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载,天皇氏始制干支之名,以定岁之所在。“二十四节气”是干支历中表示季节、物候、气候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清明这一节气,万物皆洁齐、生气旺盛、吐故纳新、气温升高,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在中国,清明节又被称为祭祀节,是人们祭拜祖先的节日。不同地方的人,过清明节的方式都不太一样,今天我们就着重讲一下崇明地区的人们是怎样过清明节的。清朝康熙年间,有一个名叫吴澄的人,虽然,他来自安徽,但是,他在崇明住了三十年,可以说,对崇明是非常熟悉。他写了一本描绘崇明本地风土的诗集《瀛洲竹枝词一百首》,这本诗集里恰有一篇名为《祭祖》的诗,描绘的的正是崇明人过清明的景象。里面这样写道:挈盒携樽郊外行,新蓬圆子祭先莹。原头累累瓶装骨,冢上添泥贴太平。清明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节,属于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从诗句中,我们仿佛看到了这样一幅画面:在清明这一天,人们拿着饭碗和酒杯去郊外祭祖,到了先人的坟头后,用新生的蓬蒿叶榨汁做出来的圆子摆在土堆面前,希望死去的先人能够好好享用。远望田头,到处都是装着骨殖的瓶子,临走之前,祭拜的人会在坟冢上再堆上一层新土,并在新土贴上写有“太平”两字的祭纸,希望祖先能够保佑活着的人都能平平安安的。当然,诗中所写不过是崇明人祭拜祖先的一景,除此之外,他们在清明时分还有众多的风俗,待我一一说来。当地民间一直有这样的一种传说,说是只要在清明节前后在家中贴上一张纸条,纸条写上“清明嫁九娘,一去不还乡”,待到夏日家中点灯,就不会有恼人的飞蛾扑过来了。因为,人们把飞蛾称作“九娘”,故这种习俗叫做“贴九娘”。因清明是人们尝新和踏青的时节,故又被人们称作“尝新节”和“踏青节”。崇明靠海,清明正是捕鱼的好时候,当地的鱼种类丰富,数量不少,河豚鱼、回鱼、刀鱼等应有尽有,有诗这样写道“河鱼沽罢面鱼稀,寒食烹鲜子蟹肥”,描绘的正是清明时候渔民大丰收的景象。清明时候除了捕鱼捕蟹,崇明人还习惯酿一种叫“菜花黄”的老白酒。这种酒人们在清明时期开始酿造,等到秋天来临的时候,搭配着蟛蜞酱一起食用,美味无比。前面说了,人们祭拜祖先的时候,会用上一种叫“圆子”的东西来当作祭品,圆子制作起来非常简单。首先,用蓬蒿或艾叶来挤榨出青汁,再将,这些青汁与事先准备好的米粉揉在一起,最后,里面包上豆沙就算是做好了。祭祖结束之后,人们往往又累又饿,这时候吃上几个圆子,便觉是人间美味。古代时候,封建礼节对女人有颇多约束,一年到头,女人其实大部分时候都只能呆在家里。但清明节非比寻常日子,女人们是可以出门踏青的。所以,她们大都会在这天梳妆打扮好,约上家人或朋友外出赏景。此时,恰好又是万物生长的时节,外出游玩的女人们看着各种草长莺飞、桃红柳绿的景象,平日呆在家里的那种郁闷心情便会一扫而空。不过,对于女人们来说,赏景可不是她们的唯一目的,她们在赏景之余,还会去寺庙里参加各种佛事活动。在佛寺里,女人们会给寺庙捐钱或给佛像烧香,希望一年之内自己和家人能平安无事。清明节还叫“风筝节”,清明时候放风筝是崇明人的一项传统,风筝大多用芦苇杆制成,形态非常多样,常见的有六角鹞、菱形鹞、老鹰鹞、蝴蝶鹞等,当地人传言放风筝能消除自己身上的厄运。清明节又是“植树节”,崇明人天生对树木有一种亲近感,不管街头巷尾,还是沟渠河溪,崇明人都种满了各种各样的树,在他们眼里,一个地方若是没了树,一切事物就失去了生机。在当地,种树根本就不用号召,完全就是人们自发的行为。在各种树里面,崇明人尤其偏好杨树和柳树。杨树生命力顽强,不容易枯死,人们不用耗费太多时间和精力去刻意栽培。且杨树长得还快,人们只需随地栽下一根枝杈,用不了两三年,它就会自然而然地长成一颗参天大树。而柳条极具观赏性,堪称树中美女。在很早的时候,人们一般不喜欢在家的四周种树,而喜欢在江边新涨出来的滩涂或是山里新开垦的土地上种,这叫做“种青”,种青不仅能够防止水浪冲垮江堤,还能使新开垦的土地变得巩固。这里不仅有祭扫、缅怀、追思的主题,也有踏青郊游、愉悦身心的主题,“天人合一”传统理念在清明节中得到了生动体现。经历史发展,崇明清明节在唐宋时期融汇了寒食节与上巳节的习俗,杂糅了多地多种民俗为一体,具有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说了这么多崇明人的清明习俗,不知大家有没有想要在下次清明节来临之时也学着他们一样放风筝、吃青团呢?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