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庸俗故事,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个关于明代名人王焘贞的故事。
王焘贞幼时名桂,苏州太仓人。相较而言,其法名县阳子更为出名。王焘贞是王锡爵的次女,王衡的姐姐。她短暂的一生充斥着神秘色彩和可疑神迹,其临终前声称将要羽化成仙,而不是死亡;甚至据说“焘贞”和“县阳子”这两个名字也是羽化升天之前神仙给的。
有关昙阳子的文学作品数量众多,但是其中的真实记录却少得可怜。同样,我们也难以区分究竟是真实还是想象,是偏见还是合理的推论。关于王焘贞的传记有两部:第一部是由著名的多产作家王世贞所作,题为《县阳大师传》,这部作品广为流传,常常被人提及;第二部传记由范守己所作—《昙阳仙师传》,则很少有人知道和提起。以上两人都与王焘贞同时代,虽比其年长许多,却都自称为她的弟子。
王世贞是王焘贞父亲王锡爵的好友,而范守己亦与王锡爵相熟。很显然,传记中的主要材料来源于王锡爵。除《昙阳大师传》之外,王世贞还著有《金母纪》和《昙鸾大师纪》,以补充和阐明王焘贞传记中的部分典故。这些作品中充斥着神秘性和巫术,因此使得读者充满疑虑。关于昙阳子的一生我们可以大致勾画如下:据说还是孩子时,父母就不喜爱她。年纪稍大到了订婚的年龄时,母亲却将此事推迟。最终,王焘贞被许配给浙江布政使参议徐廷裸(年进士)之子—徐景韶(卒于年)。就在成婚之前的年,她的未婚夫徐景韶突然死去。据说,最初王焘贞的父母试图隐瞒这一消息,但是王焘贞告诉他们,在报丧的人来到之前,自己已经知道此事。此后,王焘贞请求继续出嫁,成为徐景韶的媚妻。
明朝社会是一个在许多方面自相矛盾的社会。一方面,在某些情形下,社会上到处是世俗的放纵和沉溺;另一方面,儒家的贞洁观念依然受到追捧。如果一个女人出嫁不久丈夫过世,女人因此殉情,或者是一个已订婚的女子在其未婚夫死去后拒绝再嫁,这些都被认为是值得尊敬的行为,特别是在士大夫群体之中。但在某些个案中,由于女子往往年纪较轻,对此一无所知,因此经常是女方的父母有意无意地自作主张决定女儿的未来。在这种情况下,可能由于感觉愧疚,父母便经常溺爱或纵容自己的女儿。此时王焘贞的父亲王锡爵在京为官,官邸靠近国子监,王焘贞以家中缺少房屋为由,请求自己单独的住处。年,王锡爵在府邸旁为女儿建造了一个单独的小屋,王焘贞便开始在自己的住处过着宗教式的生活。
在京城生活十五年后,王焘贞和其祖父母一道返回太仓。一年以后,王锡爵因为反对掌权的张居正而被迫从官场离职,并与其余的家人一起返回家乡。王氏家族在太仓的房子应该相当宽敞,因为仅王焘贞自己就拥有一个两层的房屋,她把第二层用作修炼之地。就在这里,她声称遇到了女神仙,出现神迹,并且用心牢记了一些宗教短文,其中绝大多数都是混合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王焘贞同时练就了一手好字,并形成了自己的篆体风格。此后,她抄写了许多宗教作品,其许多弟子都得到一份。王焘贞经常外出旅游,大概是所谓的“灵魂出窍”式的神游,能够长时间拒绝饮食。在她虔诚的弟子中包括其父王锡爵和王世贞。
年夏,王焘贞请求希望能够得到祖父母和父母的允许,前往其未婚夫的下葬之处,这也暗示着她觉得自己不久后即将升天成仙。此时,家人专门为王焘贞建造了一个神龛。她到达徐景韶的坟墓后,剪下自己了右侧的头发,作为祭品,并在此处停留多日。此后,王焘贞开始向大量的群众宣教。最终,在10月1日,她返回神龛,宣布将发生改变,升天成仙。
根据王焘贞传记的作者所述,数以万计的人见证了这最后场面。神龛也被王锡爵改建为“恬淡观”,以纪念这一场景。(“恬”和“淡”是王焘贞宣教中的两个关键词汇。)根据记载王焘贞的宠物蛇被称为“护龙”,也与王焘贞一道成仙。此后,王锡爵和王世贞都在这座恬淡观中生活过一段时间。除了王世贞和弟弟王世懋之外,当时许多的学者和诗人也是王焘贞的弟子。这些人以散文或者诗词的形式创作了无数作品,或者进献给王焘贞或者记录王焘贞,更有甚者以此记录下了自己成为大师的梦想。数月后,王世贞为王焘贞撰写了传记并刊行,向人们甚至是北京的一些官员广为宣传。这一行为招致了严厉的批评。
年,给事中牛惟炳(字承庵,年进士)和御史孙承南(字道可,年举人)同时以异端邪说为由,上书弹劾王锡爵和王世贞。幸运的是,时任礼部尚书同乡人徐学漠帮助二王平息了这一事件。然而事情并未至此结束。大约年,太仓的一个骗子宣称自己就是昙阳子。这一事件被沈德符和沈瓒记录下来,并指出这个“昙阳子”实际上是王焘贞叔叔一个离家逃走的小妾。
这一不光彩的故事广为流传,人们也对此抱有不同的看法。多年以后,谈迁在其《枣林杂俎》中记录此事时,并不认为第二个县阳子是冒名顶替者;一位现代学者则将这件事情简单归结为暗度陈仓。另有传说,在王焘贞升天成仙后前往四川的绵竹山,与其他女神仙一同在此居住。结果在当地为王焘贞另修了一座同名的“恬淡观”。根据其他记载,王焘贞家乡的“恬淡观”此后为雷击所毁。
此后的几个世纪中,王焘贞充满神秘的一生、其缺乏确凿资料的死因,都使得昙阳子的故事为许多人着迷。许多学者例如杨恩寿(字篷海,号坛园,—年以后)和王国维,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