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马上就要到了,我们除了准备月饼、走亲访友和期盼“小长假”的到来外,作为父母的朋友们,有没有准备好在这个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期间,向我们的孩子普及中秋知识呢?
在大多数的孩子心中,“中秋节”似乎只与月饼挂钩,毕竟哪个孩子不爱吃呢?孩子爱吃是天性,但是好奇也是孩子的天性,当孩子吃着美味的月饼问我们一系列的“为什么”时,我们是否能够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来维护我们在孩子心中“无所不知”的形象呢?接下来我们就从“中秋节”的来历、习俗、诗句和传说四个方面进行解释,方便家长们以备不时之需。
一、中秋节的来历
中秋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中秋节开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主要节日之一。另外,因其在华人社会具有非常特殊、美好的意义,中秋节也是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当地的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同时,由于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
二、中秋节的习俗
中秋节的习俗有很多,首先就是“赏月”,由于此时的月亮比其他月份的满月更圆,那么赏月就成为了必不可少的一个项目,而我国最佳的赏月地点有:庐山、三峡、黄山、象山、峨眉山以及兰州以南的大草原等;接下来就是“吃月饼”,俗语有:“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最初是用来祭祀用的祭品,后来慢慢人们赋予了它“团员”的美好寓意,成为了“中秋节赏月”的必备,发展至今,月饼已经发展了“广式、京式、清式和苏式”四大类,而小类更是数不胜数;还有许多的地方习俗,比如:中秋拜月、中秋夜烧塔、烧斗香、烧斗香……
三、中秋节的诗句
“中秋节”作为一个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可谓是“全体总动员”,文人骚客们自是不甘寂寞:首推苏轼《水调歌头》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又有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中的“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有徐有贞的“好时节,愿得年年,常见中秋月”,还有郭应祥“琼楼玉宇,分明不受人间暑,寻常岂是无三五”……
四、中秋节的传说
传说一:嫦娥奔月:射日英雄后羿的妻子——嫦娥,因紧急情况下被迫服用西王母赠与后羿的不死药而奔月成仙,居住在月亮上面的广寒宫之中,后羿思妻,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传说二:吴刚折桂:相传月亮广寒宫前有棵砍后会自动愈合的大桂树,汉朝西河人吴刚,修道升天,但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贬谪到月宫,日日做这种徒劳无功的苦差使,以示惩处。 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
传说三:朱元璋与月饼起义:元代,中原大地民不聊生,纷纷起义。朝廷严查起义信息,朱元璋听从军师刘伯温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起义成功,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
最后祝愿大家“中秋节”:心随“愿”、事随“愿”、人团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