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性教育,我们还要补习一堂生死课

北京治疗白癜风一次多少钱 http://m.39.net/pf/a_4629688.html

近些年来,我们上映的电影几乎没有鬼。所谓的灵异,最后不是幻觉催眠,就是人吓人。

据说,凡是涉及亡灵题材的电影,一般是不能上映的。但百分之百纯“鬼”的《寻梦环游记》却破例过审,一群骷髅在我国大荧幕上又跳又唱。

最近,这部电影将第二次上映,为什么国家如此推崇这部关于鬼节的电影?

《寻梦环游记》讲的是墨西哥亡灵节,相当于我国的清明节。

亡灵节虽然是鬼节,却是墨西哥最重要的节日。在这一天,墨西哥人会在坟前摆放骷髅糖、万寿菊和逝者生前喜爱的食物,全国沉浸在一种缅怀逝者、庆祝生命的温暖之中。

在墨西哥人眼里,死亡不是悲伤和恐惧,而是爱与怀念,体现了一种独特的“死亡观”。

▲骷髅形状的糖

但在我国,清明节却越扫越浑浊,越祭越变味。

多数人对清明节的认识,只停留在上坟扫墓的肤浅层面。他们敷衍地烧纸点炮,有气无力地附和祈福,形式大过内涵,娱乐重于敬意,忽视了对死者的哀思和尊重。

《寻梦环游记》两次上映的背后,是逐渐恶俗的祭拜文化,和不再清明的清明节。

我国家族观念浓厚,人人重根重祖。

扫墓祭祖,缅怀亲人,本是人之常情,无可厚非,但很多人觉得死者有灵,把祭拜与“吉凶业报”混为一谈。

清明节成了迷信的重灾区。

人们疯狂“撒币”,大烧纸钱,表面上是让老祖宗在另一边过上“好日子”,实际上是想升官发财,求姻缘、生儿子。

▲两兄弟在坟前打架,只因弟弟求父亲保佑自己挣钱比哥哥多。

对他们来说,清明扫墓,只是一种求财的门路。

祭拜的重点是走心,不是走钱。

但很多人着了魔,拼爹拼不过是吧,行,那我拼祖宗。

重金拜祖,把生活的希望全部放到死去的亲人身上,倒逼逝者帮自己逆天改命,真是功利又愚昧。

比如烧的冥币越真越好,你冥币太假,就不孝顺,许愿就不会灵。

▲你烧这么多纸币,就不怕阴间通货膨胀吗?

另外,千万别碰这种仿真冥币,涉嫌违法。

有节日的地方,就有消费主义,连清明节也难逃魔爪。

商家们抓住这些人的封建迷信心理,推出各种豪华祭祖套餐,大发“鬼”财。

烧的纸也有了三六九等。从简单的元宝,到冰箱、电脑、苹果手机,再到元的兰博基尼跑车、元的高档别墅,甚至还有纸质的保姆和情妇......

祭品市场从此刮起了奢侈风潮。

▲烧车的时候记得烧驾照,不然要扣分的。

大办特办的背后,还有人们的虚荣心在作祟。

金猪祭祖,才能光宗耀祖。纸钱越多,事业才会越红火。还有大摆宴席,动不动就三四十桌起步。这一切都只是为了三个字:有面子。

清明节不知不觉成了一场军备竞赛,是过给别人看的。

▲坟墓成了一个“百货市场”。

还有一些无法回乡祭祖的人,趁着夜色,在城里随地焚烧。十字路口,小区楼梯,河边木桥,都是祭祖的圣地。

不管是在村里还是城里,盲目烧纸都是一种薄养厚葬的迂腐观念,不仅污染环境,破坏公物,还会引起火灾。

▲在楼道烧纸,会引发电表箱起火。

除了迷信、攀比,祭拜在某些地方成了一种媚俗的行为艺术。

以前是“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现在是锣鼓喧天、人头攒动、坟头蹦迪、乌烟瘴气。

或许普通的扫墓实在无聊,人乏鬼倦,当地人特地请一支舞蹈团来给老祖宗助兴。

现场音乐激情,烟火缭绕,衣着暴露的舞者们,在墓碑前蹦蹦跳跳,许多人驻足围观,坟场一秒变迪厅。

▲性感美女,坟头蹦迪。

在这个每人都有15分钟成名的时代,还有人想从死者身上榨取流量。

一群年轻人半夜三更跑到墓地里装神弄鬼,只为老铁们双击评论。

▲为了火,真是什么都干得出来。

还有的在坟前摇花手,清不清明节的无所谓,只要能带来流量,就是好节日。

▲“花式祭祖”

还有某女孩直播“死妈”,哭求1万点赞。

这个让人伤心,又啼笑皆非的场景,实属魔幻。

每到清明节,网上各种邪劣、恶俗的扫墓新闻,总是不绝于耳。

在迷信、消费主义、娱乐至死的三者夹击之下,清明祭拜开始本末倒置,越来越畸形和功利。

人死了就是一把灰,我们没必要复杂化,与其死后砸钱祭奠,不如生前好好尽孝。

清明节的正确打开方式,不是你烧了多少钱,而是一颗缅怀的真心。

在我国,死亡是一个不吉利的话题,人人避讳,惧而不谈。

从古人发明了崩、薨、亡、卒等近百种委婉的“死”法,到现代人不住含“4”的楼层,极力避免带“4”的电话号码,“死”这个字,一直代表着晦气。

正如《西藏生死书》说的,我们是一个没有死亡准备的民族。

可是,死亡又是一件极其正常的事。

每个人从出生那刻起,就注定要死亡,无人能够避免。如此重要的生命历程,却从来没有人教我们如何面对。

“死亡教育”的长期缺失,会让我们走向两个极端。

一、谈“死”色变,过于恐惧,最后只能神化死者,变得迷信功利。

二、漠视死者,在坟头蹦迪,在墓园跳舞,趋于庸俗娱乐。

在欧美国家,很多人在中小学就接受了死亡教育。

死亡是常态,就像花儿会枯萎,只有接受死亡,正视死亡,我们才会珍惜当下,敬畏生命。

理解这一点,我们就明白为什么德国的墓地可以建在城市的中心区,周围的居民愿意与死人朝夕相处,为什么美国会让小学生躺在棺材里体验死亡。

而我国的墓地一般远离人烟,是一个阴暗冰冷的恐怖存在,人人避之不及。

国家推荐《寻梦环游记》,正是想告诉我们:

不要惧怕死亡,祭拜的意义在于铭记逝去的亲人,不是一种形式主义,更不是鬼神灵魂的迷信。

正如电影里对死亡的重新定义。一个人会经历三次死亡:

第一次是心脏停止跳动的时候。

第二次是在葬礼上,大家都知道你死去的时候。

第三次是世上再也没有一个人记得你的时候,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死亡。

人终究会离去,但生命的终结不是死亡,而是被遗忘。

躺在墓地里的,是我们血脉相连的亲人,他们并不可怕。扫墓祭祖,只是一种情感寄托,让我们牢记过去,珍惜当下。

正确认识死亡,不神化,不轻视,我们的清明节就能回归清明。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gx/2981.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