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而我们传统的饮食文化那也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这些不仅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而且每逢年节之际则会更加凸显出民族文化特色。因此如今中秋来临,我们当然也就不得不来说一说这月饼了。
近日来,随着中秋节的不断临近,各大用人单位为自家员工准备的各具特色的月饼也是刷爆了各种社交平台。除此之外呢,还有陕西师范大学坚持了十七年的免费自制校徽月饼,这可真的是别人家的大学。而且听说近几年来,医院、医院也纷纷推出了“医院自制”款的网红月饼。
当中秋月饼已经根深蒂固地成为了中秋的一种固定节日符号,成为我们老少皆宜的一种大众美食,那么如今又有多少人知道并了解它长达两千余年的前世今生呢?
重要的祭月供品
前面我们说到,中秋节的起源最早是与古人对月亮的自然崇拜有关。特别是月亮的阴晴圆缺,在古人被视为是一种复活的神奇力量在左右,后又将月亮奉为月神来祭祀。而这月饼,即是祭祀月神的祭祀用品。且古代历来就盛行春秋二祭,即春祭日,秋祭月。
中秋节也正是由传统的“祭月节”转变而来。尽管为规避秋分每年农历日期不定、偶而月亮不圆的状况,祭月节被调整到了农历八月的十五。但在中秋这天仍遇天气不好的话,我们的先民也还是会依旧遵循着华夏传统的祭祀规则“祭如在,祭神如神在”。也就是说,祭月的关键是向月神致敬,天气的等原因可忽略不计。祭祀神时,就好像神真的在那里。
于是,凡是月光能照射之处,都可以举行祭月仪式。如遇阴天,可以将案桌向着月亮的方位进行摆放,再在桌上摆上月团(即月饼)、新熟的毛豆、瓜果、鸡冠花等祭品。待到红烛高燃,整个家族的女性成员则按照辈分大小依次拜祭月亮。因为按照中国传统,男不拜月,女不祭灶。
待到祭祀仪式圆满结束后,古人仍有分胙(分食祭神之肉)、饮宴、赏月三个固定的活动环节。由于祭品可以分食,而月饼是最重要的祭品,因此月饼以自制为佳,其大小还得方便全家人一同分食。倘若制作了小型月饼,那还得保证充足的数量用于祭后之“餕”(jùn,剩余)。
日常而食的饼
据史料记载,早在殷周时期,江浙一带就流行着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边薄心厚的“太师饼”,这也是月饼的“始祖”。待到汉朝张骞出使西域引进了芝麻、胡桃后,“月饼”的馅料更是丰富了起来。这种以胡桃果仁为馅料的圆形饼,被称为“胡饼”。
北宋时期,苏轼曾用诗句“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来赞美小饼(即月饼)的美味。我们可以从诗句中得知,那时的月饼已有用酥油和糖做馅料的了。
而现存文献中最早提到“月饼”一词的,还得是南宋时期的著作《梦梁录》。但是当时月饼的并不是专供中秋的节令食品,它和菊花饼、梅花饼、五仁饼等同时存在,“四时皆有,任便索唤,不误主顾”。并且当时的月饼是菱花形的,而非我们现在看到的圆形。
寓意团圆之思
到了明代,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才更加大规模地在民间普及开来,并逐渐成为一种固定的风俗。也正是这一时期,月饼已经变成了如今我们所看到的圆形,且被赋予团圆之意。
从明代的著作《宛署杂记》中的“士庶家俱以是月造面饼相遗,大小不等,呼为月饼”就可以看出,此时的月饼之所以“改头换面”了,正是取自于满月之形,取自月之名。
而《酌中志》中则记载了其团圆之意。“自初一日起,即有卖月饼者,至十五日,家家供奉月饼、瓜果。如有剩月饼,乃整收于干燥风凉之处,至岁暮分用之,曰团圆饼也。”在此不得不提的是,这一时期心灵手巧的饼师还别具匠心地将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印在了月饼上,使得月饼受到了更多人的青睐。
异彩纷呈的月饼
如今市场上所售卖的月饼种类很多,我们可以看到的是,现在除了中国传统的本土月饼以外,还流行着不少中西方饮食交汇融合后产生的新式月饼。
传统月饼可以简单粗暴地按照地域大致分为广式、苏式、京式和滇式四种,不过其馅料那可就极为丰富了,桂花的、五仁的、豆沙的、玫瑰的、莲蓉的、火腿的、蛋黄的……种类多到让人眼花缭乱。而且饼皮还有浆皮、混糖皮、酥皮、奶油皮之分,月饼造型上又有光面与花边之分。
这还真的是让人不得不感慨,中华饮食文化博大精深,中国人民的智慧也是无穷的。
非传统的月饼主要体现在食材和工艺的大胆创新上,其口味也更加新潮,更加迎合现代人的口味需求。
比如类似西点口感的法式月饼、颜值颇高的冰皮月饼、口感美味清凉的冰淇淋月饼、清新的果蔬月饼、咸鲜的海味月饼、清香的茶叶月饼,还有杭州特色的榨菜月饼。总而言之,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商家做不到的。
不知屏幕前的你,又喜欢什么口味的月饼呢?欢迎与洛泱一同分享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