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为人神共居时期,敬畏天地神明到无以复加的程度。据《五藏山经》记载,华夏大地南、西、北、东、中26大山系共记录山川座(“禹曰:天下名山,经五千三百七十山”,所记仅为天下名山之部分),山必有神、神必有祭、逢山必祭,有些山系甚至细分山神之所好,分别以不同的祭祀仪式。
祭祀古之祭祀,必循一定之规。
古代祭祀所用牺牲,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故这类牺牲称为牢;又根据牺牲搭配的种类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即古代祭祀时,以牛、羊、豕(shǐ,猪)三牲全备是为最尊,为“太牢”;只有羊、豕(没有牛)的其次,是为“少牢”。祭祀的规模以神明之尊次和行祭礼者的身份而定。
《山海经》26大祭祀系列中,有11大山系的祭礼要用到太牢、少牢。其中有6大山系的祭礼要用到太牢,分别为:华山大冢所在的西山一经山系,中山一经、五经、七经、十一经、十二经山系。有5大山系的祭礼要用到少牢,分别为:西山二次经山系,中山八经、九经、十经、十二经山系。这11大山系的隆重祭礼,除西山一、二经2大山系外,其余9个重大祭祀礼仪全部出现在中山经山系,即大致均为九州华夏的“中原”腹地。其余四面方域的祭祀比较而言均为简单仪式。
华夏《山海经》记载最为隆重的祭祀仪礼,当以西岳华山系为最尊。“西经之首,……凡十九山,二千九百五十七里。华山冢也,其祠之礼:太牢。羭山神也,祠之用烛,斋百日以百牺,瘗用百瑜,汤其酒百樽,婴以百珪百璧。其余十七山之属,皆毛牷用一羊祠之”(2.20)。即西经之首的十九山,以华山为最尊之山神所在,祭祀用太牢大礼。羭次山山神很神妙,祭祀时要用火炬,先斋戒一百天,然后用一百头纯色的牲畜做祭品,把一百块美玉埋入地下,再烫上一百樽美酒,再把一百只玉珪和一百块玉璧系在山神的项上(作为)祭祀时的饰品。其余十七座山的山神,都只要用一只带纯色毛的羊牷在山神所在的山上来祭祀就行了。
祭祀华山大神用太牢牛、羊、猪三牲大礼。而祭祀羭次山的山神确实很神妙:斋戒一百天、一百头纯色牲、一百块美玉、一百樽美酒、一百只玉珪、一百块玉璧,这六个“百”大礼在《山海经》是绝无仅有,堪称空前绝后。且不论要置办这些超规模礼品所需耗的财力,即使四方财力来聚,也足够一年天的准备工作了。这位羭次山神绝非一般,主持祭祀之礼的也绝非一般之人。
探原著“羭次之山,漆水出焉,北流注于渭。……其阴多赤铜,其阳多婴垣之玉”(2.10)。即羭次山,漆水从这座山中流出,向北流入于渭水。……山背阴的北坡产赤铜,向阳的南坡遍布婴垣之玉。这是华山山系祭祀山神的主祭坛了,祭祀规格之高、祭祀场面之宏大,是任何其他山神的祭祀所无法比拟的。在上古时代,堪称绝无仅有。
秦岭羭次之山究竟何在?
《山海经》所描述的华山山系,由东往西,从钱来之山开始,共经过9座山后到达羭次之山,前9座山分别是钱来之山、松果之山、太华之山、小华之山、符禺之山、石脆之山、英山、竹山、浮山,其中太华之山与小华之山就是华夏的地理坐标——西岳华山之所在,其余7座山,有5座山分别为水源所出:第二座“松果之山,濩水出焉,北流注于渭”(2.2),濩水一作“灌水”,现名潼河,陕西境内,流入渭河、黄河,则应该是临近华山主峰东侧、出于古潼关附近的一座山峰了;第三座“太华之山”为华山主峰;第四座“小华之山”为华山次峰;第五座“符禺之山”,“符禺之水出焉,而北流注与渭”(2.5),即为华山西临不远;第六座“石脆之山”有“灌水出焉,而北流注与禺水”(2.6),就是第二座出“濩水(灌水)出焉”的松果之山,这个灌水有两个源头,就是松果之山和石脆之山,灌水源出后,又汇入禺水,就是发源于符禺之山的那个禺水;第七座“英山”有“禺水出焉”(2.7),为禺水的另一源头之所在;第八座“竹山”有“竹水出焉,北流注于渭”(2.8);而羭次之山本来就有“漆水出焉,北流注于渭”(2.10),漆水就是今天的漆水河。可见,石脆之山与松果之山同为灌水之源、符禺之山与英山同为禺水之源、灌水又汇入禺水。由于秦岭与渭河相邻甚近,所以渭河南系的一些支流都非常之短促,而这些短促的支流又分别发源于相邻诸山,所以这些山都是非常近邻的,都相距不太远。从羭次之山往下的第十一座“时山”有“逐水出焉,北流注于渭”(2.11)看,逐水就是今天长安东南的橘水;往下的第十二座山“南山”有“丹水出焉,北流注于渭”(2.12),丹水就是今陕西省周至县东的黑水河。则从“钱来之山”到“南山”,都在秦岭东段东起松果山(潼关)西至南山(黑水河)的一段很狭窄的范围之内,羭次之山就在大约终南山的邻近山峰了。
终南山又名太乙山、地肺山、中南山、周南山,简称南山,是“道文化”、“佛文化”、“孝文化”、“寿文化”、“钟馗文化”、“财神文化”的发祥圣地;终南山自古多神秘,位于秦岭山脉中段,是重要的地理标志。
是哪位上古“大帝”在终南山进行祭神大典?有如其后之周、秦泰山东岳“封禅”吗?
《山海经》密藏了切实的华夏上古文明之密码,识之以为宝藏、不识以为荒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