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前的彩云之南丰富多彩的滇人

00:18

正在西汉南越王博物馆中举行的“滇王与南越王”文物大展,是广州年初最具看点的“豪华”大展之一。大量精美的珍贵文物让人目不暇接,且极富地方特色,难得一见。

如果您到现场,多半会被那数量繁多的、两千多年前的人物形象所震撼,不仅有单人、两三人的形象,也有规模庞大的群像。无论是在体形巨大的贮贝器上,还是在粗犷豪放的扣饰上,那些造型或写实、或夸张的人物,还是让我们能一瞬间走入一个与今天的城市生活完全不一样的时空,虎啸熊咆,晴岚苍日。

为什么滇国的青铜器上面,有这么多的“人”?他们是谁?他们在干啥?滇国是一个尚未发现文字的古王国,古代文献上有关滇国的记载也很少,那么这些直观的人物形象,就成为我们认识和解读古滇国、古滇人社会生活的宝贵媒介。

两千多年前的滇池周围已是族群混杂

所谓“滇”,一般认为是因滇池而得名。至于滇池,其实就是“颠池”。据《滇国与滇文化》,“颠”主要解说有二:一指滇池出水口“浅狭如倒流”;二指“此县之地与池独居高顶”,总体来说就是“颠倒”“山巅”之意。

滇池之水流经安宁县、禄劝县,由南向北注入长江。在这片水体丰富,温暖明媚的土体上孕育出的古滇国,出现的时间至迟不晚于战国初期,延至西汉末东汉初才被中原王朝的郡县制取代,存在了大约年。

古滇出土青铜器等文物上的人物形象,比较常见的包括军事、狩猎、手工艺、宗教、祭祀等,造型丰富多彩。比如,在一件被称为“贡纳场面贮贝器”上,人们的各异服饰表明他们似乎来源于不同的地域,其中有编发的“昆明人”,也有的上着紧袖短衣,下穿长裤的“胡服”,一般认为这种胡服与北方骑马民族有关。此外,还有许多服饰,无法确定是从哪里来,但最为常见的还是滇国的主体民族——滇人。这种情况在其他的滇国青铜器上也能见到。西汉南越王博物馆的专家指出,这“显示其民族成分非常复杂,其中大多数应是滇池地区的居民,少数纳贡者和辗转掠卖来的奴隶,则可能来自距滇池较远的地方”。

为取悦神灵并祈求他们给人间以恩赐和保护,滇国居民举行繁缛的祭祀仪式。在一件“诅盟场面贮贝器”(展览配图)盖上,雕一间干栏式房屋及各种动态的人物一百二十七人(残缺者未计入),房屋平台前后各置一个梯与地面连接。上一位妇女垂足坐于高凳上,似为主祭人,其周围放置十六面铜鼓。妇女的左前方及右侧都是参与祭祀者,面前摆放着各种祭品。场面非常宏大。

古滇人和越人之间关系密切

古滇国和南越国,在当时都是与今天的中国周边地区交往非常密切的区域,两地之间也存在着广泛的交流。汉武帝平定南越后,于元鼎六年又挥师入云贵地区,于滇王地置益州郡,至此滇越两国纳入汉王朝大一统的版图。它们共同构成了汉王朝大一统底色下的多彩文明。

有学者认为,在古滇国占统治地位的主体民族滇人,应该属于我国古代越系民族中的一支。所谓“越人”或“百越”,在当时一般指我国长江以南的古老民族群落,种属繁多,不仅遍布我国东南沿海及两广地区,云南分布也不少,如《华阳国志》载“南中(主要指今云南省一带)在昔盖夷、越之地”,《史记》中也有“昆明……其西千余里有乘象国(约今云南腾冲、德宏一带),名曰滇越”。东汉以来,云南的越人往往又被称为“僚”或者“鸠僚”。

据张增祺《滇国与滇文化》的说法,总体来说,云南的古越人族群主要分布在滇池区域,以及滇东、滇南和滇西南,“与贵州西南部、广西西部及越南北部的越系民族连成一片,文化上也有许多相似之处。”

其他方面的研究也可对此种说法做作证,比如考古中发现的有肩石斧、有段石锛、铜鼓等,以及日常生活、习俗中的椎髻、纹身、猎头、干栏式建筑等。

“起舞的青铜”——古滇人的丰富日常

综合展览中的文物及各种相关材料,我们可以发现,古滇人生活还是很丰富的。

比如在日常装扮方面,馆方专家告诉我们,滇国女子发型变化较多,有梳椎髻者,如“银锭髻”“马鞍髻”等,也有的自由垂放,不加梳理,还有的挽成螺旋形状,盘在头顶正中,另有的束于颈侧,或结于脑后,种种不一;滇国男子的装饰相对就简单许多。最常见的发型为圆髻,先以丝、麻或棉质发带束发于头顶,然后打结成髻,状似击鼓之木棰。滇人男女都头插发簪,佩耳环,颈戴珠串,佩戴臂钏、手镯、扣饰等,有的还文身,头插雉鸡的尾羽和牙角等装饰品。女子多带有精美的耳铛,再加上绿松石、玛瑙等作的首饰,金玉制作的手镯、臂钏,更加华美。

在这些装饰品中,特别推荐大家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pz/7696.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