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婚、丧、祭,谓之“四礼”。在宗族社会里,祠堂祭祖是宗族的一件大事。宅埠陈氏,名门巨族,族大人众,对于祠堂祭祀更是一丝不苟。老宗谱有专门的《祀簿》,记载的都是关于祠堂祭祀的相关内容,包括仪节、程式、祝文、颁酒胙单、祀田等等。
那时候的祠堂,每年都由族内各房轮值,轮到的那户人家就叫“值年家”,既要负责祠堂管理,还要承办当年的在祠堂内举行的几个祭祀活动。因为房头众多,所以很多年才会轮到一次。
关于祭祀轮值,鲁迅先生在小说《故乡》中有过叙述:“那一年,我家是一件大祭祀的值年。这祭祀,说是三十多年才能轮到一回,所以很郑重;正月里供祖像,供品很多,祭器很讲究,拜的人也很多,祭器也很要防偷去。”
鲁迅先生笔下的“值年”,词典的解释是“在当值的那一年承应差事或担任某项工作”,其实更直白的解释是:轮到值守祠堂(或负责祭祀)的那一年。“值年家”就是当年轮到祠堂值守的那户人家。鲁迅先生说,他家三十年才轮到一回大祭祀,所以此事非同小可,因为人手不够,连少年闰土都被叫来看管祭器了。
祠堂轮值,作为宗法制度的产物,早已被视作封建糟粕而退出了历史舞台。现在要重温当时的祭祀场面已然不易,那些载在祀簿上的文字也变得艰涩难懂了。前些日子前,从陈克渺先生那里听说了祠堂值年的旧事。情节是这样的:
那年,萃伦堂的值年家,终于轮到了陈克渺祖父身上。这是渴盼已久的幸福。虽然值年家这一年会很忙,但轮值有固定的收益。祠堂有祀产,祀产的当年收益归值年家开支,所以一年轮值下来,刨去成本,略有赢余。但是,陈克渺祖父的美梦很快破灭了。新年过后,陈克渺的曾祖去世。若是换成平常年份,丧事必定简办,也花不了多少钱,但偏偏这年轮到他家值年,不将丧事办热闹,在面子上是通不过去的,于是丧事办了七天七夜,值年的预期收益全部用光。祸不单行的是,这年下半年,陈克渺的曾祖母也去世。这可如何是好?总不能厚此薄彼,那就打肿脸继续充胖子。结果,两场丧事办完,陈克渺祖父的家境一落千丈,原来还打算通过值年得到点好处,没想到却因值年而由富农变成了贫农。
有了这个故事作铺垫,那么下面的《宅埠陈氏萃涣堂祀簿程式》就容易理解了:
1.祠庙理宜肃静清洁,以昭如在之诚。台门非公事不得擅开,寢门非朔望不得轻启。一切家具杂物不得堆积,祭器桌椅等件毋得挪移庙外别用。工匠客商不得入祠造作、宿歇、炊爨,并禁闲游喧扰。值年家须不时稽察,如有抗违者,合族公议,罚戏一台,置酒四桌。祠内开馆教学乃教孝作忠,敦诗说礼之举不在例内。
2.正寢前桂兰两株,凡属子孙,各宜培植,不得妄行剪伐,如违议罚。
3.宗祠另立新置产一十亩零,每年租资以作祠内修理公用。
4.祭祀仪节公定程式开载簿书,值年家须必诚必敬,按照定式承办,详为检点,误者议罚。
5.春秋祭文值年家须照式誊写,字画必要端楷,如有错落及涂抹潦草者议罚。簿内祭文旁注讳字,为便检查起见,春秋誊写者不得录入。
6.祭祀福物向有定费,足可承办,值年家须清洁丰厚,如有简亵菲薄者议罚。
7.值年篷完现年田粮。
8.礼簿二十本。载汾公一本,以备下次注稿配饗;六篷各执二本;福八房派四维各执一本;轮流簿一本;董事执事二本。备载祭礼程式、祀产、祭器等类。值年家及各篷及董事,春秋日皆持至祠内检阅,毋得藏匿遗失,如有遗失者为银五钱,仍照式写偿一本。
