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有云:三十不学艺,四十不改行,五十不建房,六十不栽树,七十不做衣。可见古人对于不同年龄的人都有着不同的建议,对上了年纪的人们自然也有了更多的要求。那么,古话“人过七十不上坟”又是怎样一个道理呢?
上坟又称扫墓或挂坟,是中国自古以来的传统习俗,上坟的时间通常是逝世者的忌日、正月十五、清明节、农历七月十五、农历十月一日、大年三十或者正月初三。在这些日子里,晚辈们通常会带着香烛、纸钱、花圈、鞭炮等祭祀用品来到去世的亲人坟前祭拜,既是表达自己对逝者想念的一种方式,也是体现一个人孝顺的时刻。
那么为什么“人过七十不上坟”呢?按理说,人活到七十岁的时候,见过的人更多,要祭拜的亲人也就更多。《论语·为政》中孔子也说:“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什么都能从心所欲了,偏偏却不能上坟呢?
其实古人的话是有他的道理的,对此,人们有三种解释。第一种着重事实易于理解接受;第二种“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令人不禁伤怀感慨;第三种涉及鬼神迷信,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有人认为这是为了七十岁以上老人的身体与安全着想的,毕竟古代交通并不发达,道路也不像如今这样平整。坟墓又多建在深山之中,人们要去上坟就必须走较长的山路,山上一是道路蜿蜒崎岖,二是像清明这样著有“清明时节雨纷纷”的多雨季节,路面必定泥泞湿滑。
上了七十岁的老人家身体大多虚弱,骨头里的钙更是流失得差不多了,老人家的骨头就像一根瘦弱的枯木,别提摔倒了,严重的甚至就连打喷嚏时太过用力都会骨折。要是拖着这样的身子骨去上坟的话,难免会再发生什么意外,令人心惊。
也有人认为上了七十岁的老人家毕竟见过太多的生离死别,在古代那样一个发展落后,死亡率极高的年代,能活到七十岁的人本就不多。一个人要是到了七十岁,那他曾经的知心好友与亲密之人必定很多都已经去世了,再去上坟时难免会触景生情。
想象一个年过七十的老人,站在坟前,看着自己的晚辈们齐聚一堂,又看着墓碑上刻着的自己思念之人的名字,回忆着当初自己也像这些晚辈一样意气风发,当初自己与如今这黄土之下的旧人也是一样并肩站在这世上,心中该是何等悲凉。
时间如白驹过隙,属于自己的时代早已过去,现在是这些年轻人的时代,是一个自己难以融入的时代。要是儿女孝顺还好说,要是不孝顺,那一把老骨头在这飞速发展的时代该如何生存?人一上了年纪,就像一台生锈的机器,只能缓慢地睁眼闭眼,看着眼前这匆忙的时代,感慨自己真的是老了!
还有一种说法,人老了后身体变得虚弱,阳寿也将尽,身上的阳气自然也在慢慢消失,坟地又是一个充满阴森之气的地方。古代本就相信鬼神一说,认为老人上坟容易被不干净的东西趁虚而入。一是折减老人本身的寿命,二是可能会给周边的人造成伤害,到那时必然是一个对所有人都不好的结果。
人们为什么要上坟?《荀子》中写道;“祭者,志意思慕之情也,忠信愛敬之至矣,禮節文貌之盛矣!苟非聖人,莫之能知也。聖人明知之,士君子安行之,官人以為守,百姓以成俗。其在君子以為人道也,其在百姓以為鬼事也。”
上坟作为一种仪式,它的庄重感让人们在那一刻明白了生和死的距离。当人们对着坟墓,摆上祭品,磕头跪拜的时候,心里大概会无法抑制地回忆起与逝者一起经历过的点点滴滴,原本渐渐褪色的时光,突然带着声音和颜色活了过来。你清楚地看见那些欢笑和泪水,它们像是债主一般,将时光寄存在你心中的那些感觉一一浮现,一如时间倒流。
人们面对死亡之后永远陷入虚无的那种恐惧,又不愿以神鬼来哄骗自己,因此精神无处寄托,面临死亡的恐怖,提出一个方法就是“事死如事生”,在人去世以后纪念和依旧尊敬他,来给生者一些面对死亡的勇气,使他们不至于因此陷入宗教迷信的网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