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这章呢,也是争议比较大的,因为这章和儒家唱了反调,儒家倡导仁义礼智信的是吧,结果人家说了个天地不仁啊,圣人不仁,不但跟儒家唱反调,而且呢说脏话,骂人不骂万物为刍狗,骂百姓为刍狗是吧?唉,这个显得太不文明了,这个地方呢,也是难讲的一章,我们需要借一些先秦时期的历史文化,
把典故来说明的刍狗,狗虽然是狗,但是你要知道,刍狗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汪汪汪汪的那个狗啊,刍是草,刍狗呢,就是用草做成的狗做成的,狗的那种形状,
干什么用的,它是一个道具,人们要举行一些祭祀活动,他们要有个仪式,仪式上要敬献一些祭品,而这个祭品呢
用的是草扎成的狗,而且呢,给这个小狗身上呢,还得披红挂绿啊,穿上相应的合适的服装,进行完了之后把祭品要撤下来,然后这些用草扎的狗怎么办呢?捆一环送到厨房去干什么呢?唉,资源别浪费啊,这是循环经济,还得让他燃烧啊变成卡路里了,让他变成热量,就这么一个过程,
这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啊,是讲天地对万物的这种出生,长大,强壮,衰落消亡,结束啊,
就像对待祭祀活动中的这个道具一样,他这个不仁是不着“仁爱之相”,就是一切万事万物呢,你看这个刍狗是用草扎的,他在扮演这个这个祭祀台上的角色的时候呢,大家很重视他啊,
所以呢,你不能说因为祭祀活动离不开他,所以,用来做他的那个草,那我们也离不开的,我们要储存着哈,放到博物馆里中永远祭奠,嗯,别回头,我们在冲他三鞠躬是吧,再行个礼,用不着,如果那样的话,那就是执着了天地之间的万物,自自然然地去生生化化.
天地的提供了,这个舞台.提供用了最根本的能量,但是天地呢,也不会干涉谁也不会拦着谁,他是一视同仁的,
反而不着“仁爱之相“没有偏私好恶,
有的人又觉得天地这也太无情了是吧,而且圣人还学天地的这种无情,居然以我们百姓为刍工,我再也不想搭理圣人了,我再也不想学圣人的经典了,不能这么想啊,它这个不仁,是不着仁爱之相,他是一视同仁的,
反而不着仁爱之相,没有偏私好恶,圣人学天地的这个样子,就像孔子说与谁毁谁誉的都是自己的学生,我要批评谁,要表扬谁吗,没有一个固定的想法,说这个人我看见都想训他,那个人,我看见他我就想给他个糖啊,没有这样的,训他是因为他需要训。给他糖吃,是因为他需要糖。
比较顽劣的多训点儿,有助于成长,比较脆弱的,给点糖哄一哄,避免退转,避免再掉队,再不玩喽,不学喽,都叫因材施教而已,对吧,你要能理解孔子的因材施教,那你就知道孔子并没有打算一定要批评谁,一定要表扬谁,往往表扬的他都是说他确实合于到了,过去做得不好,现在上了轨道了,不错,鼓励一下,肯定一下,也让他知道一个正确的方向,
那他确实就没上得到,你还表扬她,哎呀说真棒,这车开得真好,沟里的鱼一条都没被你撞死,是吧,车子开沟里去了,还要夸呢,是吧,唉,有很多人,老师你要鼓励我,你要表扬我,我为什么要鼓励你,为什么不要你,因为我是你亲生的,亲生的多了,你算老几啊,个个都是亲生的,在孔子这里,他也是这种心态,并没打算一定对谁怎样,一定对谁不怎么样,明白这个意思吧,
这叫不仁,不着仁爱之相,天地的心是公平无私的,圣贤的心也是公平无私的,如果用这样的角度来理解的话呢,你就知道啊,天地对万物的态度,圣人对百姓的态度都是一样的!