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禧攻略》中有一幕十分有意思的场景,女主角魏璎珞,为了报复飞扬跋扈的怡亲王,在宫中举行的祭祀大典上,皇帝赐予臣子们胙肉的时候,偷偷在怡亲王的那一份里面加了盐巴,然后假装无意间透露出了这个消息,这也导致怡亲王被当场发现,被乾隆当场痛斥,颜面尽失,回到府中,还挨了一个月的禁闭。
这也让人感到纳闷,怡亲王的罪行,仅是因为在皇帝赏赐的“胙肉”里面,私自放了一些盐而已,怎么就会受到如此大的惩罚?
一般来说,皇帝赏赐下来的东西,自然都是好东西,那么这个所谓的胙肉,究竟是什么呢?不妨让我们来看下,在古代的封建社会,祭祀祖宗和神灵,是一件十分神圣的工作,而最好的祭品,当然是各种肉类了。
然而过去生产力也是无比落后,大好的牛羊猪肉就这么浪费掉,也难免有些可惜,因此上到天子,下到贵族家庭,在祭典完成之后,会将肉拿出来进行分食。同时很多人认为,在祭祀后,肉上也有祖宗的庇佑和福气,故而把祭祀食品分给大家吃,又叫“散福”。
这种仪式由来已久,早在宋朝陆游《入蜀记》卷五记载:“招头盖三老之长,顾直差厚,每祭神,得胙肉倍众人。”《东周列国志》也提到:“及祭之期,定公行礼方毕,即便回宫,仍不视朝,并胙肉亦无心分给。”
往往地位最为尊崇的人,自然也是分得最多的,某种意义上,也算是接受了祖宗的庇佑。
根据二月河的《乾隆皇帝》作品当中,乾隆就多次将胙肉,赏赐给和珅和身边的侍卫,以及周围的阿哥们。勉励子孙墨守祖业,谨孝道。
那么它的味道如何呢?清代的《满洲祭神祭天典礼.仪注篇》备注了胙肉的制作方法:“司俎太监等舁(抬)一猪入门,置炕沿下,首向西。司俎满注入洲一人,屈一膝跪,按其首,司俎满洲执猪耳,司祝灌酒于猪耳内,猪去息后,去其皮,按节解开,煮于大锅内。”
从上面的表述来看,这些猪肉,只是简单的除掉了一些不能吃的息肉,剥皮拆骨后,没有放任何的作料,在水中煮了几下,就捞了上来。不少肉,只怕还没有煮熟,加上没有调味品的调节,其荤腥程度,也就可想而知。
因此,分胙肉绝对不是什么享受的事情,对于那些过惯了锦衣玉食的大臣们来说,更是苦不堪言,成为了一种极为难受的折磨。如果不做点手脚难以下咽。
因此不少人想出了其他一些办法,来应付这一块胙肉,唐鲁孙的《天下味》提到,每到分胙肉的时候,清朝的侍卫会准备“每位中型暖盅一只,酱褐色手纸,切成豆腐干大小”,等到分下胙肉,就卷在里面吃,多少能够冲淡肥腻的味道。
但是对于清朝皇帝而言,举办这种仪式的必要性,正是对于宗族子弟的考核,如果是康熙、雍正等皇帝,尚且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过去,但是到了乾隆这种十分讲排场和仪式感皇帝的手中,的分配考验,也就更加重要了。从而也就出现了文章开始的镜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