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本关于中国古代土木建筑类的奇书《鲁班书》中,记载了“打生桩”这样一个残忍的习俗。这样的一种以活人为祭品,而被埋入建筑物中的传说,可以追溯到史前文化之中。据考古发现,在河南郑州东赵二里头文化的古城遗址上,就曾发现过婴儿的遗骸,可见,在三四千年的原始社会,便早已存在着这样的祭祀行为。打生桩在汉朝赵晔编纂的《吴越春秋》中也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在春秋时期,吴王阖闾有一个女儿叫胜玉,阖闾很喜爱这个女儿。有一次,阖闾在吃一条鱼时,觉得异常美味,于是将剩下的鱼差人送给了胜玉。然而,一片心意,到了胜玉这里,却被当成了羞辱,愤懑不已的胜玉当即拔剑自杀了。伤心欲绝的吴王阖闾,打造了一个偌大的坟墓,为了保证胜玉墓棺椁永存,坟茔不倒。阖闾将周边的上千名百姓以武力,赶入了巨大的坟墓中,将他们尽数活埋。日本的“人柱”无独有偶,作为邻邦的日本,自古以来,一直深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他们将“生人桩”这样的糟粕吸收并演化出了“人柱”。在日本,人柱大多是使用在桥梁、水坝、隧道以及城镇这类大型建筑之中。日本现存最为古老的天守城堡之一的丸冈城,在他城堡主楼之中,便传说埋藏着一位叫阿静的独眼女孩。相传,在丸冈城建造时,遭遇了多次坍塌,为了使其坚固,当时的人决定献祭一名少女,做成“人柱”。很不幸,一名叫“静”的女孩因其贫穷与残疾而被选出来,最终,城池附近竖立起一块慰灵碑,以纪念阿静的献身。“塞豆窿”与“投炉神”不仅仅如此,在广东方言中形容小孩,有“塞豆窿”一说,意为“能放得进豆一样小的窟窿里”。其最初的含义也是源于古代发洪水时,术士会将小孩子放进堤坝内的排水口(豆窿)内,以期洪水退却。以活人的生命为代价,达成某些目的,这样的献祭模式,与古时“投炉神”如出一辙。在景德镇便有着“风火仙师”的传说,万历年间,朝廷令景德镇督造大龙缸,但日期将近,龙缸却始终未能锻造出来。情急之下,烧瓷技师童宾纵身跳入烈火熊熊的窑内,以骨作薪。第二天开炉一看,龙缸竟出奇地烧成功了。后人为其建造风火仙庙,而他也成了景德镇当地的“窑神”。这与干将莫邪夫妇以身炼剑的故事似乎很相似。的的确确,“投炉神”,在各地都有着各种各样的传说,但内容却大同小异。无非是匠人在建造过程中,遇到了某些困难。在这时,有人挺身而出,跳入了炼制炉中,最终建造成功,后世为了纪念这些以身殉道的匠人,将其称为“投炉神”。例如,冶铁业称“涌铁夫人”、铸钟厂有“铸钟娘娘”、铸锅业也有“请锅神”。活人祭祀活人祭祀的背后在原始社会,人们相信活人的灵魂能够安抚神明。随着母系社会逐渐向父权社会的转变,女性地位逐渐丧失。为了谄媚神明,人们将神捏造出了贪恋女色的神格,从而产生了以女性为祭品的活人祭祀,而儿童又因其纯真无邪,自然而然也变成了祭祀的牺牲品。至于男性,则因其祭祀时的“献身”,被后世歌颂称赞,甚至被誉为神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