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纸,它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传统手工艺人的艺术结晶。
(一)扎纸艺术的起源及发展
中国的扎纸艺术最初起源于丧俗,又称糊纸、扎纸、彩糊等,融剪纸、绘画、草编、泥塑、竹扎和裱糊等多种技艺于一体,是一门独特的中国民间艺术,从北宋开始盛行。主要指用于祭祀及丧俗活动中所扎制的纸人纸马、摇钱树、金山银山、金斗银斗、花圈等焚烧的纸扎品,它是为满足民众祭祀信仰心理及精神需要的一种形式。扎纸作为独具中国特色的民间文化,传承至今已有一千余年,成为丧葬礼俗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哀丧、祀祭时,人们往往要借它来寄托对已故亲人的哀思和美好的祈愿。
其实说起扎纸,也不全是哀伤,它也有喜庆、欢乐的一方面。扎纸虽然起源于古代民间宗教祀祭活动,但是后来逐渐成为庆祝节日的一种装饰艺术。明清时遍及城乡,每逢节日或喜庆之际,民间艺人则充分施展其技艺,扎制成高意诙谐的“老鼠攀葡萄灯”,喜得贵子的“麒麟灯”,望子健康的“鸭(压)子灯”,祝贺新婚的“鸳鸯灯”,祈求丰收的“金鱼灯”,以及名种花草、鸟兽等。和如今潮流玩偶的功能差不多。这些色泽艳丽、造型拙朴、寓意明快的各类纸扎品,均取竹、木、线、纸为主要材料。以竹、木为骨架,以线团缚部位,糊彩纸以装饰。为喜庆欢快的活动频添几分色彩,同时也为哀丧、祀祭场面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
(二)扎纸艺术的浪漫
不错,就是浪漫。有人会问,一种纸扎祭祀品,有什么浪漫可言?一开始听到这个评价我也很惊讶,那到底是为什么呢?现在让我们深入了解一下。
提起扎纸,时常会让人忌讳,或许是因为它常见于传统的丧事之中,再加上传统形式的纸扎“金童玉女”,形象有些阴森和神秘,自然会令人产生恐惧感。然而,这项中国传统民间工艺,却在法国受到欢迎。紧邻巴黎埃菲尔铁塔的“凯布朗利博物馆”(MuséeduQuaiBranly),曾举办了一个名为《极乐天堂》(PalaceParadis)的展览,主角就是用作祭祀的传统扎纸。
“谁不曾向往在往生之后,仍继续享受在人间拥有的幸福?”对于中国传统民间文化而言,扎纸祭品的功能即在于此,通过火化传递给逝者,确保他们在“阴间”仍享有舒适的物质生活。不缺衣穿,不缺饭吃,不缺钱花。因此《极乐天堂》展览也围绕着祖先祭祀以及每年中元节,为了安抚孤魂野鬼而进行的诸多仪式,来呈现华人对亡灵、祖先追思的文化。同时从扎纸祭品的制作工艺和象征意义上,探讨这项传统的文化根源及其在当代的演变。一些法国人在看过《极乐天堂》展览后,都表示很讶异:怎么能用纸张将房子、物件做得这么像,而且最后是要烧掉,送给自己逝去的亲人朋友,并相信这样可以带给往生者如同在人间时享受的乐趣,甚至是可以圆在世时未尽的心愿。对他们来说,这种行为艺术实在是太浪漫了。
(三)扎纸艺术的没落
过去的扎纸,从纸料、花纹绘制、裁剪,甚至竹子的劈伐,都是由扎纸师傅一手包办。随着印刷技术愈发进步,许多店家将扎纸上的手绘图案改为机器印刷,再加上近年倡导低碳环保的文明祭祀,手作扎纸工艺逐渐受到冷落。从前这是一种养家糊口的手艺,有很多人想要学习。而今生活水平,物质条件大幅度提高,大多数人都不愿意留在家里搞手艺,不仅收益低还浪费时间,都想出去挣大钱。越来越少的人愿意去学习和继承传统艺术文化,现在很多的手艺在中国都快要荒废了,如扎染艺术、打树花、贝雕、泥雕、剪纸、皮影戏、川剧等等,学的人少,看得懂的人也少,想要发展起来太难了。
有一部电影,叫《百鸟朝凤》。这部电影讲述的是关于中国传统艺术“唢呐”的兴与衰,民间艺术没落背后的辛酸和无奈以及两代唢呐匠人对唢呐这门传统艺术的执着追求,非常感人。这部电影表面展现的是唢呐,从深层次看,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态度。在当今物欲横流的年代,有无数的传统艺术正在逐渐的丢失,唢呐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只是一个缩影而已。
中国的扎纸曾登上巴黎设计周,被法国的博物馆收藏,他们惊叹中国艺术,还一度认为这是一件很浪漫的事情。我希望今后中国的传统艺术由没落走向复兴,人们也不要用有色眼镜看待扎纸艺术,听到或看到扎纸品不要敬而远之,毕竟传统艺术的复兴需要我们每个人做出努力。
有人说,不能顺应时代,就应该被时代淘汰。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淘汰的东西应该是坏的、老旧的、没有必要的东西,而不应该是传统文化。
总之,由考察可以反映出,中国的传统文化都有着上千年的历史,他们都有着中国精神,中国魂,不应该,也不能被摒弃。我们要配合政府,配合国家,一起把这件事情做好!想办法让它们发扬光大!走出地方,走向全国,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