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尊师重教传统,虽礼轻但情意重。

二、释菜礼的发展历程

释菜礼产生于先秦时期,并且在先秦礼制中占据着极高的地位,最早关于释菜礼的记载是在《周礼·春官·大胥》:“春入学,舍菜合舞。”“舍菜”即“释菜”始入学,必释菜,礼先师也。

“合舞”是指众学子附和着礼乐而进行整齐划一的舞蹈。这也就是释菜礼,众学子在初入学之时向先圣先师行释菜礼以示尊崇。

在古代学校既是教育场所也是进行礼乐教化的场所,因而礼乐教育必然会融入教育活动之中。

先秦时期有关释菜礼的记载众多,《礼记》中记载“释菜有三:春入学释菜合舞,一也。此兴器释菜,二也。《学记》皮弁祭菜,三也。”

先秦时期举国上下重视释菜之礼,进行释菜礼也有明确的时间规定,一种是在仲春之时,此时是众学子入学之时,第二种是在学校落成时期,第三种是在大学开学之时。

对于不同时期的释菜礼礼制也有所不同,学子入学之初以“舍菜合舞”进行释菜礼,学校落成时期周天子率百官以币祭祀先圣先师,大学开学之际众学子身穿皮弁进行释菜礼以示敬重。

而后南齐永明三年尚书令王俭云:“中朝以来,释菜礼废,今之所行,释奠而已。金石俎豆,皆无明文。”

可见根据众多研究发现释菜礼在汉魏时期并没有得到重视并且中断已久。到唐代甚至将“释菜”与“释奠”混为一谈。

到宋代释菜礼逐渐恢复,南宋时期儒家学者朱熹请奏修复白鹿洞书院,书院建成后率众人行释菜之礼以此祭祀先圣先师。

而后《朱子语类》中记载到,“新书院告成,明日欲祀先圣先师,古有释菜之礼,约而可行,遂检《五礼新仪》,令具其要者以呈。”

宋代书院发展到顶峰时期,释菜礼被广泛引用于书院祀先圣先师。到了明朝,尊孔崇儒的趋势十分突出。

洪武二年朱元璋下诏恢复与发展释奠礼与释菜礼以祀孔子彰显尊孔崇儒、尊师重教典范,并且规定每月的初一与十五在国学文庙之中行释菜之礼。

可见在清代释菜礼已经提升为官方尊孔尊师礼仪。清代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与完善了释菜礼,在清代释菜礼被纳入官方尊孔崇儒、尊师重教的礼制之中同时也广泛活跃于各个书院。

《嵩阳书院志》记录了地方书院行释菜礼:“每春秋二仲朔日做古释菜之礼,用诸果品菜蔬十二器祀先圣。”

可见无论是作为官方尊孔崇儒的礼仪制度还是作为书院祭奠先圣先师的礼仪教育,释菜礼在我国传统社会之中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释菜礼自周朝起就作为一种尊师礼仪,而后历代不断继承与发展,到明清时期释菜礼得到极大的丰富与发展。

一方面自宋代到明清时期书院发展十分兴盛,释菜礼作为书院重要的教育活动,由此得到很大的发展,在民间书院之中十分受重视。

另一方面释菜礼存在于官方学礼之中,深受统治者重视。世人通过举行释菜礼让众学子将行礼仪与立志向相结合,在浓厚的礼乐文化之下传承尊师重教传统美德。

释菜礼自产生时期历经多次起伏,从最最初简洁礼仪形式不断发展而拥有完备的礼仪规程。

在古代人们将释菜礼称为“礼之轻者”,礼虽轻但情谊重,历代民众通过行释菜礼继承与发扬尊师重教传统,并且从释菜礼浓重的仪式感之中感受传统道德教育的洗礼。

现如今这一源于先秦时期的古礼仍旧不失其生命力,释菜礼作为向先圣先师表示尊崇的礼仪形式,以“舍菜”为主体,以舞乐为辅助,是我国传统礼乐文化的重要体现。

同时释菜礼是众多尊师礼仪之中蕴含艺术教育价值最深厚的礼仪。

释菜礼之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礼乐文化,通过传承释菜礼可以让众学子深刻感受古典礼仪的艺术教育价值,在释菜礼的古典礼乐之中感受充沛的艺术情感。

