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伟大的哲学家马克思曾经也说过,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而对于我们来说,华夏民族的上下五千年更加重要,近代的国耻,对于我们来说是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古代的辉煌,更加应该被我们所铭记。
在漫长的古代史之中,封建社会所占到的比重长达两千多年,这段历史可以说是我国古代历史的巅峰时刻,因为在这一时期,我们无论是从制度还是社会发展状况来看,都是领先于世界的,相对稳定的中央集权制度之下,社会伴随着时代的更替不断发展。
这段巅峰的时期之内,每一个时代都冲击起了非常高的浪潮,留给我们现在所值得研究的东西就更多更优秀,我们讲究一个薪火相传,一脉相承,许多珍贵的东西一直被我们从古代一直保留到了今天,当然不止是全为文字的史书典籍,还有一些潜移默化的优良传统。
这些东西并不需要文字等一些固定的形式,往往是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一直融入在我我们的生活之中,一直保留到了今天,这些东西往往不需要刻意教授,随着我们一天天的生活就可以融会贯通,养成习惯。
比如古人的殉葬制度,就是与当时的社会制度挂钩的,和我们现在一样,葬礼的隆重与否很大程度取决于家里的环境状况。但是在明朝的时候,却是出现过一个非常反常的情况。明朝清官裹草席下葬,多年后坟墓被打开,却挖出10亿珍宝。
殉葬制度与文物差别我国古代对于殡葬这一方面的制度还是比较看重的,并不是国家规定,而是中国社会从人类一产生就形成的血缘关系纽带所决定的,正所谓落叶归根,入土为安。对于已故之人的尊重和仪式,很早就自发地养成了。
在我国还处于奴隶制社会的时候,对于祭祀和殡葬方面已经是相当看重了,比如青铜器最早出现的时候,既没有用作耕种,也没有用作战争的兵器,而是直接用作祭祀,足以体现古人对祭祀的看重,不仅器具,甚至在祭品方面也是非常的丰富。
当然,与我们现在不同的是古人的陪葬品,当然,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文明开化的时代已经没有陪葬品这种说法了,有些必要的物件也是直接采用烧纸的形式,但是在古代不同,古代的陪葬品可以说是进行了从恐怖到平淡的演变。
穷人家暂且不论,因为家庭条件的限制基本都不会有多少陪葬品,但是对于那些家资万贯的王公贵族来说,陪葬是非常有必要的,毕竟在他们的认识之中,人死了之后会去另外一个世界,所以只要和需要的东西一同下葬,就可以将这些东西全都带过去。
但值得一提的是,帝王将相最早选择陪葬的东西是活人,比如秦始皇在驾崩之后,秦二世曾令许多嫔妃直接殉葬,甚至连修建墓穴的人都不放过,这种残忍的制度在秦朝灭亡之后很快就被抛弃,而且在陪葬方面也是多采用物品的方式。
然而在古代的时候,朝臣们根据生前所担任的官职不同,陪葬品的种类和多少也是不太相同的,最典型的就是文官和武官的差别,我们知道,每一个朝代文官和武官的地位都是不相同的,有些甚至是天壤之别,但是总体来看武官的地位是比文官要略高一些的。
因为对于封建社会来说,战争和平是在不断交替进行的,除了改朝换代之外,边疆地区的侵略战争也是时常进行的,能征善战的武将基本就算是国家的保障,所以同等地位的情况下吗,武官的陪葬品是要比文官多的。
但是需要说明的是,也仅仅是多而已,武官的陪葬品在价值方面是远远比不上文官的,因为在下葬的时候,陪葬品是根据所埋葬人员生前的爱好进行挑选的,对于武官来说,无非就是“兵器,铠甲,战马”这些东西往往会伴随时间的推移而消磨殆尽。
即使被后来人发现也是值不了多少钱,铁器甚至还会生锈,但是文官不同,对于那些位高权重的文官来说,陪葬品也是非常的珍贵,一些古玩字画是少不了的,当然除此之外,还有一些金银等贵金属,这种化学性质稳定的贵金属一旦被发现就是价值连城。