9.散胙觔两向有定数,祭毕,值年家邀同下年家及董事核算明确,用本祠扛秤、提秤秤给,如有以少报多、舞弊蒙混者,察出重罚。
以上九条,第一条强调的是对值年家在祠堂管理上的要求。第四、第五、第六条是对值年家承办祭祀的要求。第七条是对值年篷的要求(值年篷是祠堂公租田的承包人,几户人家组成一篷)。第八条说的是礼簿,涉及祠堂财产的登记与核实。第九条涉及值年家的财务结算与移交。
第六条明确表示,宗族拨付给值年家的费用是足够支出的,所以特别要求值年家在祭祀福物的采办上,务必做到清洁丰厚,若有怠慢不恭、克扣数量的,要给予相应的惩罚。既然宗族给值年家留下了充裕的值年资金,那么族人的公论便成了衡量值年家小气与大方的秤杆。通常,值年家不敢赢利多少,否则会颜面丢尽,被人指责。上述陈克渺家族两场丧事就将殷实的家底掏空,说明值年其实并无多少收益可言。
值年家轮值一年,具体要负责操办哪几场祭祀?通过《祀簿》的记载,主要有五场:一、元旦(旧时指正月初一)供祭,二、元宵供祭,三、春分祭祖,四、秋分祭祖,五、台阁会接神。
元旦供祭式
除日,预令守祠人拂尘,台门外悬大门灯三盏,神堂前五事插花九副。
正中寢供式:高装茶三盏,银杯垫三副,镶箸三副,粉汤三碗,饭三碗,老酒一壶,肉一方,鸡二只,鱼二尾,年糕粽子共五大盘,茶果十二盘,斤通一对,金旛一张,银锭一个,线香一股,纸头一并,红毡条一条,坐褥三张,椅披三张,桌帏一张,五事一副,太锭三副。
东西寢供式:肉,鱼,鸡,年糕,粽子共五大盘,酒,饭,元红各一对,大奠各一张,桌帏各一张,细钟各二十只,红筷各二十副,锡三事各一副。
东西配饗:供式同。
值年家二人庙门首分饼,每人各两个。俟午刻拜毕,化纸锭,放春雷。
祠堂供祭的地方有五个:中寢,东寢,西寢,东配饗,西配饗。什么地方供什么祭品,规定得一清二楚。这些祭品,由值年家按照“清洁丰厚”的原则采办。大年三十做好全部准备工作,正月初一早晨,值年家派两个人,守在祠堂门口,给前来给祖宗拜年的族人分饼,每人分两个饼。到中午时拜年完毕,然后是烧纸、放鞭炮。现在农村还保留着给去世祖宗的拜年礼节,但仪式很简单,或是去祖宗老屋点两支蜡烛,或是去祖坟烧纸、放鞭炮,其实就是祠堂供祭仪式的简略版。
元宵
值年家唤乐户四名,赏钱四十文。十三日至十五日黄昏,各堂点肖一支一对,灯马钱随时酌付。
正月十五闹元宵,突出一个热闹,祠堂也不例外。由值年家负责,请四位乐手在祠堂吹拉弹唱一阵,每人给赏钱十个铜板。正月十三至正月十五黄昏,族中各堂到祠堂点肖一支一对(此“肖”不知为何物),值年家酌情付给点肖者一些灯马钱。此仪式已经失传。
春秋分程式
值年家三日前贴红单。
(红)本月日黎明。祭单:祖。恭候。式早临。(值年具)
预期发帖,请绅衿、礼生、执事单式同前。
执事单:主祭(择有齿有德者)、东一分献、东二分献、东三分献、西一分献、西二分献、西三分献、东配饗分献、西配享分献、乡耆、董事、保长、通赞、亚赞、正引赞、东一东二东三引赞、西一西二西三引赞、东配饗引赞、西配饗引赞、读祝、嘏词、司点、司鼓。
