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祖
恩施土家族受汉族影响在宗教方面,主要迷信鬼神,崇拜祖先。这些神不是他们自己的神。过去有巫师驱鬼。有的地方信道教。
每逢年节都要大敬祖先,初一、十五也要进行小敬。祭祖的食品有猪头、团馓、粑粑、鸡鸭和五谷种等。有的在每餐饭前,先用筷子夹少量的菜插在饭上敬默一会儿,表示请已故先人先吃,然后自己才开始食用,农历六月六日为祭土王,每个村寨都要设摆手堂,将猪头、果品等祭品放摆手堂前。十月朔日祭冬,宰鸡鸭设筵宴客。此外,土家族还敬灶神、土地神、五谷神、豕官神,在修房造屋时祭鲁班,祭品除酒肉外,还要一只大公鸡。白虎崇拜:白虎在土家人的心目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土家族自称是“白虎之后”。相传,远古的时候,土家族的祖先巴务相被推为五姓部落的酋领,称为“廪君”。廪君率领部落成员乘土船沿河而行,行至盐阳,杀死凶残的盐水神女,定居下来。人民安居乐业,自然廪君也深受人们的爱戴。后来廪君逝世,他的灵魂化为白虎升天。从此土家族便以白虎为祖神,时时处处不忘敬奉。每家的神龛上常年供奉一只木雕的白虎。结婚时,男方正堂大方桌上要铺虎毯,象征祭祀虎祖。除了进行宗教式的虔诚敬祭,土家人的生活中也随处可见白虎的影子。其意用虎的雄见来驱恶镇邪,希翼得到平安幸福。
土家生育习俗
土家族十分重视生儿育女,把生儿育女当成家庭生活的一件大事,并形成了许多习俗。
一、报喜。婴儿降生后的第二天,其父赶紧给“嘎公嘎婆”(外公外婆)报喜,生男孩抱一只公鸡,生女孩抱一只母鸡,“嘎公嘎婆”一看,就知道婴儿的性别了。二、洗三朝。婴儿出生的第三天,母婴都要洗澡。对婴儿来说是出世后的第一个澡,谓之“洗三朝”。这天“嘎公嘎婆”带着事先准备好的猪蹄子、猪油和婴儿用品来洗三朝。洗三朝的水是用三角枫、伸筋草、九狸光、蜂窝草、艾叶等草药用水煎成,有舒筋活血、消炎、祛湿等功效,同时煮鸡蛋一个。先由“嘎婆”给婴儿洗“三把水”,再由其家人洗遍全身,然后将所煮鸡蛋去壳,在婴儿身上滚数遍,谓之去胎毒,认为可免婴儿生疮疖。婴儿身上洗毕穿戴好后,由其祖父或父亲抱着拜家神,添人增口是好事,以求保佑健康成长。
三、打十朝。又称整祝米酒。一般是婴儿出生后第十天左右,由“嘎嘎”家定具体日期。是日,“嘎嘎”家邀约亲戚六眷,挑(或背)着米、面、甜酒、蛋、鱼、肉、衣、帽、鞋、袜等礼物,“嘎公嘎婆”背着摇床、铺盖、蚊帐走在前,结队到女婿家,谓之打十朝。女婿家帮忙人将打十朝送来的挑子接过来一一摆在堂屋,打十朝的人越多越热闹,并显示“嘎嘎”的家族大,亲戚多。并燃放鞭炮,一直等打十朝的人全部进屋后才停止放鞭炮。这时,婴儿由其长辈抱出先给祖神行礼,再给“嘎嘎”家来的客人行礼表示感谢。然后将婴儿交“嘎公”抱,“嘎公”接过婴儿后首先在额头上亲吻三下,然后说一些“天长地久”、“荣华富贵”、“长命百岁”之类的吉利话后,遂将婴儿抱入房中休息。打十朝的客人便可入席就餐了。四、百日卒。婴儿百日时举行的礼仪。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育子》“生子百日,置会,谓之百日卒”。是日,亲友携礼祝贺,祝福婴儿健康成长,明代称之为百岁。明·沈榜《宛署杂记》载:“一百日,曰婴儿百岁”。如今行此俗的尚有,但不普遍。五、周日卒。婴儿满一岁时,“嘎公嘎婆”家及女婿家的亲戚朋友、邻居等都有馈赠,祝福幼儿长命百岁。周日卒时,有的家庭还举办预测幼儿的前途和职业的礼仪———抓周礼。是日,陈列各种玩物和生活用具,任其抓取,由此来预测其日后的前途,志向和兴趣。此俗已流传一千多年。