所以在古代的时候经常会出现,武官的墓葬被发现之后是空空如也,但是文官的墓葬之中却都是价值不菲的陪葬品,当然,这段历史历经那么多年,无论文武官员都有落魄的时候,里面的东西自然是存在反常。
大墓出现中国作为一个历史底蕴非常深厚的国家,地底下挖出来一些东西是很常见的,不仅仅是专业的考古队,甚至是有些朴实的农民随便一挖就能出现一大片,比如浙江省的一户人家,那时正是建国初期,我国对于这些古代的墓葬还没有进行大规模的开发。
这一天,浙江的一位农民发现自己家的房子由于天长日久,有些地方已经出现了损坏和塌陷,由于当时的国家现状,找人来重修对于当时的农民来说是承受不起的,随意这个农民就决定自己动手去附近的矿山上进行挖掘。就是这一挖,引发了一件大事。
当时的他只是想开采一些石料,对于别的东西并不是怎么在意,但是还没挖多久,就在其中发现了不同寻常的东西,在较浅的地层中,竟然发现了金器,虽说这位农民文化水平不高,但是他也知道在这么浅的地层之中挖出金子是完全不可能的。
根据这金器的形状,他很快就判断自己可能是挖到某个大墓之中的陪葬品了,当时的人们文化水平普遍比较低,对于文物什么的也不存在什么保护意识所以这座墓一经发现就引起了村民的哄抢,当然,也有不少明眼人知道这是文物,不能占为己有,所以很快就报了警。
惊人结论考古人员很快就来到这里,对这一块的墓葬进行了保护性的发掘,很快,整个大墓就重见天日,而这座阴宅的正主也很快被人们所得知,通过专家的解释,我们得知这里乃是明朝时期抗倭有功的名将王士琦的墓穴。
话说这个王士琦从很小的时候就已经表现出了过人的才华,年出生的他在年仅十五岁的时候就已经开始议政,并且考取了功名,可以说是文武双全,但是自身的热血以及当时明朝受到倭寇骚扰的现状让他果断的偏向了武性。
所以在进入朝中之后很快就带兵抗击倭寇,亲自到达那些日军骚扰的地方亲自带兵作战,在王士琦的带领之下,打的敌军节节败退,此后王士琦并没有就此折返,而是带着大军,四处驻守巡视,防止外敌入侵,而后受朝廷调遣,在江南一带驻守。
最终由于四处奔波,积劳成疾,患上重病,最终病故在山西,值得一提的是,王士琦此人一生洁白,两袖清风,四处征战和漂泊的人生也并没有积累多少财富,甚至传说王士琦在去世之后,手下仅用一张草席子就将其埋葬了。
无论是其武官的真实身份还是生前有限的财富来看,此后被发现的墓葬之中都不应该出现金器等贵金属的陪葬品,这应该是文官独有的配置,而根据当时在王士琦墓中所发现的珍贵陪葬品,其总价值非常高,差不多有十亿上下。
其中的陪葬品更是高达三百多件,甚至是超过了一般的小诸侯,这在当时等级森严的古代压根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专家根据墓中的物品,确定是王士琦的墓没有错,那这远超文官的陪葬品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真相大白而后经过多方面的考证发现,这些价值连城的金银陪葬品,并不是王士琦自己的,而是当时明朝的皇帝赏赐的,当然,赏赐的原因很快也被我们发掘了出来,原来是王士琦曾经带兵外出抗倭的时候,不仅击退了当地的侵略者,还对当地遭受战火的人民进行了安顿。
不仅如此,回国之后对于本国的臣民更是无微不至,王士琦此前曾在山东河南等地都曾当过县官,对百姓非常的体恤和爱护,为官期间做事的出发点都是老百姓的根本利益,王士琦的这种行为都被老百姓看在眼里,所以对王士琦非常的敬佩和爱戴。
当受过他恩惠的百姓们知道自己的父母官去世之后只有一张席子裹尸体的时候,那是非常的伤心,于是自发地聚集起来,制作了十把万民伞,来确切的表示王士琦当官期间对人民所做的贡献,并且很快将它送到了当时明朝皇帝的手中。
、当时的皇帝在知道王士琦的功绩之后,也是非常的佩服,对于百姓不甘心让他如此苍凉下葬的要求,也是无条件满足并很快落实,虽说是武将,但是对于百姓的表现丝毫不下于任何一个文官,所以明朝皇帝为王士琦赏赐了大量的陪葬品。
这也就是我们今天看到武官的墓中有价值十亿的金器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