春秋分陈设:彩(寢室中厅头门各一道)、赞礼牌一块、红毡条三条、面架一个、铜盆一个、大花手巾一幅、执事单一张、祝文九张、嘏辞一道、茅沙盘十个、乐户(四名,赏钱百六十文)。
中寢供式:八仙桌三张、春台桌一张、长桌帏一张、短桌帏一张、坐褥三个、红毡条三条、茅沙盘二个、五事(二副,用插花)、三事一副、八仙一堂、高装水果(五色)、花馒头九个、粉汤三盏、饭三碗、清茶三道、银杯垫三副、牙筷三副、爵杯三只。猪一口(约重八十斤)、羊一口(随时增加)。大汤、羊肉、煮肉、粽子、鲞鸡、肚肺、大炒、拌、鱼、饭汤(共十碗)。献酒杯垫六副、通宵一对、元红二对、银锭一个、大奠一张、香一股。
东西寢室、东西配饗供式:八仙旧各一张、三事各一副、短桌帏各一张、毡条各一条,茅沙盘各一个,细钟各二十只,红筷各二十副,献酒杯垫各三副,粉汤各三碗,饮各三碗,清茶各三盏。汤各三大盂、案酒各一桌照中寢室、元红各二对、京旛各一张、银锭各一个、线头各一并,香各一股、老酒各一壶。
惟东西配饗加全猪两口,每口约重六十斤。
中堂及东西寢室、东西配饗案酒,不准用线粉垫底。
八月十二日始祖寿诞,归华庆会理值。
每年八月秋分日,上年交盘下年承办。
绅衿酒八桌(随时增减),耆老酒六桌(随时增减),董事酒四桌。
秋分加下年酒三桌,犒给乐户酒一桌。
春秋两祭,即春分日与秋分日的祠堂祭祖,程式相同,但程序十分繁复。
祭祀场面十分隆重,单是邀请的绅衿(绅士和学界人士)、耆老(德高望重的老年人)、董事(祠堂管理层)这些贵宾,就要置办十八桌酒。加上负责祭祀的执事、饮福酒的家长,起码得安排上百桌酒宴。
祭祀仪式结束后,还有两个十分重要的仪式,一个叫“饮福”,一个叫“颁胙”。如果说祭祖是仪式,那么饮福与颁胙便是实实在在的物质享受了。
“饮福”是指祭祀仪式结束后的宴饮活动,就是聚餐。对于饮福酒席的菜肴,也有特别的指定。
饮福酒席:大汤,煇羊(熏羊肉),煮肉(口肉),粽子,面,腐,鲞,拌(不知为何),肚肺,小炒,鱼,饭汤。
这份菜单,就是古代枫桥最简单的“十二碗”。当然这是最低标准,如果值年家要摆场面,肯定会作相应的添加。对于参与宴饮活动的人员,也有严格的规范,要求饮福者脸色和悦,声音温柔,不得大声喧哗。“凡饮福,宜怡色柔声,不得流连喧哗,如违议罚。若有事故,须于饮福后出中厅告明宗长、绅衿、董事。”
“颁胙(zuò)”就是分赐祭肉。
颁胙式:主祭者受胙一斤。分献、家长、绅衿、董事、乡耆、保长、守祠,以上各颁胙一斤,不论肉价贵贱。
一斤猪肉,这是民国时期萃涣堂春秋祭祀的颁胙标准,可依据祠堂的财力自行确定标准,譬如后来合祠为萃伦堂大宗祠后,标准就提高到了一斤四两。
从这份颁胙单可以看出,绅衿、董事、乡耆、保长属于贵宾,他们领胙属于“特权”。其他人领胙,前提是出力出钱。出力的如主祭(主持祭礼的人)、分献(祭祀工作人员,负责向配饗者行献爵献帛之礼)、守祠人。出钱的则是家长,并不是每个家长都能参加,前提是有田捐给祠堂,或出钱将祖宗神主供在祠堂内。
一次祭祀要颁多少胙?萃伦堂的一份《颁酒胙单》给我们提供了详细的数据。