土家婚嫁习俗
土家族婚嫁习俗里面最重要的细节就是女儿出嫁前需要哭嫁,故称之为“哭嫁歌”,哭嫁在新娘出嫁前一夜最为热闹,特别是天亮之前,父母、姐妹与新娘对哭时,把亲人间的恩情表现的淋漓尽致旁观者无不感动落泪。土家族婚礼新娘是要哭嫁的。然而哭嫁通常在新娘的闺房进行,新娘哭到谁,谁就必须去陪哭,男的不会哭也要说几句安慰、祝福的话以示惜别。土家族婚嫁习俗的哭嫁方式是十姊妹围坐一桌,首先由新娘哭”十摆”,新娘哭”一摆”,厨师在桌上摆一样菜,摆完后,其余九姊妹轮次哭,最后又由新娘哭”十收”,厨师再一样一样将酒菜收进,菜收完,陪十姊妹活动即告结束。
陪十兄弟、陪十姊妹
陪十兄弟和陪十姊妹是以往土家族婚庆中一道必不可少的“大菜”,主要是由少男或少女在一起对歌,赛歌,以增添婚礼喜庆热闹的气氛,其形式温文尔雅,落落大方,实为土家文化中值得传承的一支奇葩。现在,这种婚庆形式已不多见,有许多人是仅闻其名而不知其详,其实这里面还是有着一定的规矩和丰富内涵的。陪十兄弟(十姊妹)的时间是特定的,陪十兄弟是新郎家娶亲的头天晚上,陪十姊妹则是新娘家在新娘出嫁的头天晚上,而参加陪十兄弟十姊妹的人员必须是未婚的男女青少年。男女双方将婚期定下后,各自在接本方的亲朋好友喝喜酒时,凡对方家中有未婚子女的,都必须向其说明“接你家某某去陪十兄弟(十姊妹)”,以便对方有所准备,被接的一方,一般来说都要为新郎或新娘准备一双漂亮的新鞋(新娘的多为绣花鞋),再送一挑渣粑儿(方言,一些礼物,包括糍粑,糖食糕点,花生瓜子等);如果自家被请的孩子不会唱歌,还得提前教他(她)学唱几首。到了吃喜酒的日子,主人家根据参陪人数的多少,在堂屋里并排摆上几张大桌子,上用大盘盛上各种糖果糕点,同时用一个碗盛上半碗水,再点燃一炷香横放在这个碗上。一切就绪后,由总管先生请十兄弟(十姊妹)上桌就坐,再从中挑出(多由主人家先定好)两名俊男靓女去请新郎新娘出来,并由他(她)俩一左一右陪坐在正席。这时由主持人宣布陪十弟兄(十姊妹)开始,话音刚落,一挂长长的鞭炮响起,鞭炮响过后,陪十弟兄(十姊妹)正式开始。前面讲到的那半碗水上的一炷香是用来请人唱歌的,香头指向谁,就该谁唱。一般第一位唱的都是《开台》“说开台就开台,开台歌儿唱起来,新打剪子才开口,剪起牡丹对石榴……”一曲歌毕,马上有人跟上“要我唱来我就唱,莫说人小不出趟,人既小来命又窄……”这些歌一般都是陪十弟兄唱的,陪十姊妹的歌更是优雅动听,如《对歌》:“唱在一,随在一,什么开花在水里……”从一月唱至腊月,随后又由别人(或自己)从腊月对到一月。两陪是婚庆中最热闹的场面,男女老少都围在桌子四周,整个堂屋挤得水泄不通,有的父母就站在自家孩子的后面,为他(她)们出点子。歌喉打开后,往往形成赛歌或对歌的局面,有单个对单个的,也有临时组合,一伙对一伙的,真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十分精彩激烈。每唱完一首歌,都要放一挂鞭炮以示鼓励,不唱歌的便边吃糖果糕点边作应歌的准备。这样一直闹到次日凌晨,天要亮时,主持人宣布送新郎(新娘)下席,而后十弟兄(十姊妹)各自捧着糖果糕点回到自己大人身边,陪十弟兄(十姊妹)就在一挂长长的鞭炮声中圆满结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