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诗经中的二南诗,来看汉水流域

北京中科皮肤医院好不好 https://baike.baidu.com/item/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9728824

《诗经》中描写汉水的诗篇很多。比如《小雅·四月》云滔滔江汉,南国之纪。”“南国,南方之国。”朱熹曰:“即今兴元府京西湖北等路诸州。”又如:“沔彼流水,其流汤汤”“沔彼流水,朝宗于海”,均见于《小雅·沔水》。《周南·汉广》中还有“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汉之永矣,不可方思”之句。从《诗经》中对汉水的记载来看,当时的汉水,水势汹涌,流域面积较今为大,是汉水流域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源泉,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母亲河。因此,诗篇歌颂她,赞扬她,对她有着深深的敬畏。“二南”诗篇中就有体现汉水流域祭祀文化的痕迹。

《召南·采蘋》就是一首反映女子嫁前祭祖的诗歌:于以采蘋,南涧之滨。于以采藻,于彼行潦。于以盛之,维筐及筥。于以湘之,维锜及釜。于以奠之,宗室牗下,谁其尸之,有齐季女。《毛传》云:“古之将嫁女者,必先礼之于宗室,牲用鱼,芼之以藻。”毛传所述与诗的内容基本吻合,可知这是女子出嫁前到宗室所行的祭祖仪式。女子先于水滨采蘋,再到行潦采藻,将采回的和藻装进筐和筥中,用锜、釜装着它们煮熟,把煮熟的和藻拿到祖庙的窗户下,开始祭祀。

蓣藻,《陆疏》说有学者认为,用蓣、藻作为嫁前祭祖之祭品,是因为、藻生殖能力旺盛。笔者认为,此说有一定道理,但理由不甚充分。《国语·楚语下》通过鲁国大夫穆叔的对答载录了祭祀时不同阶层的人应该遵循的相应祭祀礼仪和应该挑选的祭品种类

由此可见,《采》中女主人公的身份应是庶人,庶人祭祀的礼仪是大众的祭礼,更加集中体现了流传在广大先民之中普遍的祭祀心理,但没有记载、藻是庶人专门用于未婚女性在婚前祭祖的。因此,对诗中蘋、藻含义的认识,还应该回到先民最原始的祭祀心理上。《左传·隐公三年》引用这首诗并加以评论:“蓣、蘩、蕰藻之菜,筐、笤、锜、釜之器,潢、污、行潦之水,可荐于鬼神。”该评论已经注意到了诗中所列祭祀用品有着内在的联系及内涵。事实上也确实如此,之所以祭祖用到这些物品,是因为它们都被认为是纯洁的象征,在祭祀中能够表达对祖先及神的敬意和虔诚。

古人将蘋、藻作为祭品,主要源于对水及水生植物的崇拜。人们的思维作为上层建筑是直接源于原始社会现实的,是那个时期人同大自然关系的反映。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很不发达,人们在对自然进行认识和掌握时,常常从自己的直观感受出发。以水为例,最常见的自然是河中的水,古人站在河边凝神观察,发现水永远会从高处向低处奔流不息,进而联系到人类自身的生命过程,顿生宇宙浩瀚而人类渺小之感,觉悟出人生命的短暂,时光流逝的迅速和一去不复返,因而才会有“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慨。

这就是先民们物我一体化思维方式的最典型表现。当然,这样的思维方式不单使先民们将物的特性投射于人类自身之上,也将人的某些情感体验投射于物之上,如《召南·有梅》首章写道:“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梅子成熟坠落本是自然之景,但这里却被用来起兴女子盼嫁之情,这是因为“梅”与“媒”谐音,女子心中向往婚姻,在看到与“媒”音同的梅子之后,自然而然地将心中之情投射于眼前之景。法国社会学家列维·布留尔将这种物我一体化思维所形成的人与物之间的关系称为“互渗”,“人和物之问的互渗”实际上可以看作比兴艺术的思维基础。

本文乃作者独家原创,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下次不见不散~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hy/7623.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