颁酒胙单:宗祠内所供各神主,或捐田亩或纳租钱入祠祔祭,或折田价入祠,修祠、建祠公用以及有功祖先者,均应颁给酒胙。春秋二祭,每一主各给酒胙一桌,折肉一斤四两。……以上新旧共一千一百三十八主,内营盘八主,合给四胙,共应给酒胙一千一百三十四桌,每一桌给肉一斤四两,永为定规。外有忠义节孝或置身通显、制行端方,主虽公请入嗣配享,因捐田无人,概不颁给酒胙,俟其子孙捐田折价入祠再行颁给可也。(这里的“桌”指“胙”,一胙,即一斤四两猪肉,而并非酒宴一桌。)
在民国二十五年前,陈氏萃伦堂春秋两祭,每次颁胙(分祭肉)的数量已达到份,合计猪肉余斤。那时候猪的个头没今天这么大,所以每次祭祀得用头猪左右。而那些能领到祭肉的,也基本是参加饮福的,按八人一桌计算,加上祭祀工作人员、打杂人员,则酒席桌数当有桌左右。如此规模的宴席,放在今天并不稀奇,但在贫穷的宗族社会,这样的场面也算得上是一场舌尖的狂欢。但是无权无势的贫民百姓,因为没有捐田亩,因为没有纳租钱,因为没有进主入祠,仍与此节日无关。
至秋分祭祖结束,上年祠堂的值年宣告到期,下年祠堂的值年正式开始。秋分饮福酒要多办三桌,即上引文中提到的“秋分加下年酒三桌”,因为上下两个值年家要举行祠堂财产移交和财务核算,必须有一批操办者和见证人。《萃涣堂祠簿程式》中这样明确:“祭毕,值年家邀同下年家及董事核算明确,用本祠扛秤、提秤秤给,如有以少报多、舞弊蒙混者,察出重罚。”连用什么秤都有严格的规定,为了公正,必须使用本祠堂的那根扛秤或者提秤。
除了元旦、元宵、春分、秋分四个节日,还有一个节日叫“始祖寿诞”,即始迁祖陈寿的生日纪念。《春秋分程式》中提到:“八月十二日始祖寿诞,归华庆会理值。”这个“华庆会”,是宗族中负责操办始祖生日的专门机构,所以始祖寿诞不在值年家负责的范围内。
九月会时(台阁会)
枫桥地盘上,每年农历九月还要举办杨神庙赛会,即祭祀紫薇侯杨俨的台阁会。敦伦堂谱载:“枫川之有杨神庙,为吾族及楼、骆、王三姓通香火处,其来旧矣。”按照惯例,杨神在九月中旬出巡,凡所到之处,均须摆设酒宴,恭敬迎接杨神的到来。迎接杨神的仪式在祠堂门口进行,但酒宴的张罗,包括发烧饼、发点心钱等、付小费等,都由值年家负责。萃涣堂谱载:
紫薇侯出巡第三日,祠前酒设一座。鹅,肉,鱼,馒首,挂面,茶果(十二盘),围千(十二盘),点心(二盘),荤素暖茶二桌(各二十碗)。五事,红烛(半通一对),二两烛(二对),香(各一股)。库锭一个,太锭十副,元宝三副,纸头一并,大金旛一张。老酒、杯箸各三副,高装茶三盏,粉汤,饭。双响十个,春雷一千。神轿(指抬神轿的人)各给烧饼豆糕水果利市钱七十文,校尉(扮演卫士的人)各给烧饼五个。各房家长衣冠守候祭神,各给点心钱四十文。
这是萃涣堂的接神仪式和小费支出,其实真正的开支远不止这些。因为杨神庙是陈、楼、骆、王共有的神庙,故台阁会的费用也由四姓分摊,其组织机构叫“协恭会”。四大氏族每年都要向杨神庙捐钱。萃伦堂谱《杨神执事记》载:
嘉庆九年十二月,宗祠萃涣堂董事述先、贮充、通立等去捐钱二十四千文,议定吾房执事九副,旗张九对,龙头一支,铜锣二面,共三十九人。每年赛会时,萃涣堂吾房应进分支钱四千四百四十一文足串。其迎会三日,应派四人,与宗祠安排查点,照料收贮,毋得懈怠。
敦伦堂与萃涣堂分开后,敦伦堂因无积蓄,故一直不能如愿参加台阁会,直到嘉庆初年才正式加入。与萃涣堂不同,敦伦堂的办法是由值年篷轮流,当年接神及供品均由值年篷负责。福一房将值年篷分为五篷,分别是仁篷、义篷、礼篷、智篷、信篷,每篷8人。光绪十四年()陈伟撰写的《敦伦堂协恭会记(旧名“接台阁会”》》这样记载:
