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不仅在左传里,

白癜风治疗费用高吗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170601/5419382.html
清明期间,举国哀悼疫情中牺牲的烈士和同胞。伊朗大使馆也在社交媒体上发文,表达沉痛之情。其中用了“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两句话,引起国人很大共鸣。这两句话出自《左传·成公十三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有执膰,戎有受脤,神之大节也”。《左转》这部书简要提一下,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春秋》而作。大家有没想过,为什么那段时期又被称为“春秋”而不是“冬夏”呢?在古代,四季是有不同的分工和意涵的,比如《礼记.卷十三》有载“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左传·襄公》中说“刑以秋冬”,等等。而在春秋两季,还有最为重大的两类事情发生,即“春主祭祀,秋主兵戎”。也就是说在祭祀要在春天,用兵则多在秋天。说回到祭祀,为什么如此重要,甚至一定程度上比“兵戎”还重要?这是因为,在古代祭祀绝不只是表面那样,程序繁复、行礼如仪的一场“秀”,而背后更代表着权力的来源和统治的正统。在中国古代,王(皇)权取得的基本价值和意义,是可以代表所有臣民和天地、神灵、祖宗进行交流,并把神明的指示带回人间。能做到这一点,才具有所有权力的合法性,才可以名正言顺的成为上天在人间的代表,或者所谓的“天子”。如果这个最基本的能力做不到,不好意思,一篇否决,你就丧失了一切统治的合法性和合理性。还记得“鼎”这个神器吗?经常在“问鼎天下”、“一样九鼎”这样豪气、庄重的词里出现。其实,鼎就是祭祀用的。在祭祀过程中,需要和神明交流,而交流的方式主要就是献祭牛羊豕等“牺牲”给祂们。而鼎就让神明料理、烹饪或者收纳祭品用的容器。换句话说,这是伺候神明吃好、喝好的家伙式儿,能不庄重吗,能不有仪式感吗,另一个角度,谁有资格伺候神明,就意味着谁就是神明身边的红人儿,也就有资格代表神明统治人间。这个人是谁,能是谁?用膝盖想也知道,一定是拥有最大权力的人。哪怕再忙再累,这个最重要的活儿,统治者都不会让他人染指。慢慢地,统治者通过垄断祭祀,逐渐收回了普通人和神明交流的权力。只此一家,别无分店。(这里也要提一下,“祀”和“祭”严格来说是有很大区别的,天神称祀,地只称祭,宗庙称享,祭祀又有严格等级。只有天子可以祭天神,诸侯大夫祭山川,士庶只能祭自己祖先和灶神)。在远古时期,夏商周等早期国家建立和形成的历史,其实也是祭祀权和世俗王权纠葛缠绕,最终合二为一的斗争史和演进史。最终的胜利者,则慢慢演化为成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君主或皇帝。各种规制、体例在历史长河的发展中,逐步成熟定型。在统治体系里掌握祭祀事务的官员,虽然也有身份、血缘生的标准和认定,但他们也只是起到组织和操办作用,充其量是司仪。真正参与祭祀的主角,必须是皇帝、君主来完成。如祭天、祭地、拜祭宗庙,以及封禅泰山之类,都是皇帝独有的权力,不得转让,别人更不可觊觎。比如封禅大典的成熟完善,就是始于第一次完成大一统霸业的秦皇嬴政。作为第一次完成统一这样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事业,秦始皇认为绝对有必要上告神明,下晓百姓的。这需要一个极为盛大的仪式,才配得上这份伟大的功业。而以往常见的祭祀规模和格局远远不够,经过反复的思考、琢磨,最后觉得只有封禅泰山才陪得上始皇帝这位雄主大才。于是,始皇帝于公元前年封禅泰山,将其功绩上告天听,也进一步巩固了其在人间最为至高无上的绝对权力。司马迁曾在《史记·封禅书》记载“每世之隆,则封禅答焉,及衰而息”。此后“封禅”这种超高规制的祭祀模式,逐渐成为雄才霸主、有位皇帝的标配。历史上汉世宗孝武皇帝刘彻、汉世祖光武皇帝刘秀、唐高宗孝皇帝李治、唐玄宗明皇帝李隆基和宋真宗元孝皇帝赵恒都有过“封禅泰山”的举动。此外,武周政权武则天在河南嵩山也举行过封禅大典。当然,这些皇帝中有些被质疑没有资格封禅泰山,还有一些是为了向世人证明其权力来源的合法性。由此可见,祭祀虽有等级、规制、规模等各个层面的差别,但祭祀背后所代表的深层含义,已经慢慢烙印在全体中国人的血液里,为一代代中国人继承并重视。到了现在,祭祀行为慢慢演变成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家族凝聚力、向心力的具体表现。让人慎终追远,不忘初衷,既记得目的地,也不忘来时路。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pz/7235.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