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清明祭祀,诚敬的态度比张扬的形式

公益中国援助定点白癜风医院 https://baike.baidu.com/item/青少年白癜风防治援助项目/22039760

祭祀在古代中国是重要的形式,重大的祭祀需要国君亲自主持,而作为寻常百姓,最多的祭祀是祭神、祭祖。

中国祭祀,不能简单地说是封建迷信,是人们通过祭祀活动来报恩报德。神,是有遗爱在民者,对人类做出贡献的人,或者在某个方面突出有影响力的人,都在可能成神,如关公;“祖”字的结构是祖=示+且,表示三脚架上面摆一块肉(示),拜男性生殖器(且),代表生生不息。

祭祀实际上是一种心灵的沟通,“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就是祭祀祖先的候时,好像祖先真地就站在自己的面前一样;祭神的时候,就好像神真地在面前一样。

祭祀的对象无形无相,鬼神谁见过,谁能确定它存在还是不存在?因为要证明鬼神存不存在很难,对于这个问题,儒家不说他一定不存在,也不说他存在,而是人的一种感觉,自己觉得他存在就是存在,就是常言说的“信则有,不信则无”。

从心理上认定鬼神的存在,祭祀就有意义,就能让人安顿人心,就像佛经里面说的“如来”,他究竟来了没有呢?不知道,好像来了。

西方的一些科学家信奉上帝,这与科学精神格格不入,让人匪夷所思。其实,他们是把科学研究与精神信仰相分离,信仰是寻求精神安宁的一种形式,与他的科学研究并没有多大的关系。

对于祭祀,孔子说:“吾不与祭如不祭。”关于这句话有两种断句方法,主要是对“与”的不同理解。

第一种,“吾不与祭,如不祭。”“与”是参与的意思。凡是祭祖祭神的活动,必须自己必亲自参与,不可以让人代祭。如果自己不能亲自参与,找别人代替,就如同没有祭祀。

祭祀时表达的是自己的一份情意,让人代替,别人是无法拥有你的心情的。

孔子还说:“非其鬼而祭之,谄也。”古代人认为人死为鬼,祭祀鬼神在古代有严格的规定,按礼法,主祭者祭祀的是自己的宗亲,而一些非亲非故的人去祭祀别人的先祖,有巴结奉迎之嫌。

另一种,“吾不与,祭如不祭。”“与”是赞成的意思。就是说,孔子不赞成祭祀像没有祭祀一样。

祭祀不只是一种仪式,而是通过这种仪式来表达祭祀者的敬畏之心,重在虔诚恭敬,就是要心存敬意,叫人感恩。

《礼记·檀弓上》:“丧礼,与其哀不足而礼有余也,不若礼不足而哀有余也。祭礼,与其敬不足而礼有余也,不若礼不足而敬有余也。”不管是丧礼还是祭祀,用不着过分铺排,丧礼最重要的是表达哀痛之情,祭祀最核心的是表达诚敬之情。

程子说:“祭先主于孝,祭神主于敬。”祭祀时要有虔诚的心态,发自内心的敬畏,要表现于行动。如果心不诚敬,祭祀就失去了其实质,就成为一种毫无意义的仪式,只是做做样子,是让别人看的。

清明节到了,上坟就是人们缅怀已故亲人的一种祭祀方式。随着时代的变迁,祭祀这种十分庄重的礼仪,现代很多人已经不了解其所要表达的内涵,把上坟看作是一种单纯的风俗习惯,看到别人咋做,自己就咋做,至于为什么要上坟,却知之了了。

上坟带祭品,祭品也不一定丰厚,表达心意最重要。而有些人讲排场,祭品中有纸糊的洋房洋车,还有金童玉女侍候。有一个笑话,说一个儿子还给父亲送了一个纸糊的美女,让父亲在阴间消受,在世有母亲听说后,当即给儿子就是一个耳光。像这样费时劳力又浪费钱财,却没有价值,还不如不做。

孔子对待这样的祭祀,持反对态度,批评了这种只重形式不重内容的错误做法。

祭祀更重要的意义是慎终追远,感念亲人的厚德,牢记自己的责任,把家族事业发扬光大,真正做到“事死者,如事生”。

祭祀活动本身充满了教化意义,教育生者要进行反思,人最终是要走向死亡,警示生者在活着的时候要多做善事,不要做恶,少一些罪责。

祭祀重在诚敬的态度,如果没有慎终追远的诚意,无论仪式如何完美,也只是虚假的排场。

#论语#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立删)

我读《论语》之《八佾篇》: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祭祀祖先时,好像祖先真的在面前;祭神的时候,好像神真的在面前。孔子说,我不赞同祭了就跟不祭一样。

读书感悟人生,写文传承文化。欢迎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hy/7589.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