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三
历史其实是很难被篡改的。
很多人所谓的篡改仅仅只是盲人摸象式的无知罢了。
他们首先就缺乏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拘泥于某种意识形态或者主观的价值判断,然后在此基础上对历史很多或自己无法理解、或左右矛盾冲突、或存在明显伪造的细节大肆批判,自以为发现了世界的真谛,觉得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充满着欺骗的“幻象”罢了。
但是,真的是这样么?
我从来不觉得自己就是一个聪明的人,普通的小学初中高中,普通的大学就业奋斗打拼以至在社会竞争中黯然落败、怏怏的回到老家。正因为我的半生生涯太普通了,所以在我思考任何问题的时候都会明白这么一个道理:没理由我都能弄明白的道理、想透的东西,掌握的技术和原理其它人不明白,想不透,掌握不了。
所以我在看历史的时候就会想,如果历史的这种伪造和篡改直白到连我都能琢磨明白,那么千百年来的人杰们难道比我还蠢,天天去研读这些“伪造”“篡改”的“武林宝典”并且还真从中琢磨出名堂,还对其赞誉不绝,号召后人要多读史。
难不成,人类的精华全部诞生到当今这个时代,以至于我一个现今社会的“卢瑟”“失败者”思想境界和对历史的洞察力就比古代甚至于几十年前的近现代的优秀人物们还要厉害?
其实如果你想到这一层,那么你就会明白,历史并不像很多人所说的那般容易被篡改。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是对《史记》的评价。但凡读过书的人都应该知道史记是一本纪传体通史。
纪传体通史的本质就是以人物传记为核心的史事记录方式,其内容就跟看小说差不多,其中不乏作者大量脑补的人物对话和戏剧冲突。
如果拿某些人的历史观来看,毫无疑义史记就是一本大量被篡改、伪造的以历史为背景的“硬玄幻小说”,毫无价值和意义。
但为什么史记被捧的如此之高,历朝历代不管庙堂之上还是江湖之中的各色人物罕有不读此书的?
一本充斥着司马公脑补的“硬玄幻小说”难道还能教会无数的政治家、豪商、学阀、官僚们怎么分辨政治博弈的游戏规则不成?难道看个修仙小说真能学会修仙?
当你理解到这个程度后,再去反过去看史记,去思考,你就会明白的更多。
其实,历史的细节虽然不乏谬误,脑补,篡改甚至伪造,但历史的事实是没法欺骗人的。张三杀了李四,不管是情杀还是仇杀,李四死了,而且还是张三杀的这个事实是没法改变的。
纪传体通史的意义在于,理顺了人物之间的关系线。当你明白了这个人的关系网,所处交接的关系线,他的成功或者失败所涉及的主要人群和利益团体有哪些后,那么自然对于他为什么会成功或失败有着自己的判断。
皇帝身体不行快要挂了,后党和太子党相争,李四天天和后党一干人等喝酒,张三是太子党得力干将,司马公就算给你脑补一场双方酒后为了争夺一个青楼美女大打出手失手杀人的事,其实很多东西都是你懂、我懂、大家懂的事,无非因为有些话不太好说罢了。
同样的,社会贫富差距悬殊、恰逢天灾人祸、民不聊生,新党以“为民请命”“革除旧弊”的口号崛起,张三是新党的马前卒,李四是旧党的中坚力量。司马公就算给你脑补一场宫闱之中张三身为贵妃的堂姐和李四孙女的皇后之间宫心斗大戏引发的阴谋诡计,其实这场谋杀到底是什么个情况,也是不言而喻的事。
没有正确史观的人,总是拘泥于细节和表面而忽视大势与本质,在他们看来或许潘金莲没落下那根棒子,大宋就不会灭一样。
大宋灭亡的本质是什么?是一根棒子么?或者说是一个或几个官员做几件好事或坏事就能改变扭转的么?
就像张三杀李四一样,司马公的童话故事里面自然充满的偶然性,但其实,这是一个必然的结果。
双方利益冲突无法调和的必然祭品罢了,无非具体的祭品或许可能是“李四”又或许可能是“王五”“赵六”“孙七”甚至可能“张三”被反杀成为反向祭品。
历史真的容易被篡改么?其实如果你真看懂历史的话,就会明白篡改历史是很难的。
因为历史本就是立足于结果的一种记录罢了,而结果本就是“道”的体现。
就像胜利者总是倾向于美化自己崛起的过程,这本来就已经涵盖到历史的结果之中了。
你如果非要挑出来胜利者美化过自己崛起手段的案例来否定胜利者本身胜利的这么一个结果,其逻辑就相当于你盯着股票某一时刻有几手卖盘而无视更多的几千手买盘硬要杠明明有人卖为什么这股票还涨,交易所的交易系统就是个阴谋,专门割空头的。
看历史就像看股票一样,市场嘈杂的观点信息、别人复盘的结论只是他的观点和看法,真正唯一可以相信的仅仅是成交后的涨跌结果,因为这些结果已经涵盖了所有的嘈杂信息。
无视结果反而专注于那些嘈杂信息之上,那么自然会觉得历史充满的篡改和欺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