其中所应用到的舞蹈、乐曲蕴含着极高的情感陶冶价值,在礼仪之中可以让众人领略到历史文化积淀之下的古典礼仪的独特韵味。

此外在释菜的礼制布局以及礼仪形式潜移默化的陶冶着世人的学识与素养,在浓厚的传统礼仪文化之下不断提升民族传统艺术思想内涵。

在释菜礼这一古典礼乐文化盛宴中,接受“仁义礼智信”的传统思想文化的洗礼,激发个体积极向上的情感触动。

使人在礼乐的艺术审美的情感共鸣中获得丰富的民族情感体验,进而不断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家国情怀的弘扬,不断增强民族凝聚力、增强文化自信。

孔庙又称文庙,孔庙作为祭祀孔子以及历代儒家圣贤的庙宇,其中的祭祀礼仪便称作“释奠礼”。释奠礼在历史发展之中逐渐成为国之要典。

释奠礼产生于先秦时期,最初的释奠礼的祭祀对象是包括所有为人类创造过福祉的先驱,举行释奠礼的场所不仅仅局限于学校和孔庙,还包括山川、宗庙等。

周代作为祭祀先师之礼在官学之中举行,而后历代将释奠礼作为尊师重教的礼仪制度,不断继承与发展。

三、释奠礼:万世师表

荀子曾言:“礼有三本:天地者,上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

释奠礼始见于先秦时期,最初是作为祭祀山川、庙宇、学校的礼仪,从汉魏时期逐渐用于祭祀先圣先师孔子,而后历代释奠礼几乎成为祭祀孔子的专用仪式。

并且在历代文庙祀孔仪式之中以释奠礼规格最为高,经历两千多年的发展释奠礼的礼仪形式越来越完备。

其中包含了仪注、舞蹈、乐章等要素,仪注方面,释奠礼以“三献礼”为核心,包括初献、亚献、终献。

乐章方面历代释奠礼乐章都有所不同,唐朝用“和”、宋代采用的是“安”明代采用的是“和”、清朝采用的是“平”。虽历代采用的乐章名称都有所不同,但是曲调旋律基调没有太大变化。

释奠礼采用的舞蹈多以“六佾”、“八佾”,在明成化十三年、光绪年间以及民国期间祀孔释奠礼采用过“八佾”舞蹈规格,其余年代多以“六佾”为主。

释奠礼在古代是国家重要的祭祀制度,也是我国古代尊师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

虽其在历朝历代的发展之中礼仪形式都有所不同,但都是在最初的礼仪形式的基础上继承与发展,以明清时期的礼仪规格最为完善。

释奠礼作为我国传统社会中祭祀先圣先师的与文庙祭祀的核心礼仪,仪文节度的繁复正是体现了传统社会中至上而下尊师重教,尊孔崇儒的风尚。

以清代为例,文庙释奠礼包括皇帝亲祀、遣官释奠,礼前准备包括定期、出示、涤牲、择菜、沐浴、斋宿、习仪等程式。

举行释奠之时,又先后有行礼奏乐、迎神、初献、亚献、终献、撤馔、饮福受胙、瘗馔、送神、望燎、阖户等程序。

据文献记载皇帝亲祀释奠的程序先期一日,乐部设中和韶乐于大成殿外阶下,分左右悬。至日五鼓,銮仪卫设法驾卤薄干午门外。

日出前六刻,太常寺卿诣乾清门告时。皇帝御祭服,乘礼舆出宫,前引后扈,如常仪。皇帝至庙门外降舆,赞引太常寺卿二人恭导,由中门入,至更衣大次少憩。

赞引官恭导皇帝入大成门中门,由中阶升、入殿中门,至拜位前,北向立。此段详细记载了清代皇帝亲祀孔子的释奠礼仪式。

可以看出释奠礼的仪式规格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但无论是乐章的变化,舞蹈方面从“六佾”到“八佾”的变化,还是拜礼占位方面的变化,其本质是没有变化的。

结语

释奠礼作为尊师礼仪,一脉相承的是传统社会之中尊师重教尊孔崇儒的传统,作为传统礼仪文化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继承的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核心。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qfhqj/9487.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