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前,乐山大佛发现一密室,专家齐聚后

神情庄严、肃穆的眼神,却又透露着对众生的一丝温和,在这样的眼神之下,波涛汹涌的三江河流化为温顺的利民水流,造福着一代又一代的鱼米之乡子民。乐山大佛——一尊亘古未有的佛像石刻雕像,它像一位尊者,静静守护着四川的百姓们。

乐山大佛是唐朝时期所建造的一尊高约71米的巨型佛像石雕,它的原型是弥勒佛像,通身较为圆润,但是也并不像流传至今的大肚翩翩形象,而只是脸和耳垂看上去比较圆润。在古代,没有先进的工具,没有直升飞机,很难想象古人们是如何建造出这样一座宏伟而庄严的建筑。不过无独有偶,除了乐山大佛外,古人的智慧还体现在很多别的建筑上,比如造型精巧的黄鹤楼,当时设计的造型甚至在现在看来都精妙无比。

唐朝时,四川的大渡河、青衣江、岷江三江汇聚后,在汛期时水流非常的凶险,常常伴随着灾难和险情,如洪水或者涝灾,每次农民都苦不堪言,庄稼全都被淹了,上交的粮食不够。当时,有一个和尚叫海通,他喜欢游历山河,逢人就讲禅念经。这位大师到了四川地界,刚一来就遇上了洪水,他看到以后,对民不聊生的惨况感到同情和可怜,于是向当地的官员反应,建造一座巨型佛像,用佛像改变这片水流的气运。

当地的官员自然乐不可支,毕竟这种大工程通常都可以从中捞一笔,且在唐朝,几乎全国上下都对佛教非常尊崇,这来源于武则天时期对佛教的宣传。所以官员立马向上反应,唐玄宗批准了以后,海通就成为了这个工程的负责人。官员为了从中获利,就天天谄媚地去海通那里说好话,最后海通知道了以后,为了明志于是把自己的眼睛扣了下来,意在向贪官表明自己虽眼瞎但是心明。贪官被吓得落荒而逃,而海通的大名也流传开来。

可惜,海通大师之后没有过多久就圆寂了。大佛的建造随之停滞不前,约莫过了二三十年,才又重新启动,就这样建建停停,历经九十年四个朝代才把大佛建成。建成之后,神奇的是,周围汹涌澎湃的水流被渐渐平复,此处的灾难也减少了,百姓都安居乐业。怀着乐山大佛对于百姓庇护的感谢,香客们也源源不断过来参拜和进奉。

后来,由于战乱和自然因素,大佛被破坏和侵蚀的不成样子。建国以后政府决定修复大佛,在年的时候,为了修复毁损的大佛,工人们曾多次在大佛身上动刀。修复的过程中,在大佛胸口的位置发现过一个洞,洞门是由一块石碑组成,这块石碑是“宋代天宁阁记事残碑”。天宁阁是在大佛竣工之后在它的旁边建的一座阁楼,但是后来因为失火被烧掉了。而在宋代的时候,又经历过一次重建,这个石碑说明天宁阁的重建是确实存在的历史事件。这让当时的人感到很疑惑,因为石碑上面的文字可以证明是宋代的,但是这宋代的石碑是怎么穿越到唐朝的佛像上的呢?

一个解释是,胸口的洞本就是宋代的时候加上去的。但是这个洞口与周围的制式对比起来并不违和,痕迹经检验是与大佛一起建造的,因此这个洞口是在建造大佛期间就存在的。还有人认为,这个石碑本来不是此处的物品,后人因为某种原因所以将它堵在洞门口。

当把石碑挪走并进入到洞里面后,这里居然空空如也。不,也不完全是空的,在里面只有一些“破烂”,残留着一些铁块的边角料和铅块。里面看上去破旧不堪,且有被人翻动、破坏的痕迹,看上去被洗劫一空了。难道这个洞是个藏宝洞,里面的金银财宝已经被人偷走了吗?

如果要探究这个洞,首先需要了解,佛像上的洞是用来做什么的。古代的佛像,一般都设有藏脏洞,这个藏脏洞内主要放置的是五谷、五金或经书等,分别代表着经济、文化的繁荣昌盛。还有一种解释是大佛在建立之初,为了能够保存大佛制作的原本样貌,于是在大佛的基础上造了一个比它小数倍的缩小版,这个缩小版也就相当于现在的模型。将模型放在大佛的胸前,寓意“心中有佛,佛中有心”。

还有一种可能性比较小的推测,佛像上的洞口内存放的确实是金银珠宝,不过是历代较为珍贵的祭品。佛像常年有源源不断的香客来拜访,里面不乏贵族和豪绅,将祭品放在胸口内,使得佛像感知民众对它的虔诚,这也是有可能的。

乐山大佛不仅是我国佛教发展的一个显著见证,也是我国建筑史上的一个奇迹,更是文化发展的延续。无论这里面原本放的是什么,但是现在已经消失不见了,这对于我国的文物探索和历史研究来说始终是一个损失,也是一个遗憾。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pz/1268.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