奠是什么

我们中国人有自己独特的丧葬文化,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举行葬礼的时候要写一个大大的“奠”字,那么,这个“奠”又是从何而来呢?

其实“奠”与祭祀有关,但却不是祭祀死者,祭祀死者是在下葬之后进行的,而“奠”是下葬之前的一种活动,与破土有关,事实上,这与“奠基”一词里的“奠”是一个用法。

在汉语词典里,“奠基”一词的解释是:打下建筑物的基础。这是一个很浅层次的解释,反倒是百度百科解释得挺到位:“奠基”的意思是在打地基盖房搞建筑或一切破土动工的时候,选择一个吉时,向在此地埋葬的无主坟或者一切生灵祭奠,告知他们将于此地破土动工,请他们知悉并谅解或迁徙他方,这是一种尊重和告慰之礼,也是阴阳和合的我国古代的和谐哲学。这个说法尽管很到位,但仍然没有讲清楚,下面我们就来深入一点聊聊这个“奠”。

我们常说的“奠基”其实指的是奠基仪式,简单点解释就是在一个建筑物破土动工之前进行的一次祭祀仪式,祭祀的对象就是远古人所认为的地下的“灵”,这些“灵”不仅包括生灵,还有死灵,死灵就是死去的那些居住在地下的亡灵,远古人认为这些亡灵是不好惹的,他们是导致人们生病和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破土会侵扰到这些亡灵,所以在动土之前需要先祭祀这些亡灵,祭祀就需要祭品,祭品的规格同建筑工程的规模正相关,而这个祭祀的过程就被称之为“奠”,也就是说,“奠”其实是一种特殊的祭祀,祭祀的对象不是常规的神祗和祖先,而是地下的亡灵。

也就是说,“奠”与“祭”是不同的,而且其方式也是不同的,“祭”字的本义是向神灵献祭品,在甲骨文中是用手拿着带血的肉进行献祭,而在金文写法中下面多了一个“示”,也就是祭台,这可能与祭祀方式的转变有关。

甲骨文中的“祭”字写法

“奠”字的甲骨文写法与“祭”完全不同,它的本义是在地上放置一个尖底的容器。

甲骨文中“奠”字的写法

这个容器也有不同的写法,大致是这样的。

“奠”字的各自甲骨文写法

有人认为“奠”字是在给神灵献酒,这其实是说不通的,难道只有破土才需要献酒吗?祭祀神祗和祖先就不献酒了吗?如果“奠”字是献酒的意思,那么它的用法会非常普遍,而不仅仅限于破土动工时才用。

那么,这个“奠”到底是什么呢?我们先来看一张考古图片。

仰韶时期的儿童瓮棺

这是一种距今五千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的儿童瓮棺,这些瓮棺通常都是集体出现的,也就是一个遗址中会有很多这样的儿童瓮棺,这些瓮棺都是尖底罐,通常是埋在居住区里的建筑物下面,通常认为这是远古时期儿童夭折后被亲人埋葬在家附近的结果,但真实情况可能并不这样美好,这其实可能涉及到人殉现象。

在辽宁朝阳热电厂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中,发掘了11座面积均在10余平方米上下的半地穴式或地面式房址,其中一座的房基下有用于奠基的幼童尸骨一堆,头盖骨、下腭骨不在一处。偃师二里头夏代晚期都邑遗址,年曾发掘清理房基8座,均为小型地面式或半地穴式建筑,多呈方形或长方形,有的室内地坪下有成排的墓葬,墙根下有幼儿墓,据其与房屋建筑的有机联系看,很可能是有关营建仪式中用的人牲群。

这种案例其实很多,关于古代以人殉葬的现象我们都是了解的,其实与人殉有关的不只是葬,在需要破土动工的房屋建筑时也存在普遍的人殉现象,那么,我们过去对殉葬的理解可能并不准确,殉葬应该分为两部分:牺牲和陪葬,牺牲是用来奠祭因破土而侵扰的亡灵,陪葬才是用来陪伴死者的,用来牺牲的都是地位低贱的奴隶和牲畜等,而陪葬的都是死者生前喜爱的人或物,那么,建造房屋显然是不需要陪葬的,但仍要奠定亡灵,也就是牺牲,牺牲的最高级别就是人。

对主人而言,相比于成年奴隶,幼年奴隶显然是低成本的,那么儿童,尤其是婴儿显然是性价比更高的牺牲,把儿童或婴儿装在罐里埋在下面用以祭祀亡灵,这就是“奠”,当然,这不一定都是活埋,很多应该是先致死后献祭的,这就出现二次葬的现象。如果是高级贵族进行的大型宫室建筑,并不在意几个奴隶,通常都是用成年人牲,所以也有把成人装进瓮棺的,或是成人和儿童一起装进瓮棺。

当然,这并不是说所有的瓮棺葬都是人殉,也可能由远古时期的人殉演变为一种丧葬方式,或是这先有这样的丧葬方式,而人殉借用了这种丧葬方式,但无论如何,普遍存在的儿童瓮棺葬其实很大一部分是人殉习俗,用的多少通常取决于工程的规模,而像那种祭坛建筑,可能就是大量发现儿童瓮棺的地方。

总之,最早的“奠”其实是一种祭祀地下亡灵的仪式,而在这种祭祀仪式中,最常见的就是用儿童来献祭,这些儿童通常是被装在一种尖底瓦罐里的,“奠”字的写法由此而来。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pz/4002.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