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山神女的传说
配图:巫山神女之瑶姬
巴渝地区有关于神女的传说,尽管版本不同,却多少都有巫山和巫峡的相同背景。在湖北秭归的传说中,神女形象最早出现在楚国辞赋家宋玉写的《高唐赋》里。在宋玉的笔下,神女曾经为楚王导游高唐观,并于晚间“自荐枕席”与楚王交欢。辞别时神女对楚王说:“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这本是楚王做的一个梦,但楚王第二天察看高唐观及四周环境,朝云暮雨的情形与神女所说完全相符。从此“云雨”成为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含义的专用词,巫山神女也因此被称为中国的爱神。秭归老县城归州镇的长江南岸有座鲢鱼山,相传古代的丹阳城就筑在这里,城里有个神女台就是祭祀巫山神女的。
在大宁河上游的巫溪县宁厂镇,也有关于神女的传说。宁厂镇有座宝源山,山腰流淌着大股盐泉。山民们把泉水引下来,用日晒锅煮的方法把泉水熬干,便得到了白花花的食盐。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对这个盐泉作了评价:“巫溪有盐井,建平一郡之所资也。”因为有了盐泉,三峡地区早期人类活动的很多记载就有了依据。《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载了灵山十巫,为首者叫巫咸。巫溪民间传说称,十巫中的巫姑是炎帝的小女儿,也被称为巫山神女。巫姑在群巫中担任祭社的“女尸”。天旱的时候,她就以身体作祭品,向天神祈求降雨。巫姑死后葬在姑瑶之山,化为瑶草,有神奇功效,女人吃了会变得妩媚可爱,男人会被迷倒,所以瑶草的俗名又叫荒夫草。这个故事记载在《山海经》里,与《高唐赋》的情节有相似处。“神女自荐枕席”与“女尸祭社”来源于古代女性巫师在求雨仪式上,以身体向部落首领兼最高祭司献祭,以求“行云播雨”的风俗。《山海经》成书比楚辞早,宋玉所记“神女自荐枕席”或许受到“女尸祭社”的影响。巫山神女生活的真实环境,是否就在大宁河上游出盐泉的灵山,有待考证,但巫姑神话的史料价值却不容忽视。著名学者邓少琴先生经过查阅史料,多方求证,大胆推测,认定巫山神女就是女巫。
巫山神女传说的第三个版本以神女峰为依托,流传最广。相传大禹治水来到三峡,看见长江被大山阻挡,洪水淹没了村庄和土地,人们求生艰难。大禹试图凿穿岩石,为江水打开一条通道。无奈山高岩厚,所有的鏨子都打坏了,水道也没打开。这事传到天庭,天帝问谁愿下凡为民解难,众神都不吭声。最后是王母娘娘的小女儿瑶姬挺身而出,助大禹治水。瑶姬见大禹的錾子都打坏了,就拔下头上的金簪送给大禹当工具。大禹用那金簪凿通了夔门和瞿塘峡,凿巫峡的时候因巫峡太长,岩石太硬,把瑶姬的金簪也打坏了。瑶姬只得返回天上求援,说到人们遭遇的灾难,流下了伤心的眼泪。众神受到感动,跟她一道下凡,帮助大禹凿通了巫峡和西陵峡,让受阻的长江流到了东海。但神仙们也付出了代价。由于劳累过度,几个神仙在山顶上睡着了,错过了返回天庭的时机,永远留在了凡间,这就是传说中巫山十二峰中的集仙峰的来历。而瑶姬为了帮人们指引航路,也没有返回天庭,天长日久站成了一尊美丽的山岩,就是神女峰。每到秋冬季节,神女峰周围开满红叶,相传那是人们献给瑶姬的衣装,因为她最爱美。
图文:重庆市文物保护志愿者服务总队历史文化资料课题组
责任人:无忌
---------------------------------------------------------------
[特别提醒】每一篇文章的最优秀留言将荣获最新由我们文物保护志愿者自己编辑的系列丛书一本(一套五本)(请到渝中区文保基地(大溪沟嘉滨路远见中心23楼,重庆文保基地:张也)领取)
上期巴渝大将军巴蔓子最佳留言者:珊珊
下期忠君爱国巴寡妇清
当你发现一个老建筑即不是文物,也不是历史建筑物时,作为一个文化爱好者或者是文物保护志愿者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保护传承:
1、记录这个很重要,地点,老建筑名称(可以问原住民),定位最好用今日水印相机(吉印APP)有经纬度方便下一次寻找,照相,手机照,最后用手机备忘录记下,并加照片,如果有原住民最后留下电话名字
2、即时上报给组织(重庆市文物保护志愿者服务总队秘书处)
3、也可以立即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