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的传统,正月初五俗称“破五”,意思是,新年前几天的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按照旧的习惯正月初五要“祭财神、吃饺子、扫房子”。
很有意思的是中国的北方地区,但凡重要的节日,吃东西的选择是“吃饺子呢?或者吃饺子?还是吃饺子?”
“破五”还是吃饺子,但与其它节日不同,它特意强调是吃“水饺子”,而且要一吃五日,北方叫“煮饽饽”,似乎要让人一次吃个够,吃个在一段时间里根本不敢谈起饺子。所以,注定这个习俗传不下去!
不过,个人认为,水饺子倒是还原了饺子最早的存在形式,这个习俗是否带有追根溯源的意味呢?教导人们不能忘本?饺子源自“馄饨”,到南北朝时,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那时的饺子是和汤煮在一起,带着汤水一起吃的。大约到了唐代,饺子才与汤水分道扬镳。
窃以为正月初五最重要最独特的是“送穷”,是古代汉族民间颇为奇特的风俗。
人们用纸扎成一个妇人,也就是让人避之不及的穷神,人们打扫卫生,将屋内秽土和纸人一起送出门外,还要用爆竹炸她。
传说中,穷神是姜子牙原来的妻子,她背叛了姜子牙,后来在封神时被封了“穷神”,成了让人讨厌的角色。这完全符合“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伦理思想,她要为背叛付出代价,就成了人人讨厌的“穷神”,据《封神榜》所说,姜子牙封神,把背叛他的妻子封为“穷神”,并令她“逢破即归”。所以,人们就在初五这一天“破”她,让她“即归”,驱赶她离开,呆在她该呆的地方!
“送穷习俗”反映了人们对新生活的冀望,希望辞旧迎新,能送贫穷困苦,迎接美好生活。用现在的话说,怀揣梦想才有希望!
正月初五,许多地方时还兴一种叫做赶“五穷”的活动。“五穷”也叫“五鬼”。指“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等五种穷鬼。
潮汕文化的启蒙老师韩愈总是忧国忧民,当年韩愈到潮州府上任,潮州的“恶溪”有很多鳄鱼出没。韩愈心想鳄害不除后患无穷,便命令宰猪杀羊,到城北江边设坛祭鳄。韩愈在渡口旁边的一个土墩上,摆了祭品,点上香烛,对着大江严厉地宣布道:“鳄鱼!鳄鱼!韩某到这里来做刺史,为的是保土庇民。你们却在此祸害百姓。如今姑念你们无知,不加惩处,只限你们在三夭之内,带同族类出海,三天不走就五天走,五天不走就七天走。七天不走,便要严处!”从此,江里再也没有看见鳄鱼。后来人们把韩愈祭鳄鱼的地方叫做“韩埔”,渡口叫“韩渡“,又叫”鳄渡”,还把大江叫做“韩江”,江对面的山叫做“韩山”。
为此,韩愈留下了一篇《祭鳄鱼文》。其实他还写过一篇《送穷文》。这位诗文大家说:“凡此五鬼,为吾五患”。既是心中大患,那就得像鳄鱼一样毫不客气地赶走!“赶五穷”动用爆竹扫帚是不能客气的。
人们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扫卫生。鞭炮从每间房屋里往外头放,边放边往门外走。说是将一切不吉利的东西、一切妖魔鬼怪都轰将出去。
此外旧时正月初五还有“填穷坑”的说法,就是当天要吃得特别饱,这一天吃饱了,不给存留饿的空间,新的一年也饿不着!
潮汕沿海地区过去初五早上有吃面的习俗,叫“妈祖面”。这个习俗传自福建莆田。莆田是妈祖文化的发祥地。妈祖,原名林默,于宋建隆元年诞生于福建莆田湄洲岛,终生以行善济人为事,被称为“神女”、“龙女”。她被尊为海洋的保护神,因此,南方沿海,包括潮汕地区普遍供奉妈祖神像,以祈求出海平安。
古时候,莆田沿海的渔民在出海之前,家人都会给他们煮上一碗妈祖面,以祈求出海捕鱼的渔民能平安归来。随着妈祖习俗的不断传播,妈祖面也传播开来。
妈祖面的做法简单,但配料丰富,会加入肉片、油炸花生米、炸豆腐干、鸡蛋丝、黄花菜、香菇、冬笋、小白菜、油菜、芥蓝等,毕竟出海的人不仅辛苦而且还有风险,要吃饱还要吃好。吃妈祖面还有讲究,要先吃面再喝汤,如果先喝汤,以后出门会下雨。因“面”和“命”同音,“长面”寓意“长命”。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