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刘登平)农历的八月十五是每年的中秋节。八月为仲秋,十五既为仲秋之中,又为秋天之中,故为中秋,况此日在秋分前后,昼夜均等,加之秋高气爽,中秋之夜的月亮最圆最亮,人们很自然地形成了中秋团圆的遐想,并赋予吉祥、美好的含义;阖家团圆饮酒赏月,吟诗作画共度佳节。
中秋节是一个蕴含着深厚民族心理的节日,体现了中国人重视人伦与人文烙印的家庭血缘关系的民俗文化传统,因此中秋节也有很多习俗,流传最广的是拜月和赏月。
先说拜月,古代君王祭礼为: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分别设在东南西北四个地方。东为日坛,北为地坛,西为月坛,南为天坛。拜月,古代是天子的专利,到了宋代才普及到民间,但又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古人认为:月亮乃太阴之精,神话传说中月神是女性,男人是不拜月的,同理可推,灶神是男性,所以女人不祭灶,就反映出了这种风俗的特殊性。
拜月的供品多是圆形的果品,象征着团圆,同时中秋是秋收季节,农民这个时节已打下新的粮食,也有酬谢农神、庆丰收的含义。
据开州老人传说元朝末年,政治腐败,民不聊生,人民纷纷起来反抗,在八月十五这天晚上将爆发一场大规模的民间起义,组织起义的首领为了保守秘密,把写有起义时间的传单夹在月饼里送到各家各户,使大家知道中秋节晚上共同起义反抗残暴的元朝统治。从此,人们就形成了吃月饼、送月饼的风
俗习惯,送月饼也有祝愿全家团圆、美满幸福之意。
再说赏月:赏月由拜月而生。中秋之夜,月色述人,天气凉爽,空气清新,文人墨客最喜在月下吟诗作赋。青年男女,花前月下,谈情说爱。官商士绅在月下饮宴踏歌,一边品尝着美食,尽享人间之乐。农民也会把自己种的花生水果,杵上几个圆糍粑,摆在庭院之中,一家人或与亲友促膝谈心,或共同赏月,聊以致兴。
八月是桂花盛开季节,所以又称八月为桂月。八月十五晚上,民间有八“月十五天门开,桂枝罗汉下凡来”的说法。这晚的月亮特别有光彩。因此,民间又有“看月华”“等天门开”的习俗,迷恋者,终夜不眠,却是徒劳无功。传说八月十七日是孔子的生日,过去在学校举行孔夫子会,祭奠孔子,仪式非常隆重,地方官员在文庙祭奠孔子,尊孔子为“天下文官祖,历代帝王师”,所以每年八月十七,无论城乡,皆是少不了的一项重要传统祭祀习俗。
在开州,中秋节历来就有祭月、拜月、赏月、吃月饼、吃糍粑、喝桂花酒、摸秋等习俗。按习俗,无论家境如何,中秋节都要备制月饼。月饼是中秋节的象征,因为月亮是圆的,月饼也要做成圆的,取团圆美满之意。古代开州地区,月饼最先是家庭制作,一家只做一个,吃时分成若干等份,一人块。月饼多用甜食馅儿,少不了桂花、红枣。表面一般都有与月亮有关的图案,如“嫦娥奔月”、“西施醉月”、“银河渡月”等。
明末清初,开县(今开州)临江镇有一个王记糕点铺,尤以用冰糖等为馅制成的月饼最出名,远近的人们都到王记糕点铺采买。为了答谢顾客的厚爱,王掌柜决定在女儿出嫁的这一天,将他家的月饼全部免费招待众人。适逢农民起义军将领张献忠(俗称八大王)与义子张定国二人乔装打扮进镇探听军情,也进铺吃饼喝茶,临走时还送了些银子给王掌柜作贺礼。就在出镇返营途中,恰遇一群官兵抢劫王家女儿花轿。张献忠父子见状,立即拔刀相助,杀散了官兵,救出了新娘。事后,王掌柜知道了恩人来历非常感激,心想今后一定要想法报答才是。
