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乃作者小节说文化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我国少数民族中,山林狩猎型经济以鄂伦春族为代表,河谷渔捞型经济以赫哲族为典型,沿海渔业以京族为突出。由于许多民族历史上曾经历过以采集和渔猎为主要生计的阶段,以及现今生活地区的自然环境影响,所以,尽管不以渔猎经济为主,但仍保留有一些渔猎活动或有关节日习俗。赫哲族虽然只有多人,但是一首《乌苏里船歌》却把她唱得名扬四海,举世皆知。他们聚居在黑龙江省同江市及饶河、抚远两县的3个民族乡中。该地区山清水秀,河汊纵横,为渔猎经济提供了便利的自然环境。过去民间所说的“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真是既生动形象,又毫不夸张。现在沿江而居的赫哲人仍以渔业为主,不论男女老少,都是捕鱼好手。
赫哲族在赫哲族聚居地,一年四季皆可捕鱼,春秋是旺季,冬夏是淡季。渔民们非常熟悉各种鱼的生活习性,知道什么季节在什么地方用什么方法可以捕到什么鱼。赫哲族捕鱼工具分工之细,在全世界各民族中可说绝无仅有。捕鱼工具分叉、钩、网三类。鱼叉有活杆叉和连杆叉两种。活杆叉又有大小之分,大型叉专门叉捕鳇鱼,早年能捕到上千斤一条的鳇鱼,近年七八百斤重的也时有所见。小型叉用以叉杂鱼,大型叉的铁制插头就有70厘米长,并排3个叉尖,中间的叉尖长约30厘米,每个叉尖上有4个倒钩。
赫哲族聚居地叉杆直径4厘米,长4米,叉柄与叉头间用6米长的马尾绳连接,此处系有用充气鱼泡做的鱼漂浮子。叉鳇鱼时需二人合作,把舢板船插桩固定在水深1至1.5米的急流滩头,待鳇鱼逆流而上时,于5至10米远处投叉捕鱼,几乎百发百中。鱼被叉中之后,翻腾挣扎,叉头与叉杆分离,叉绳被鱼拽走,渔人视漂驾船而追,待鱼力竭,拖到船上。
赫哲族聚居连杆叉的叉头与叉杆是固定死的,叉中鱼后不会脱离,一般在岸边,或于冰上凿洞叉鱼用。钩捕的方法多用于春秋冬三季。鱼钩的品种很多,有鳇鱼钩、滚钩(亦称快钩,在40至50米的钩绳上拴有来个鱼钩)、甩钩、撅达钩(一种带有2或4个钩的鱼形钩体)、毛毛钩、底钩(蝗蚓钩)、鳊花钩、钝钩、鲇鱼钩、漂钩等。网捕的收获量大,所以使用范围最广。网有赶网、待河网、拉网、淌网、丝挂网、挂网、旋网、铃铛网、圈网、打朦网、底网、下浮网、鼓咚网、扒网等。“拉网”每片长10至15米,宽2至5米,在水域宽的地方,常将10多片网连接在一起使用,有一网就可捕到上万斤鱼的。
鱼钩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京族沿海而居,海域捕鱼自然也就成了他们的衣食之源。来到广西防城各族自治县的沥尾、山心、巫头、潭吉等京族聚居的渔村,首先看到的是各式渔具。拉网、刺网(定刺、流刺、旋刺)、塞网、鲨鱼网、南虾网、海蜇网、鲎网、墨鱼网等,到处堆挂。渔箔捕鱼,是京族渔民的独特创造。简单来说,就是在海边的滩地裂沟,构筑巨大的漏斗形渔箔,涨潮时,汹涌的海水带着鱼虾淹没了箔的;退潮时,鱼虾被困于鱼室,渔民驾轻舟划竹筏,进入箔的篱沟尽情收获。在退潮后的渔箱边上,只要你想要海产,渔民们都会愉快地慷慨赠送。
刺网京族最重要的节日是“哈节”,哈节的日期各地不同,沥尾、巫头在农历六月初十举行,节期3日,活动中心是各村的哈亭。“哈”是京语译音,含有“歌”、“请神听歌”的意思。节日里通宵达旦,歌舞不息,皓月当空,海浪轻拍,男女青年在林间花荫中幽会传情,安宁而浪漫,令人陶醉。京族的节日食品中,必有被称为“金汁”的“鲶汁”。它是在大瓦缸中用盐腌小鱼,经过过滤而成的一种清香四溢、诱人食欲的调味品,其上品(头漏汁、二漏汁)远销海内外,京族渔民自古信奉海神,各家都供有海神牌位,每个村子和路口都有海神庙。渔民出海前或捕鱼归,常到海神庙祭析或拜谢。
哈节农历每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京族渔民举行“海神祭”,又称“做年晚福”。仪式隆重,祭前各家早起杀鸡买肉、准备祭品,奉献到海神庙。所谓庙,不过是在海滩树丛中搭的一座木屋、“庙”里立有一块石碑,象征神位所在。祭品有鸡肉、猪肉、糯米饭团、糖粥、酒、香火、红烛、竹编纸糊的龙凤、海船等。祭仪开始,焚香点烛,主祭老人念祝词,最后烧纸钱和龙凤、海船。祭毕,平分祭品,各自带回家去祭祖。祭海神,反映了海与渔业对京族人的重要性,当然也说明,过去在海上捕鱼作业中,狂风巨浪给渔民们造成过不少灾难。在哈亭中供的诸神像中,“镇海大王”的神像很突出,也说明了这点。
参考资料《中国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