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不足而礼有余打了谁的脸麟开祥趾

北京中科医院怎么样 http://pf.39.net/xwdt/170210/5218641.html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林放这个人,根据郑康成批注说他是鲁国人。在程氏《论语集释》这部书里面,程树德先生说林放是孔子弟子,他也是有考证。我们对林放这个人因为文献不多,所以了解不是很周到,只知道他是一个鲁国人,大概是孔子的弟子。这一段是鲁人林放向孔子问礼的对话。他问的是:礼的根本究竟是什么。孔子回答说:“你问的问题意义重大,就礼节仪式的一般情况而言,与其奢侈,不如节俭;就丧事而言,与其仪式上治办周备,不如内心真正哀伤。”孔子在这里似乎没有正面回答他的问题,但仔细琢磨,孔子还是明确解答了礼之根本的问题。这就是,礼节仪式只是表达礼的一种形式,但根本不在形式而在内心。不能只停留在表面仪式上,更重要的是要从内心和感情上体悟礼的根本,符合礼的要求。朱子《集注》当中说,“见世之为礼者,专事繁文,而疑其本之不在是也,故以为问。”这是讲林放为什么会请问夫子礼之根本。是因为他见到世间人在行礼,这些礼仪搞得可能很繁琐,都是形式化、表面化。这个文是形式化、表面化。看到这些人好像不能说他不知礼,但也不能真正说他知礼。为什么?因为根本不在了,他那种礼完全只是表面形式。所以林放在这里向夫子请教,到底什么才是礼的根本。这是问到礼的实质了。孔子回答他,先赞叹他是大哉问,问得好。孔子也是了解到当时的时弊,都是什么?舍本逐末。对于礼也是如此,都搞形式,而忘记了根本。而且,大概没有人去请问孔子礼的根本的事情。这个问,别人没问出来,唯独林放他问出来了。为什么?因为他有志于本,他不是只想学礼的表面形式,而是想真正得到礼的实质精神。有这样的志向,那孔子当然非常欢喜,所以赞叹他这个问问得好。因为,得到了礼的根本,礼的全体都能得到。本得到了,枝末当然自然得到。如果放弃了根本,追求枝末,根本失去了,枝末也是会失去的。孔子在这里答复林放说,礼,与其奢也,宁俭,就是与其奢华,宁愿节俭。丧,与其易也,宁戚,讲丧礼,与其是和易,宁愿要哀戚。夫子举出礼和丧这两方面。丧也是丧礼,所以这里讲的礼,就应该是理解为跟丧礼对称的丧礼之外的其它的礼,这是包含在礼这个方面,然后把丧礼单独提出来。这里讲的礼注重根本。如果是奢侈、奢华,那往往就变成务虚、形式化,而那分诚敬的心就失掉了。譬如说祭祀的祭礼,祭神如神在,那要有十分的诚敬心,这是礼的根本。如果只是摆出很多祭品,搞得非常的富丽堂皇,祭品也是多种多样,搞得非常热闹奢华,这就把诚敬心给失掉了,这就失掉了根本。倒不如宁愿节俭一点,节俭还不至于把诚敬心失掉,还可以得到礼之根本。所以讲与其奢,宁俭。丧礼也是这个道理,与其易,宁戚。这个易,根据包咸的批注说,易,和易也。言礼之本意失于奢,不如俭。丧、失于和易,不如哀戚。所以丧,与其易的易字,包咸认为是和易。当然,古注有其它多种的解释。和易的意思就是和顺而有条理。我们知道丧礼,作为儿女为父母行丧礼,那儿女心中非常哀戚的,非常的痛苦、悲痛,很可能这丧礼都没有条理。如果是办丧礼我们只求非常有条理,好像办一般事情一样,非常注重很多的细节,看起来是和顺有条理,这是易,但是这个不合人之常情。在那个时候悲痛得怎么会想起这些小的细节?很可能就没有那么条理了。所以只求条理,往往会失掉哀戚的根本。哀戚实际上是一种孝心。所以倒不如哀戚,可以得到根本,是讲这个意思。朱子《集注》当中解释这个易,他是讲当治字来解。他引用《孟子》易其田畴,这是治、治理,也跟这个很有条理意思相彷佛。朱子《集注》当中引范氏曰,宋儒范祖禹说,夫祭与其敬不足而礼有余也,不若礼不足而敬有余也。丧与其哀不足而礼有余也,不若礼不足而哀有余也。礼失之奢,丧失之易,皆不能反本,而随其末故也。礼奢而备,不若俭而不备之愈也。丧易而文,不若戚而不文之愈也。俭者物之质,戚者心之诚,故为礼之本。这段话也讲得很有道理。他说祭,祭礼,祭礼一定要庄敬。如果只是专务奢华,在这个礼的细节上有过之无不及,这就是礼有余了,甚至有些过分了,但是自己的敬不足,诚敬心不够,那就不如你的礼不足,但是诚敬心有余。我们想想确实是这样。礼仪的细节可增减,但是诚敬心这个根本不能变化。所以前面《论语》中子张问十世,这就问礼,根本不能变,但是那些细节,那些制度的礼仪,枝末的行为是可以增减的,有所损益的。所以我们要抓住礼的根本,对于祭礼来讲,敬是根本。对丧礼,与其说哀戚不足而礼有余。你在形式上做得很好很周到,但是只是为了形式,哀戚不足。我们看到有生前不孝,死后凑热闹的现象。这是什么?没有礼的根本,这叫大不孝。还自己用这些礼节来装潢自己,既不孝又虚伪。所以评论里有一句话讲他们,说生前不孝,死了乱叫。这就是哀不足而礼有余。为什么哀不足?心不孝。光有礼,这个礼统统都是形式。那不如礼不足而哀有余。他可能在礼节上有一些欠缺,不圆满,但是他真正生起这种孝心,悲痛、悼念自己的父母。哀戚有余,这个更近于礼的根本。所以孔子举出这两方面,说礼如果只务奢华,就会失根本。丧礼只务礼节上的那种条理,那也会失根本。因为都是追求枝末,追求枝末往往容易忘本,逐末就会舍本,舍本才会逐末。所以礼的奢华而完备,倒不如节俭而有一些不完备、有一些欠缺还好。丧礼非常条理而搞很多形式,倒不如真正有哀戚之情,而没有表面的文采那种形式更好。所以范氏点出来,俭者物之质,节俭那是讲到我们实质了。物之质就包括我们所拥有的物,所办的事。质是本质,朴实的,不是搞这个奢华表面的。戚者心之诚,丧礼哀戚那是因为心很诚,真心悼念父母才会有哀戚的样子。所以这就显出礼的根本是什么。蕅益大师批注当中给我们点出来,说俭非礼之本,而近于本。故就此指点,庶可悟本。孔子讲到的礼,与其奢也,宁俭,奢和俭,奢华和节俭这是一对,相对的。孔子主张,与其说奢华,倒不如节俭。那不是说节俭就是礼的根本。奢华和节俭都是两端,都属于枝末。但是,相比之下,节俭就比奢华更近于本,跟根本相近。因为什么?它是更有实质精神,它不是专求表面化、形式化,所以更加近于本。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hy/9514.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