张献忠此行摸清了敌军情况,回营后立即部署,决定在八月十五中秋月夜攻打临江镇。为让义军们过个好节以鼓士气,便吩咐定国带几个弟兄去王记糕点铺买些月饼回来。定国一行化装进镇,王掌柜听说来由,拍着胸膛说,将军父子前次救了我女儿,我全家感激不尽,无以为报,这次我要特地为义军赶制出最好的月饼,奉送给义军,让大家吃了好打胜仗。定国求教出镇之法,王掌柜说:这好办,我将月饼做得薄薄的,用双层水桶装在里面,装作出镇下河挑水,天一黑我就用船将你们送过河去。王掌柜的办法果然奏效。八月十五日,义军将士吃上了美味可口的冰薄月饼,士气高涨,军威大震,当晚出其不意,一举攻下了临江镇。
自此以后,王掌柜的月饼更是越做越好,手艺代代相传,传至十四代传承人王雨,其生产的富友冰簿月饼已成重庆名特产、中国名小吃。
过去,每到中秋节夜晚,开州各家各户都要在自家院坝里或稻场上摆好供桌,上面放有月饼、糍粑水果、蜜饯、佳花酒等酒食,家里的主妇面向月亮,轻轻的呼唤嫦娥仙子。同时,让儿孙们叩头礼拜,请嫦娥仙子光临寒舍,享用祭品,保佑全家团团圆圆,幸福美满,这便是祭月、拜月。据传说,嫦娥仙子出来时,天上会发出巨大的响声,叫做“开天门”。天门一开,华光四射,光临之处,就会给人们带来幸福吉祥。这时候,你可以面向月亮,默默的用动作表示自己的心愿,这样,你想要什么就会得到什么。所以,旧时中秋之夜,人们或举家团聚或朋友邀约,在一起一边尝月饼、糍粑、蜜饯和喝热茶、桂花酒,一边赏月。若亲人在异地,则望着月亮表达思念之情,祈求月神保佑远方的亲人平平安安,早日回家团聚。这一夜,很多小孩也聚集在一起,嘻戏玩耍,通宵达旦不散,等待“开天门”向月神许愿。
在开州,中秋节还有一个特殊的习俗——“摸秋”。农村也叫“摸青”,许多地方中秋节都有“摸秋”习俗,但开州摸秋习俗传说不同。传说元初,官府为了强化统治,在农村派官兵监管,防止农民造反。由于山区居住分散,规定一名官兵监督管理五户人家,供给由这五家共同负担。这些官兵依仗官府,横行霸道,欺压百姓,无恶不作。农民们深恶痛绝,暗地里互相联络,决定除掉这些官兵。乡民们约定农历八月十五日这天晚上统一行动,行动暗号叫“摸秋”。
八月十五夜晚,乡民们按约定时间分头将官兵全部除掉了。为了纪念胜利记住这个有意义的日子,人们便把“摸秋”转化为一种娱乐活动并相沿成习传承下来。这一娱乐活动,是指在八月十五晚上,乡村青少年三五人结胖,悄悄到人家的田间、果园“偷”吃瓜果,各家各户可以采取不伤害人的办法防备,被“偷”的人家无论是发现还是没有发现对方,都不能骂人家。这种“偷”是善意的,有规矩的,就是要求“偷”到手的瓜果只能吃不能兜(不能拿回家),有本事“偷”到人家的瓜果而不被人发现,就表示胜利。各家各户既然有防备,既要“偷”到手,又不被人发现,就得讲究策略,讲究技巧。这一活动,也是对青少年智慧和能力的一种考验。第二天,人们聚集在一起,纷纷讲述“摸秋”的情节,炫耀“摸秋”的成果,无论是“摸秋”的还是被“摸秋”的,都感到兴奋和快乐。如果被“偷”方称赞“你们的手段真高明,我防得那么严还是被你们得手了”的时候,会更令人开心。“摸秋”这一习俗,便在开州农村流传至今,风趣依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