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继短暂的隋朝而兴起,上承魏晋南北朝,下启五代,远系宋元,是中国古代王朝发展的繁荣时期,其中国家传统礼制特别是斋戒礼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唐代儒释道三家相互融合、相互影响,为中国传统斋戒礼仪注入新鲜血液,使国家礼制斋戒渐渐具有了佛教和道教的色彩。
唐代国家礼制中的斋戒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完善的程序与细节规定,不仅斋戒的整个进行过程都要遵行固定的礼仪程序,在斋戒进行中的衣食住行、行为举止也要严格按照规定。
而且,唐代的法律也保障斋戒的实际施行,对在斋戒的各个阶段违反规定的行为分别予以惩处,这充分体现了国家斋戒礼所具有的严格性和国家规定性。
一、程序完善的礼制斋戒
1.组织慎密的斋戒程序
在考察唐代斋戒礼的程序之前,需要先了解一下礼制斋戒的参与人员,因为有祭祀等级的差别,参与斋戒的人员也有所不同,其具体的程序也会有所差异。
就斋戒本身来说,其具体施行从日期的确定到最后的完成有一套完整的体系,其中的每一个环节又会因人员、对象的不同而使用不同的斋戒形式、遵守不同的斋戒时间。
但其宗旨却是一致的,即保证所有斋戒人员身心的清洁,为即将到来的祭祀典礼做准备。
斋戒的举行与否还取决于祭祀的举行与否。如遇到偶然事件,朝廷会增加或减停祭祀,这自然影响斋戒的进行。
斋戒是祭祀程序的组成部分,因此受祭祀活动的影响。在因事废祭的情况下,斋戒也就没有进行的必要了。
但即使是这种斋戒的取消也带有浓厚的政治意味,上文中所举停祭祀的原因都是发生了自然灾害,百姓受难。
祭祀的举行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统治者通过停止祭祀这种方式来向民众传达减轻赋税、爱护生民的思想,这是维护秩序、稳定生产的另一种表现方式,斋戒的举行与否都可以和政治活动紧密相连。
二、导致斋戒天数不同的因素具体表现
1.祭祀对象不同,斋戒时间的长短不同
在早期礼制中,没有因祭祀对象不同而持守不同斋戒时长的情况。期礼制中斋戒的时间大都一致。
尽管《周礼》中已有了大祀、次祀和小祀的分类,但这时候不同等级祭祀活动的区别主要体现在祭品上。
祭品种类的多少体现祭祀对象的等级,而斋戒时间的长短没有很大的区别,一般为斋戒十日,即散斋七日,致斋三日。
到了汉代,逐渐有了根据不同对象所进行的时间长短不一的斋戒:“凡斋,天地七日,宗庙、山川五日,小祠三日。
直至隋代,祭祀有了正式的大祀、中祀、小祀的名称。斋戒的时间随着大祀、中祀、小祀的等级不同而逐渐减少。
如须皇帝亲自进行的大祀祀圜丘要斋戒七天,仲春、仲秋、上戊祭太社是中祀,要斋戒五日;有司摄事时与皇帝相同,大祀祀圜丘也是斋戒七天、祭太社的中祀也斋戒五日,而祀风师的小祀只需散斋二日,致斋一日共斋戒三日。祭祀对象的等级影响着斋戒时间的长短。
2.祭祀参与人员不同,斋戒时间长短不同
由于祭祀时参与的人员不同,需要斋戒的天数也不同。这主要有两个维度,包括中央和地方的不同与主祭和随祭的不同。
首先,中央与地方不同。具体来说,中央祭祀以外,地方也会举行祭祀,主要由地方长官刺史、县令等人负责。
由上到下,从中央到乡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祭祀等级制度。其次,同一祭祀,主祭和随祭斋戒的时间不同。较大的祭祀,除参加祭祀的皇帝、皇后及摄事官员、豫祀之官之外,其它相关的人员斋戒时间相应减少。
凡大祭祀,皇帝和摄事官员严格遵行规定,散斋四日,致斋三日。
皇后亲蚕是中祀的一种,皇后本人须先祀五日散斋三日于后殿,致斋二日于正殿。祭祀主要人员也是斋戒五日,应享之官散斋三日于其寝,致斋二日,一日于其寝,一日于其享所。
以散斋、致斋和清斋为主的斋戒最终是为国家祭祀服务的,因此在斋戒进行期间或即将完成之际,还有为祭祀所作的相关准备。
三、全面广泛的斋戒细节
1.斋服
服饰是礼制的重要表现方面,它不仅能标志等级,也能显示场合的严肃性与正式性。斋戒作为礼仪的一个方面,在服饰方面也必有其独特的规定。
斋戒时须服斋服,随着时代的变迁有所变化。沐浴是清洁身体的方式,斋戒之前不仅要保持心的敬谨,也需身体的洁净,以表诚敬之意。沐浴之后着明衣,明义之外再着与级别相应的斋服,是完整的斋戒服制之礼。
2.斋所
斋宫的修建也要符合规定,古代的建筑除遮蔽风雨的功能以外,也具有浓厚的礼制意义,各种建筑的方位、朝向都有不同的功能与涵义,因此斋宫的设立也要能反映其地位与作用。
《礼记》中祭社北向,斋宫南向。而到了北齐,帝社南向,太社及稷并东向,而斋宫在帝坛北西向,这样就相当于在神的背后行礼。
宜改成帝社与太社并北向,稷仍东向,斋宫设在社坛东北,南向,这样就合理了。唐代斋宫的设置应仍遵循此理。
3.饮食
饮食满足人们的基本生存需要,唐代丰富多彩的食物适应了人们的多样化需求,但在斋戒这样的场合,饮食跟服饰一样,被抛开原有的基本功能而赋予礼制的含义。
掌陵庙酒膳的郎中、员外郎在大斋日,进蔬食,不杀犊,以保证斋戒之人所食素食。不仅如此,统治者也会因为祭祀发布一些禁止屠杀的断屠和禁屠令。
一旦进入开始斋戒,就不再允许外出,禁与外界联系。这一方面是为了保证斋戒者内心的清净,达到心平气和的效果,另一方面也是斋戒之人的自我约束,以表达对将进行的祭祀之事的重视与慎重,以及恭谨崇敬之情。
斋戒期间的要求是极为严格的,从衣食住行到言谈举止都有细致的规定,但也并不是说参与者们诸事不宜。
对于这些人特别是官员们来说,撰写有关斋戒与祭祀相关的诗文就是比较通行的消遣方式,甚至有时还会奉敕撰写。这在《全唐文》和《全唐诗》中非常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