枫川之有杨神庙,为吾族及楼、骆、王三姓通香火处,其来旧矣。向例,神以九月中旬出巡,凡厥所至,各肆筵恭迓。吾福一房自雍正丙午肇建敦伦堂以来,办筵向无专款。嘉庆初年始为会,与者凡四十人。醵金(集资),权子母(经营或借贷生息),积数年,得置田若干亩。会既成,分作五篷:曙三房二十四人为三篷,曙四房十六人为二篷。按年轮值,届期值年篷预备供品,与会者皆衣冠,至祠恭迓,岁以为常。是为记。
祭祀仪节
古代的春秋两祭,有一整套规范而严格的祭祀仪节,几乎所有宗谱上都记载有这样的仪节,说明古代祭祀的隆重和庄严。陈氏的祭祀仪节如下:
斋戒前三日主祭者率众致斋于外,不饮酒,不茹荤。
陈设前一日主祭者率众子弟及执事人洒扫洗拭而设祖位。
省牲前一日主祭者省牲涖杀。
具馔前一日主祭者率众涖器皿、具祭馔
行事祭之日黎明,主祭者以下各服吉服入祠。序立,参神,鞠躬,拜兴(凡四),平身,降神,诣盥洗所,盥洗,诣香案前,跪,上香,酹酒(尽倾茅沙上),俯伏兴,复位,拜兴拜兴平身,进馔。
行初献礼:主祭者诣始祖考妣神位前,跪,祭酒(少倾)献酒,俯伏兴,复位,鞠躬,拜兴拜兴平身,诣读祝位,跪,俯伏。
主人以下皆跪,皆俯伏,读祝,兴,复位,鞠躬,拜兴拜兴平身,分献。与祭者诣各边堂及东西配享堂祖考妣神位前,跪,献酒,俯伏兴平身,复位,奉馔。
行亚献礼:主祭者诣始祖考妣神位前,跪,献酒,俯伏兴平身,复位,分献。与祭者诣祖考妣神位前,跪,献酒,俯伏兴平身,复位,奉馔。
行终献礼:主祭者诣始祖考妣神位前,跪,献酒,俯伏兴平身,复位,分献。与祭者诣祖考妣神位前,跪,献酒,俯伏兴平身,复位,奉馔。
侑食(主人执注遍斟,酒满仍退),鞠躬,拜兴(凡四),平身。
主人以下皆出,阖门(少息),祝噫歆(一礼生望候),启门。
主人以下各复位,鞠躬,拜兴拜兴平身,主祭者诣始祖考妣神位前,跪,献茶,诣饮福位,跪。
嘏辞:
祖考命工祝:承致多福无疆,于汝孝孙,来汝孝孙,使汝受禄于天,宜稼于田,眉寿永年,勿替引之。(读祝礼生读)
饮福酒,受胙,俯伏兴平身。
告利成(主人退,立于东阶,西向祝,立于西阶上,向东告曰),利成(主人仍立于阶,不下拜),复位(主人下),辞神,鞠躬,拜兴,拜兴,拜兴,拜兴,平身。焚祝文,送主,撤馔,礼毕,退班。
古代的祭祀仪节,多封建糟粕,也多繁文缛节,但精华部分却依然保存至今。我们今天的祭祖(俗称“请大人”,不是“请菩萨”),所采用的仪式其实就源于古代的春秋祭祀仪节。譬如洒酒、叩拜,再洒酒、再叩拜,又洒酒、又叩拜,如是再三,就是古代的“行初献礼”“行亚献礼”“行终献礼”。每洒一次酒,我们通常要拜三下,这在古代叫“拜兴、拜兴、拜兴,平身”(兴是起来的意思)。当然,因为许多程式省略了,所以现在多拜几次也没关系,拜得越多,越能体现对祖宗的诚心。古代祭祀时还要读嘏辞,读祝文,现在则换成了与祖宗的直白对话,压缩成一句话就是“管得伢顺顺利利”。祭毕,要扫纸钱,这在古代叫“焚祝文”。我们现在也照样吃祭祖后的饭菜,这在古代叫做“饮福酒,受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